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白宫求援失败,特朗普夸西装拒赠战斧导弹
一件剪裁得体的西装外套,一句“我很喜欢”的寒暄,掩盖不了白宫会晤桌上紧绷的空气。当泽连斯基走进椭圆形办公室,特朗普的赞美让场面看似轻松,但闭门会谈的真正议题远非衣着品味——而是能否将射程2500公里的“战斧”导弹交到乌克兰手中,让基辅具备打击莫斯科的能力。
这场对话的核心,早已超越武器本身。它直指一个全球瞩目的伦理与战略难题:当一国被入侵,他国提供远程打击武器,是履行道义责任,还是点燃更大战火的导火索?
美国拒绝交付“战斧”,理由明确:避免局势升级。但这一决定并非简单的军事考量。战斧导弹不是普通武器,其2000公里以上的射程可覆盖俄罗斯腹地,命中精度在5米以内,且具备低空突防能力,现有防空系统难以拦截。一旦部署,俄军将被迫前移防空力量,甚至可能对北约基地实施先发制人打击。更敏感的是,该导弹平台可适配核弹头,尽管美方承诺提供常规型号,但俄方无法在飞行中判断弹头性质,极易引发核误判。
国际法为乌克兰的自卫权提供了坚实依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承认国家在遭受武装攻击时的自卫权利。法国已明确表示,乌克兰可在“自卫逻辑”下使用西方武器打击俄境内军事目标。美国此前也悄然授权乌军使用ATACMS导弹打击库尔斯克等边境区域。这说明,远程打击并非法律禁区,而是自卫权在现代战争中的现实延伸。
然而,法律允许,不等于政治可行。美国国内对援乌政策的分歧日益加深。支持者认为,只有赋予乌克兰纵深打击能力,才能削弱俄军后勤与指挥体系,迫使其回到谈判桌。但反对声音同样强烈:一旦导弹射程覆盖莫斯科,美国将实质卷入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美军需提供GPS密钥、卫星情报与发射授权,这意味着美军人员可能成为俄方合法打击目标。俄罗斯已警告,这将被视为北约参战,后果不堪设想。
特朗普提出“就地停火、各自宣称胜利”的方案,看似折中,实则回避了问题本质。战争不会因一句口号停下。真正的停火,必须建立在力量平衡之上。乌克兰要的不是空洞承诺,而是能保护国土的安全保障。双边协议也好,北约成员资格也罢,若缺乏实质性军力支撑,终将沦为纸面安全。
向乌克兰提供“战斧”,确实冒着升级风险;但拒绝提供,是否也在纵容侵略者认定代价可控?大国的道德责任,不在于选择袖手旁观,而在于如何在支持正义与防止灾难之间精准施策。完全切断援助是放弃道义,盲目输送重武是推波助澜。真正的出路,在于构建可验证、可管控、有限度的防御支持体系——既让侵略者付出持续代价,又为外交留下回旋空间。
安全从不来自单方面的忍让,也不应以全面战争为代价。当世界在“升级”与“自卫”之间摇摆,最危险的不是做出选择,而是假装没有选择。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7221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