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海吴淞口,邮轮四口人遭司机嘲讽,12公里40多元,官方回应
那天我在刷短视频,突然看到一段挺火的视频。讲的是2025年9月12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那边发生的事。一家四口刚下邮轮,高高兴兴准备回家,结果打了个出租车,路上跟司机吵起来了。
这单才12公里,车费也就四十多块。听起来不多吧?可关键是,那个司机已经在港口排队等了两个多小时才接到这一单。他一听说目的地这么近,心里就不太舒服,嘴上就开始嘀咕了。
他说:“等了这么久,你就给我一个12公里的活?几万块都花在游轮上了,打个车还舍不得叫网约车?”语气里全是讽刺,听着真让人难受。
你别说,这种话一听就觉得不对味儿。乘客徐先生后来也回应了,说他们也不是打个起步价就下车那种,12公里也算正常通勤距离了。要是这都不算合理,难不成还得绕到苏州兜一圈才算长途?
其实我能理解司机的心情。谁不想接个大单呢?尤其在这种邮轮港,来的都是有钱人,很多司机就指望碰上个远途客,顺带再给点小费,一天的油钱就回来了。
但现实哪有那么多如意算盘?有人拉到长途,自然也有人接到短途。你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得接受它的不确定性。就像买彩票,不可能每回都中大奖。
更关键的是,这位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抱怨,话越说越难听,可又没拒载。这就有点尴尬了。你要真看不上这单,大不了就不接嘛。既然拉了人,又一路阴阳怪气,态度摆得明明白白,最后被投诉也不奇怪。
我记得视频里他还辩解:“我又没拒载,说两句话还不行吗?”这话听着像是委屈,但换个角度想,乘客花钱坐车,图的是个安心舒服。刚度假回来,心情正美呢,结果一上一顿,谁能受得了?
后来他也意识到自己过头了,低头道歉说:“我怨气太大了,对不起我是靠这个吃饭的,压力真的大。”这句话倒是挺真实,很多人都能共情。
可问题是,把生活的压力转嫁给乘客,公平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容易的时候,但不能因为自己苦,就去影响别人的好心情。
这事在网上发酵得很快,不少人都在讨论。有人站司机,觉得行业确实辛苦;更多人支持乘客,认为服务行业就得守住基本的职业素养。
出租车公司后来也出面了,说会按规矩处理这名司机,还要组织全体驾驶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这步棋走得对,光靠司机个人情绪管理不行,平台和公司得负起责任。
你可能也在地铁口见过类似场景:出租车排长队,司机们眼巴巴等着大单。但时代变了,现在很多人出门直接手机一点,网约车就来了。传统出租生意没以前好做了,这是事实。
可越是这样,越要拼服务、拼态度。骂几句乘客解不了压,反而可能丢饭碗。与其抱怨路程短,不如想想怎么让客人愿意下次再坐你的车。
最后:
生活从来不容易,每个行业都有难处。但真正的成熟,是知道自己扛得住什么,而不是遇到一点不如意就往外撒气。我们可以努力改变处境,也可以选择躺平休息,但别总把希望寄托在“捡漏”上,更别把自己的疲惫当成伤害别人的理由。这个世界不会因为谁喊得大声就变得温柔,但它一定会给那些默默坚持、依然保持善意的人,留一盏灯。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53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