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摊牌了!37国拒交投名状,一场大戏即将上演
联合国气候变化负责人西蒙·斯蒂尔,在韩国把话挑明了。
还有37个国家,没有提交《巴黎协定》要求的强制性报告。这不是一份普通的作业,斯蒂尔警告说,这事关重大。
表面上看,这是一份关于各国减排进展的技术报告,一个“透明度框架”。但掀开这层技术官僚的温情面纱,底下藏着的是一张通往未来数万亿美元绿色资本的地图,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
这份报告,本质上是一份“气候征信报告”。
谁提交了,就等于向全球资本市场喊话:我的家底是干净的,我的减排计划是透明的,我的能源转型项目是可靠的。欢迎高盛、黑石们带着钱来投资我的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厂和新能源车产业链。
斯蒂尔的话术包装得很漂亮,他说这是“明智的投资”,能“吸引资本”、“建立信任”。翻译一下就是:交了报告,你就是牌桌上的玩家;不交,你就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
而那37个至今没有提交报告的国家,现在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为什么不交?
原因很复杂,但归根结底,无非三种心态。
第一种,是“不能交”。一些最不发达国家,连准确统计全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技术能力和行政资源都没有。对他们来说,这不是态度问题,是能力问题。让他们搞出一份符合联合国标准的复杂报告,比让他们马上实现碳中和还难。
第二种,是“不想交”。一些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资源型国家,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的经济命脉就是石油、煤炭、天然气。把真实的家底全盘托出,等于把经济上的“命门”交给别人。未来在任何气候谈判中,这份报告都会成为对手攻击自己的弹药。数据一旦公开,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坏学生”,等着被罚款、被征收碳关税。
第三种,也是最关键的,是“不愿交”。这是一批有主权意识、对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抱有警惕的国家。他们看穿了这套“透明度框架”背后的权力逻辑。
这套逻辑的核心是什么?
是规则制定权。
发达国家在过去两百年里,肆无忌惮地排放,完成了工业化原始积累。现在他们摇身一变,成了“气候教师爷”,开始给发展中国家制定规则、检查作业。
这份报告,就是最重要的“作业”之一。
你今天交了数据,明天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就能依据你的数据,对你的出口商品精准征税。你今天报告了你的能源结构,明天美国的主权基金就能绕开你的传统产业,精准投资那些符合他们“绿色标准”的新兴企业,完成资本层面的产业控制。
这已经不是环境问题,而是经济主权问题。
所以,这37个国家的沉默,不是简单的拖延,而是一种无声的抵抗。他们用“不合作”的态度,在赌这套体系的执行力到底有多强。
斯蒂尔的喊话,更像是一种最后的劝降。你看,已经有100多个国家交了,超过1万名专家接受了培训,1200名审查员已经就位。潜台词是:体系已经建起来了,你们这些“少数派”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更有意思的是时间点。
明年,联合国第30届气候变化大会(COP30)将在巴西举行。所有国家的首份两年期透明度报告,将被汇总成一份“全球综合报告”,在大会召开前发布。
这相当于在巴西总统卢拉的家门口,来一场全球范围的“公开处刑”。
谁是优等生,谁是差等生,谁在拖后腿,一目了然。
这让东道主巴西非常难受。卢拉一直想把自己塑造成“全球南方”的领袖,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桥梁。现在,这座桥还没开始建,桥两头的人就要因为“交作业”的问题先打起来了。
如果巴西不能在会前说服这些国家,尤其是其中的拉美和非洲兄弟们提交报告,那么COP30从一开始就会笼罩在分裂和不信任的阴影之下。大会的成果,自然也无从谈起。
这场围绕“透明度”的博弈,撕开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虚伪面纱。它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环保议题,而是一场围绕未来发展权、规则制定权和资本流向的激烈暗战。
当斯蒂尔强调“可衡量的指标才能促成行动”时,真正的问题是:由谁来定义“指标”,由谁来执行“衡量”,又由谁来裁定“行动”的后果?
这37个国家,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而答案,将在巴西的会议桌上,用最残酷的政治现实来书写。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52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