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否错失良机?中国崛起超预期,老美错失三次良机,后悔已晚
看到如今中国发展的速度飞快,美国也试过科技限制、贸易大战啥的招数,可到了后来才发现,没啥能真正挡得住中国的逐步崛起。
在中国这30年的飞速发展过程中,美国其实有三次挺好的机会可以出手遏制中国,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能把握住。
这三次主要的时机分别是:第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冷战尾声时,美国原本有机会在经济和技术方面限制中国,但没有充分把握;第二次是在九十年代初,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夕,美国本可以采取更强硬的措施遏制崛起,但错失了窗口期;第三次则是在近几年中,美方有机会在科技和贸易领域施加更大压力,避免中国快速追赶,但也都没有好好利用。至于为何会一次次错失良机,主要是因为政治考量、国内外压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误判,导致美国没有在关键时刻采取果断行动。
老大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咱们把时间拨回到1991年吧,那时候的美国到底牛逼到啥程度?苏联一塌糊涂倒下,整个世界上再也没遇到能跟它比划比划的对手了。那会儿,十几个航母战斗群在全球的海域里巡航,1300多架先进的战机在天上遨游,霸气十足。
它的GDP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而中国的数字,折算下来还不到4000亿,只是美国的十六分之一。这样绝对力量的压倒性差距,让美国觉得自己就像是天赋注定的赢家,信心十足。
在海湾战争里,美军那展现的所谓信息化作战和精准打击,简直就是科幻电影里的场面。这种打击方式的强大,让美国人深信自己掌握着解决所有问题的终极武器。
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美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依赖路径的习惯。他们习惯用过去对付苏联、日本的那些经验,来评判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对手。
就在它忙于应对中东的冲突、欧洲的扩展以及北非的骚动之际,反倒忽视了那个悄悄积蓄实力的东方巨头。
反恐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那些泥潭,好比一个个黑洞,不光把美国的战略重点转移走,还把十几万亿美元的巨款给吞了个干干净净,这也让国内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越发严重。
你看到的,都是我想让你看到的
就在美国当世界警察玩得不亦乐乎的同时,中国那边也不是吃素的,低调务实,特别懂得怎么“示弱”,把自己的本事藏得好好的。
中国这么干,可不是被动忍气吞声,而是一种高明的主动策略,主要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最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在经济方面,中国刻意营造了一个“无害”的形象,那句“用亿万双袜子换一架飞机”的说法传播得挺广,挺贴切地反映出中国甘愿待在全球产业链的底层位置,靠着基础制造和轻工业赚辛苦钱的角色。
在各种国际场合里,中国一直强调自己还是个拥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坚决遵循着由西方主导的经济规则,这样一来,美国也就放心多了。
在军事和外交方面,中国把“忍让”发挥到了极致,表现得相当克制。
从“银河号”事件到使馆被炸,再到后来的撞机事故,每次碰撞和屈辱时刻,中国都选择了忍让和外交手段,刻意避免采取可能引发军事对抗升级的行动。
在当时,实力至上的美国看来,这种做法就说明我们力量还不够强,根本不足以成为直接的威胁。
最精明的伪装点,出现在科技圈里头。刚开始时,中国的发展路线基本上就是引入先进技术,然后吸收融合,接着再照搬照抄,这一招让西方国家牢牢给中国贴上了“山寨大国”的标签。
他们看见的只是中国在模仿,却没注意到在这表面之下,那些关乎未来的关键技术研发,比如后来震惊世界的“北斗”导航系统,正是在严格保密的环境中悄悄推进着。
这样的巨大信息差,就像战场上的浓厚迷雾,掩盖了很多关键动态。
一觉醒来,游戏规则变了
等到2017、2018年,一看到美国终于从中东的烂摊子中抬头,准备转变策略,全面遏制中国时,它惊讶地发现,错失的不光是时间,更是整个时代的脉搏。
那个所谓的“压制窗口”,已经彻底被封死,物理意义上也没法再打开。当年在中国沿海肆意巡航的美国航母,现在却得面对由“东风”系列导弹组成的“2000公里无敌区”,简直是天差地别。
中国海军如今已经壮大成拥有三大舰队,总吨位超过300万吨,装备的舰艇也比对手要新许多。这种强硬的区域拒止能力,让美国再也不能像海湾战争时期那样,随意进行军事介入和干预。
更让美国烦心的是,技术上的依赖关系反倒变了样。当年他们幻想的“一键关掉GPS,搞瘫中国导弹”的策略,现在已经成了笑话。
中国不光自主研发出了厉害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还在无人机、下一代战机啥的方面取得了不少大突破。美国一心想搞科技战争,可发现对手那边也抱着不少杀手锏。
再说,特朗普政府搞的那场贸易战和科技战,最后也没能让中国认输。为啥呢?原因很简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早就建立起了全球最完整、最强劲的制造业基础。
这种实力,不禁让人想到二战时的美国,一旦发动战争机器,就能像下饺子一样大量生产先进装备,那种惊人的潜力。面对如此强的制造业基础,用纯粹的经济制裁,早就不够用了,已经难以造成致命的冲击了。
结语
现在回头一看,不少西方智库和俄罗斯专家都感慨万千,觉得美国错过了90年代打压中国的最佳时机。原因他们归咎于中国巧妙“隐藏”了真正的意图和实力,让美国对其估计严重偏差。
其实,这更像是一场深层次的战略博弈,归根结底,是美国一贯的霸权思维和中国展现出的战略韧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016年南海那场无声的军事对峙,很多人觉得它是这层战略迷雾彻底散去的一个标志。那一瞬间,美国海军航母的“撤退”,也就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美国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现在面对的,已经不再是曾经能靠几颗导弹就吓唬住的小国,而是一个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多个方面都能与自己抗衡、差不多强大的“镜像强国”。
曾经那扇敞开的机遇之门,现在早就悄悄关上了,世界力量的天平,已经不可避免地偏向了另一边。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8496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