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臭虾仁”事件三问: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为何层层失守?
当孩子们捂着鼻子推开午餐盒,当家长群炸开锅讨论"发臭虾仁",当饼干面包成为应急口粮——上海多校午餐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的是整个监管体系的系统性失灵。中标次日即暴雷的荒诞、陪餐制度的形同虚设、迟到的官方通报,每个环节都在叩问:谁该为孩子们的午餐安全负责?
中标次日即暴雷:资质审查为何形同虚设?
绿捷公司8月刚中标70家学校餐饮项目,9月15日供餐首日就曝出虾仁发臭事件。这种戏剧性反差直指招投标监管的形式主义。根据《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供餐企业遴选需综合评估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但现实却是资质文件与实际运营能力严重割裂。
更令人震惊的是,涉事企业并非初犯。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2021年就因食品抽检不合格被通报。监管部门若在资质审查时进行实地核验,本可发现其冷链运输、仓储管理等关键环节的隐患。但事实表明,所谓的"严格审核"可能仅停留在纸面材料的合规性检查上。
饼干面包应急:陪餐制度为何沦为摆设?
事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是学校用饼干面包替代问题餐食的"应急方案"。这种敷衍应对暴露出三重失职:校长陪餐制未能识别食材异常、家长监督委员会在事发后被动缺位、应急预案完全流于形式。
对比其他省市"明厨亮灶"工程要求后厨实时监控,"家长突击检查"制度允许随机抽检,上海部分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明显滞后。当制度沦为挂在墙上的装饰,再完善的条文也挡不住问题食品流向学生餐桌。
迟到的通报与照常的冷链车:监管响应机制为何失灵?
从9月15日事发到18日晚间通报,三天时间差足以让问题食材流转消化。更蹊跷的是,记者17日实地探访时,涉事企业冷链车仍正常进出,完全不见《食品安全法》第63条要求的"立即封存问题食品"的紧急措施。
这种迟缓反应揭示监管链条的断裂:风险监测依赖家长举报而非主动抽检,检验周期与风险控制存在时间差,处罚措施与违法成本严重不匹配。当违规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企业自然缺乏改进动力。
重构校园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要打破"出事-整改-再出事"的恶性循环,必须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建议推行供餐企业黑名单与动态评级制度,实施"双随机检查+家长代表驻厂监督"模式,搭建区块链食材溯源平台。监管不能止于事后表态,更需要将招投标、生产、运输、配餐每个环节都置于阳光之下。
孩子的健康经不起任何侥幸。这次事件应当成为重塑校园食品安全体系的转折点——只有当每道监管防线都真正带电,学生午餐盒里才能装进令人安心的未来。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60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