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功劳盖世,为何大家还念叨着他那早死的哥哥?

朱棣功劳盖世,为何大家还念叨着他那早死的哥哥?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每次翻开明朝那段历史,看到永乐大帝朱棣的赫赫战功,心里头总有点五味杂陈。这家伙,绝对是个狠角色,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哪一件拎出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把大明朝的国际地位,一下子顶到了天花板上。

可偏偏就是这么个牛人,后世总有人唉声叹气,说要是他大哥朱标还活着,那该多好。这就有点意思了,放着一个实打实的“绩优股”皇帝不要,偏要去怀念一个连龙椅都没摸过的太子,图啥呢?

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看谁功劳大。朱棣的功劳,是踩着亲侄子的白骨堆起来的,这份江山,来路不正,这是洗不掉的原罪。一场“靖难之役”,从北平一路打到南京,大明朝的精锐几乎内耗了个干净,多少家庭流离失所。这份代价,实在太大了。

咱们再回头看看朱标。朱元璋一辈子杀伐果断,对谁都狠,唯独对这个大儿子,那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他给朱标找的老师,是宋濂这样的一代大儒,从小就用最正统的儒家思想来熏陶他。

久而久之,朱标就成了朱元璋的“反面”。老朱脾气爆,动不动就要杀人,朱标就在后面拼命地往回捞人,性子温厚仁慈,在朝野上下口碑好得不得了。他就像是朱元璋这台冷酷杀戮机器里的一道暖流,一个缓冲阀。

朱元璋晚年搞的那些大案,比如“蓝玉案”,牵连了多少开国功臣?很多人都说,那是因为朱标死了。老朱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孙子朱允炆太嫩,压不住那些骄兵悍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亲自动手替孙子把路上的石头全给清了。

您想想,要是朱标还在,凭他的威望和手腕,那些功臣宿将谁敢不服?他根本不需要他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铺路。可以说,朱标的死,间接成了无数功臣的催命符。

而且,朱标活着,朱棣的人生剧本就得重写了。他大概率会是他哥最得力的一把尖刀,镇守北疆,成为大明朝最强的塞王。让他去蒙古草原上跑马圈地,来个“封狼居胥”,那绝对是人尽其才。兄弟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文武搭配,那画面,光是想想都觉得带劲。

朱棣的军事才能,没人会怀疑。可把他放在燕京那个地方,手握重兵,对着一个软弱的侄子,他不起异心才怪了。但凡坐在南京龙椅上的是他敬重的大哥朱标,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造次。

说白了,人们怀念朱标,其实是怀念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平稳、更少流血的权力交接。我们都喜欢看英雄开疆拓土的爽文,但真落到历史的尘埃里,对老百姓来说,一个“守成之君”带来的安稳日子,远比一个“开拓之君”画出的大饼要实在得多。

朱棣确实让大明朝的疆域和声望达到了顶峰,可那种辉煌,有点像烟花,绚烂过后,是巨大的财政亏空和连年征战的疲惫。而朱标若在,他或许不会有那么多惊世骇俗的大动作,但他能让朱元zhang打下的江山稳稳当当,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治理。

历史这东西,最吊人胃口的就是“如果”。我们对朱标的遗憾,跟对秦始皇长子扶苏的惋惜,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总在期盼,历史能以一种更温和、更理想的方式前进。

朱棣的功绩是客观存在的,不容抹杀。但人们对朱标的念念不忘,也不是矫情。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朴素愿望:希望国家强大,也希望过程能够和平安稳。我们敬佩朱棣的雄才大略,但我们更心疼那些在“靖难之役”中消逝的生命,更向往朱标那种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这二者,其实并不矛盾。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375787.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