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列宁回国革命,资助孙中山护法,背后“金主”是哪国?
1917年,德国人同时给列宁和孙中山塞钱,一个拿到5000万马克推翻沙俄,一个收到2000万美元对抗北洋政府。这场跨国“撒币行动”背后,德国人究竟在打什么算盘?更讽刺的是,这两笔巨额投资最后全打了水漂——列宁转头撕毁条约,孙中山的护法运动草草收场。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一战期间德国如何在中俄两国上演“双线豪赌”,最终输得底裤都不剩的黑色幽默剧。
德国参谋部1917年面临致命难题:东线战场被俄军拖住,西线又遭英法猛攻。这时情报部门递来两份档案:一份是流亡瑞士的列宁正愁没路费回国革命,另一份是中国孙中山正缺军费讨伐北洋政府。德军高层一拍桌子:“给钱!让俄国人内乱,让中国人内斗!”
但柏林银行家们炸锅了:“给布尔什维克送钱?他们可是要消灭资本家的!”军需官却冷笑:“等列宁把沙皇搞下台,俄国退出战争,省下的军费够买下整个慕尼黑啤酒节。”争议声中,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拍板:“赌了!”
列宁的“专列套餐”最先到货:德国不仅包下密封火车送他回国,还附赠5000万马克活动经费。就像给快递加注“加急件”,列宁回国后立刻发动十月革命,沙皇政权轰然倒塌。
几乎同一时间,德国特使曹亚伯带着2000万美元支票潜入广州。孙中山的警卫回忆:“那德国人拎着皮箱,说话像地下党接头,非要先生写收据。”这笔钱很快变成军装和步枪,护法军一度集结10万人马。
有趣的是,两国革命者收钱时都留了心眼。列宁对德国大使说:“钱我收下,但革命不签收据。”孙中山更绝,晚年坚称“从未见过德国马克”,可英国情报显示,广州码头曾卸载过标注“医疗器械”的德国货箱,里面全是军火。
1918年春天,柏林举香槟庆祝:《布列斯特条约》让俄国割让乌克兰粮仓,中国护法军也牵制了亲美的北洋政府。德国报纸欢呼:“我们的马克比炮弹管用!”
但危险信号已经浮现。苏联红军悄悄在边境集结,孙中山的部下却为分赃吵翻天。德国顾问发现,护法军有的部队领到崭新毛瑟枪,有的还在用清朝的土炮——2000万美元至少三成进了军阀腰包。更糟的是,美国参战后,德国马克开始疯狂贬值。
当年11月,柏林突然接到两份“退货通知”:列宁宣布所有对德条约作废,60亿马克赔款直接赖账;孙中山兵败退居上海,残余部队把德国装备卖给了日本人。德国外交官气得跳脚:“这比华尔街股市割韭菜还狠!”
历史在此刻展现残酷幽默:德国用真金白银砸出的“战略缓冲”,最终变成两记回旋镖。苏联白赚大片领土,中国军阀借机壮大,而德国自己却爆发十一月革命,皇帝连夜逃往荷兰。
战后清算时更讽刺:德国档案显示,给列宁的钱来自皇室私库,给孙中山的则是克虏伯军火商的“公关费”。英国外交官嘲笑:“这就像赌徒同时押注红黑轮盘,结果球掉出了桌面。”
更打脸的是,1921年中国收回山东权益时,德国代表在谈判席上发现:当年资助过的南方军阀,现在正帮着北洋政府讨债。而苏联干脆把德国使馆改成“革命博物馆”,展厅里那辆列宁专列旁写着:“帝国主义运输工具展览品”。
有人说德国这是“21世纪最蠢战略投资”,但细想却毛骨悚然:若当年成功,中国可能沦为德国附庸,苏联或无法诞生。如今某些国家大搞“价值观输出”,手法和百年前德国如出一辙——只是把火车运革命党,换成NGO发推特。
当年德国若知道这两笔钱会打水漂,是该给列宁买终身瑞士度假套餐,还是该劝孙中山开个军校搞实业?历史证明,靠撒钱颠覆他国的“金元外交”,最终都会变成国际笑话。但今天某些国家为何还在重蹈覆辙?是情报工作太差,还是霸权主义上头?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20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