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直升机突袭红军营地,乌军11名特种兵刚降落,俄军陷入重围!
在一场现代化的战争里,一支装备精良、由11名百战老兵组成的特种小队,从踏上敌后土地到全员“蒸发”,究竟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可能让你脊背发凉:不到十分钟。
这根本不是什么电影剧本,而是一场被“天眼”全程直播的真实猎杀。
这个所谓的“天眼”,其实是俄军一套玩得炉火纯青的战术体系,叫“侦察-火力复合体”。
说白了,就是把天上的无人机侦察兵和地面的大炮无缝衔接,一旦发现目标,坐标秒发,炮弹跟着就到,快到让你怀疑人生。
整个战场在它面前,就像一个被扒光了的透明棋盘,任何想偷偷摸摸搞事情的人,都无处遁形。
这次悲剧的主角,是乌克兰情报总局(GUR)手里的一支王牌小队。
为了把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到俄军后方,乌军动用了一件压箱底的宝贝——一架美制UH-60“黑鹰”直升机。
你可别以为这是美国军援清单上的常客,这架“黑鹰”是乌克兰情报总局自己花大价钱从商业渠道淘来的,稀有得很。
能让这架金贵的“黑鹰”亲自出马,足以说明任务的重要性:直捣俄军在顿涅茨克红军村附近的后勤节点,玩一把高风险的“斩首”行动,希望能以小博大,搅个天翻地覆。
执行任务的这11名特种兵,更不是什么菜鸟。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赫尔松那种血肉磨坊里三进三出的硬汉,作战经验丰富得令人咋舌。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每个人的体力条和精神值,早已在连绵不绝的战斗中被消耗到了红线。
让他们去执行这次九死一生的突袭,与其说是对他们能力的信任,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被逼到墙角的孤注一掷,透着一股浓浓的悲壮。
行动当晚,夜色如墨。
那架“黑鹰”像个幽灵,驾驶员凭着惊人的技术,几乎是擦着树梢在飞,成功规避了大部分雷达的窥探。
飞机稳稳地悬停在红军村外的麦田上空,11名队员鱼贯而出,迅速消失在黑暗中。
从战术层面看,这次渗透的前半段堪称完美。
直升机安全返航,队员顺利落地,一切似乎都按计划进行。
然而,他们脚下的麦田,早已是一个被精心布置好的死亡陷阱。
就在他们落地的那一刻,远在后方的俄军指挥部里,一名无人机操作员的屏幕上,清晰地跳出了11个散开的白色热成像光点。
他甚至可能悠闲地喝了口咖啡,然后不紧不慢地用鼠标在屏幕上画了一个圈,将这11个光点全部框住,锁定了坐标。
灾难来得毫无征兆。
根本没有什么激烈的交火,也没有电影里那种你来我往的枪战。
仅仅几分钟后,撕裂空气的呼啸声由远及近,紧接着,一发又一发15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炮弹,如同死神的冰雹,精准地砸进了他们所在的区域。
从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看,屏幕先是被一连串剧烈的火球占据,随后瞬间被一片刺眼的白光吞没。
等白光散去,那11个鲜活的“小白点”,已经彻底从热成像画面上消失了。
他们连对手的脸都没看见,甚至没来得及开一枪,就结束了自己最后的任务。
怎么会败得这么快?
这么惨?
事后复盘,三把冰冷的尖刀,早已在他们出发前就架在了脖子上,刀刀致命。
第一把刀,也是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一把,叫“情报裸奔”。
就在这支小队乘坐“黑鹰”起飞前的整整48小时,俄罗斯的一个社交媒体频道“军事纪事”,就已经贴出了一张卫星图,图上用红圈精准地标出了红军村外的一片区域,配文是“欢迎光临”。
那个坐标的精度,误差不到十米,而那个位置,正是这11名特种兵最终的着陆点。
这意味着,他们的整个行动计划,从路线到目的地,都被对手提前扒了个底朝天。
这种“太空天眼”加上“地面内线”的双重情报绞杀,让这场突袭从一开始就成了一场送人头的表演。
第二把刀,是“空中支援的彻底缺位”。
按照原计划,应该有三架“女妖”侦察无人机接力为他们提供空中视野和火力引导。
可现实是,两架因为恶劣天气直接失联了,剩下唯一一架飞到战场上空时,电量只剩下可怜的18%。
别说为炮兵进行激光指示了,连多盘旋几分钟侦察一下周围环境都做不到。
这直接导致突击小队落地后,彻底成了睁眼瞎,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一无所知,只能被动地等待屠宰。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第三把刀——“人力资源的枯竭”。
根据北约一份内部简报流出的数据,当时乌军在一线许多地段与俄军的实际兵力对比,已经拉大到惊人的1:8,甚至在个别突破口达到了1:11。
人手短缺到了什么地步?
就是不得不把这些身经百战、本该用在刀刃上的特种兵,当成普通步兵一样去“填线”。
一位军事分析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精英步兵化”的消耗方式,对于任何一支军队的特种力量来说都是毁灭性的。
这11名老兵,不是在巅峰状态下去执行一次斩首,而是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被硬推上去填补一个战术上的时间缝隙。
红军村的麦田里,硝烟早已散尽,但它所揭示的现代战争的冷酷真相,却让人不寒而栗。
它撕开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遮羞布,告诉我们,在一个被数据、算法和冰冷杀伤链支配的“透明战场”上,个体的英勇和牺牲,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贬值。
在这里,勇敢,有时真的不够用。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8344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