过去美国靠“击服对手”稳固霸权,现面对中国为何失去底气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公开演说中直言:美帝的天下时代已经过去了。说得其实也挺直白的,那背后反映的,是这个超级强国对前所未有的竞争对手态度的变化。
这些年来,美国反复动用军事力量,像对格林纳达、利比亚、巴拿马、伊拉克、南联盟这些国家出手,每一次都让它更加确信“打赢对手”这招,能稳固自己的霸权地位。
现在面对中国,美国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谨慎。中国不仅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在国际舞台上搭建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这种全方位的竞争实力,让美国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去遏制它。
美国“打服策略”的历史轨迹
1983年,美军攻占了格林纳达;1986年,展开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1989年,又突袭巴拿马。这些军事行动充分展现了美国在应对“小事”时的果断态度。当时,美国的国防报告里明确指出:“保障美国的安全和行动自由是首要的利益。”
1991年海湾战争,展示了美国高科技军事的厉害;1999年科索沃战事,则是美国绕过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轰炸的行动。这些事儿反映了美国冷战胜利后那股自信——觉得用武力让对方妥协,没问题。
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展开全面攻势。萨达姆政权很快垮台,但美国随后陷入了伊拉克战争的泥沼。这场战事花掉了上万亿美元,美国的纳税人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醒大家,海权国家硬要搞陆权,结果就吃不消。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遇到的麻烦,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苏联曾经是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可它的经济结构相当单一,特别依赖能源出口。在军事方面虽然算得上强劲,可是在经济上没办法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美国靠着军备竞赛,把苏联的经济体系搞垮了。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迅速崛起,一度让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威胁。不过,日本在安全和外交方面基本上靠着美国支持。美国通过签订《广场协议》,成功压制了日本的发展势头。
中国跟这些对手完全不一样。它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成了全球制造业的核心地带。到2023年,中国的GDP突破了18万亿美元,还是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中国跟苏联那会儿不一样,经济上没有和世界脱节,也不像日本那样在安全方面受制于美国。它是一个既有陆地优势又有海洋优势的国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把亚欧市场紧密串联起来,还通过港口建设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掀起了贸易战,但六年过去了,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反而越搞越大,从2017年的3752亿美元涨到2024年的大约9184亿美元。美国的制造业就业岗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还减少了。
贸易战变成了场“经济耗费战”,中国在战略韧性方面可说是占了上风。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让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缓冲外界的冲击。而且,中国和东盟、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市场多元化的布局越来越稳妥。
美元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这对美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冲击。近年来,中国、俄罗斯、伊朗、巴西、沙特等国家都在推行使用本币进行交易,金砖国家还提出要建立自己的支付体系,意图打破美元的垄断。
美国的智库指出呀,现在的中国不仅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了关键位置,还在科技创新方面快速追赶,特别是在5G、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等领域。中国的研发资金也在不断增加,从2022年的3万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3.61万亿元,投入力度一直在加大。
科技竞争,美国无法扼杀中国创新
美国曾试图通过限制芯片设计软件,暂停供应C919的核心零部件等方式来遏制中国的高科技成长。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反倒促使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激发。
中国在稀土行业中霸占绝对优势,全球稀土的供应中有超过七成来自中国。这些稀土可是制造高端芯片、导弹、战机以及电动车的“工业维生素”。美国财长贝森特前段时间还威胁说,“如果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就会重新加税”。这其实也是体现出美国的焦虑心态。
中国在半导体自主化方面动作频频,越来越快。面对美国的限制,中国芯片的自给水平从2021年的大约30%提高到2025年超过一半。华为等企业不仅在5G技术上保持优势,还在智能手机芯片的设计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
中国走的是“可控灵活”这条路——不主动找茬,但也绝不示弱。北京没有直接回击美国的威胁,而是选择用规则和制度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比如对稀土出口的管控,充分显示出中国有自主调控的权利,这属于国家主权范围,任何国家都没有资格干涉。
美国内部问题挺多,政治极端化挺严重,社会的分裂也在加深。从1990年到2023年,经济年的增长基本在2%到2.5%之间,不过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才0.5%,结果就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美国优先”这个政策不仅让国际盟友不满,也伤害了国内民众的利益。美国在海外搞得太过激烈,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花掉了不少钱,但却没有带来真正的安全保障。
美国政治学家迈克尔·贝克利提到:“这几年国内乱成一锅粥,美国始终没停过它这个‘超级大国’在外头的霸权动作,这座‘纸牌屋’早就开始摇晃了。”
之前支持对华接触的美国商界,现在抱怨在中国遇到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过一边他们又不想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矛盾心态,让美国的对华政策变得难以坚持一贯。
中国的新战略思维
布热津斯基曾经说过,China特别不同,是个潜在的对手,因为他们没有打算照搬美国的模式,而是选择走属于自己的一条发展路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专家提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以共享繁荣为核心,而不是搞零和竞争。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打开了新的发展渠道。
在太平洋两岸,中国那灿烂的朝阳正逐渐驱散清晨的雾气,而美国的自由灯塔却已出现剥落的迹象。谁更能赢得人心,谁能走得更远,这个答案在时间的考验中变得越发明朗。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8651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