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试难度最高的省份是哪一个?
在历史上,有个叫王定保的人,他是南昌的,公元900年,也就是唐朝快完结的那会儿,他考中了进士,之后就跑到南方去当官啦。
正值唐朝快完的时候,王定保在路上遇到了几次农民起义,不得已跑到了广州避难,后来在节度使刘隐手下做了幕客。
刘隐去世之后,他的弟弟登基称帝,建立了南汉国,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十个国家之一。
王定保靠着好运气不断上升,逐步攀升到宰相(也是平章事的位置),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权势滔天。
到老了,王定保专心写书,写出了那本很出名的《唐摭言》。里面特别详细地记载了唐代的科举情况,成了后人研究科举不可缺少的书。
在书中,这名唐代进士出身的南汉国宰相,美美地感慨一句:
虽然官员身居高位,但那些不是科举进士出身的人,终究不会被人喜欢。
接下来,帝国里的大官们,要是不靠进士出身,自己心里总觉得不圆满,别人也总会觉得他少了点什么。
就像如今的官员,到了某个官阶,也会想着弄个博士学位,这种心思,过去就已经有了传统。
已故的史学大家何炳棣曾说过,科举是帝国腾飞的关键途径,也是社会阶层得以变动的渠道。
随着做官的人越来越看重出身,考中进士也逐步变成了晋升高官的必经之路。
这会儿,“你是哪个地方的人”这事儿,也就显得特别关键了。
一个人的运气,当然得靠自己努力拼搏,但也不能忘了历史发展的脚步。要抓住合适的时机,出生在恰当的地点,人生的道路,自然会越走越宽。
▲科举制度带来了命运的转折。图源:网络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到了唐朝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不过,和宋代之后那种“科举名录”那样的档案不同,唐代没有一份完整记录科举及第者的名单。
目前掌握的资料非常有限,但已知唐代籍贯明确的科举及第者,数量大概是648人。
其中,关内道有159人,河南道有151人,河北道则有132人,进士的名次也是前三名。
到了唐代,能参加考试的地方主要都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那些地方基本上没啥人关注。图取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你看啊,唐代科举最厉害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中原一带,涵盖的范围主要是现在的陕西、河南、河北、山东这几个省份。
这几个地方,出产的进士差不多占了全国70%的份额。
要是你穿越回去,千万别只盯着东南沿海或者长江流域那一带。得记住,那时候的政局、经济和文化的核心,都在北方,主要在黄河流域那一块。
唐朝好长一段时间都是采用双首都的做法,西京长安和神都洛阳轮流当皇城。
这两个地点,刚好是出科举人才最多的关内道和河南道的核心区域。
原因很简单,整个国家的科举政策照拂加上教育资源,都集中在那儿。
长安所在的京兆府所选送的举子,前十名被叫做“等第”,等着就能中科举。王定保说过,十个人里,至少七八个最终会被安排中科举。
要是某一年礼部不太给面子,把里面几个考生往落榜里推,京兆尹(就是首都的市长)可就忍不住了,非得往礼部写信抗议不可,得让考官们好好交代清楚,为什么要让咱们首都的考生落榜,这到底是个啥意思啊!
这种权势,可是外地州府可无法企及的。
洛阳之所以成得这么风光,主要靠武则天那会儿的统治。当年,武则天把洛阳当作了实际上头儿的都城,还在洛阳和长安分别举行考试,录取的进士,洛阳那边竟然是长安的三倍。
一直到安史之乱过去十多年的776年,洛阳的科举才算暂停。不过,这段期间,洛阳甚至整个河南道的考生,已经享受到了不少的便利。
说起唐代的科举,这公平嘛,实际上大打折扣,基本上全凭政治立场来决定能否录取名额。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礼部侍郎崔郾被派去担任科举的主要考官。
一帮官员跑到崔郾家里,纷纷推荐自己的学生。大名鼎鼎的吴武陵拿着《阿房宫赋》,向崔郾极力推荐杜牧:“这个人不该做状元,谁还能比得过他?”
崔郾脸上一阵为难,说今年的状元名额早就被预订了,只能让杜牧得个第五名。
崔郾一脸不好意思,语气中带点无奈,说今年的状元名额早就被人预先打包走了,估摸着只能让杜牧拿第五名了。
▲陕西在千年科举历史中率先夺得榜首。图源:摄图网
到了晚唐时期,王定保出生的江南道(涵盖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还有江苏、安徽、湖北以长江为界以南,以及四川东南部这些地方)在科举方面渐渐崭露头角。
原因在于,安史之乱之后,北方的中原地区战火不断,老牌经济繁荣地区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逐渐向南方迁移。这样一来,南方逐步崛起,不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教育水平上,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韩愈曾提到,大唐的财富大约九成,都是来自江南地区。
要是王定保早点出生一两百年,想进士拿到那头衔,估计是一辈子都和他无缘了,只能觉得自己,只要官再怎么大,也终究不是“美人痣”。
所以呀,人生要成功,时间和地点这两样都得顾着,缺一样都不行。
跟唐朝那种科举爱靠后门、政策偏心的作风不一样,宋朝一开始就特别讲究公平公正。考卷不仅要写名字,还得专人帮忙誊写,免得考官因为认不出字或是字迹打分偏心。
科举成为平民阶层向上攀升的渠道,真正开始于宋朝。
在宋太宗在位的时候,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的堂弟吕蒙亨,还有盐铁使王明的儿子王扶均,这三位在同一年参加的科举考试中,竟然都成功考取了进士。
殿试的时候,宋太宗一看到他们的名字,立马就下了判:“势家可不好和寒门竞争。”
就是说,你们这些官二代,别再跟寒门子弟抢人家好的了。
结果,这三个人的名次都让给了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
没有背景,反倒比有背景还得关键。
据统计,整个宋朝时期,平民出身的进士比例超过了一半。
不过,宋朝的科举制度也出现了新麻烦:南方的人考得特别厉害,把北方的人气得不爽,俩边就一直闹腾个不停。
最出名的一次,要数山西的司马光和江西的欧阳修,为了科举录取的公平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吵得不可开交。
▲左边是欧阳修,右边是司马光。图片来源:网络
司马光讲,北方那条路(就像现在的省份),几十年下来竟然没有一个考上进士的,可见全国一张卷子统一录取,这么做看着公平,其实一点也不公平。应当按人口比例,给各路分配名额,逐路去录取。
欧阳修可是不太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他指出,科举考试都是匿名进行的,中榜之后才知道籍贯,这样的公平制度哪里找?北方进士人数少,反倒说明北方人读书不够努力,不能说其他地方有问题。国家设置的科举考试,总得在全国范围内淘出最优秀的人才,别搞什么地区划分的“分猪肉”。
两边的说法都有道理,各有一定的道理。
不过,最后左右政策走向的,还是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占上风的人。
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时候,江西人一样沿用了全国一统的科举录取方式;等到王安石变法败了,司马光上台之后,就开始试点“分省录取”。
就算这样,北宋一年里,南方的进士几乎占了九成,北方的只有大概十个百分点。到南宋的时候,由于北方基本上失陷了,超过九十五%的进士都是南方出身。
就具体省份而言,福建、浙江、江西这三个地方的进士人数一直排在全国前列,名列前三名。
据《福建通志》记载,宋朝时期福建共出产了7043名进士,位居全国之首。
这个数字意味着在宋代福建,一共有7043个人考中了进士,数量相当庞大,显示出当时福建的科举底蕴和教育水平相当不错。
两宋时期,约有28933名有籍贯的进士来自全国,福建一省就大约占了四分之一左右。比第二名的浙江多出了超过2000名进士,看得出,福建的科举实力真是相当强劲,形势不仅仅是不错,是一片大好!
当时的人还不忘开玩笑地说:“龙门一半在闽川。”可以看出,福建人绝对是当时全国里头最厉害的考试能手,考得那叫一个出色!
何炳棣提到,两宋时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南边的那些省份因为离宋金边界远一些,没那么容易受到战事的干扰,经济和文化发展也更平稳顺利。浙江、江西和福建因此得以崛起,逐渐崭露头角。
十二、十三世纪时,福建因为早熟稻的推广、海上贸易的繁荣,还有像朱熹那样的学者入驻,一下子变成了文化上非常先进的省份。
▲福州闽江两边的风景,图片来源:摄图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家祖先没经历过起伏?不过,北方人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从唐代开始,在科举这条路上,南方省份一直是最富裕、最强势的。
天道轮回,只不过是转到南方哪个省份的事情罢了。
有人一直觉得元代像是文化的荒漠,但其实,史学家一查发现呀,江西那个时候可是全國書院最多的省份呢。这些书院呢,为江西储存了数不尽的读书苗子。
在宋代的时候,江西的文化已经发展得挺不错,有不少人才涌现。在唐宋八大家里,宋代就占了六位,而里面有三位是江西人:欧阳修、王安石,还有曾巩。
也就是说,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坛两个超级大咖,一个是苏轼他们家族,另一个则是来自江西的高手。
在科举方面,宋朝的江西排位仅次于福建和浙江,稳坐前三名。
明朝建立后的头百年里,江西靠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迅速崛起,逐渐赶超闽浙两省,名列全国考学最强的省份行列。
特别是赣江中流的吉安府,在明初的百年里,共涌现出了426位进士,还有33位巍科人物(巍科人物就是指会试第一名和殿试前四名的那些人)。这两个数字,分别占当时全国同期的112和14。
在1400年和1404年连续两次的殿试中,一甲进士总共有6位,吉安出产了其中的5位。可以说,科举领域里,江西被认作是关键,而吉安更是名声在外。
▲明朝时期的江西地图,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整个明代的科举,可以分三段看:
在头百年里,江西人最擅长中举;到中段的百年間,浙江人开始崭露头角,甚至比江西人还更厉害;到最后四五十年,江苏人逐步赶超,夺了浙江的风头。
总结来看,明代24800多名进士中,产生人数最多的三个省份是浙江3697人,江西3114人,江苏2977人。
有个来自福建的朋友问:两宋时期考得最厉害的福建人,现在都跑哪去了?
明代福建共有2374名进士,位居全国第四。这个数虽然比前三名的省份少一些,但主要原因不是考试水平不行,而是因为福建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小。
明代福建的人口只有170多万,而像浙江、江西、江苏这些地方动辄五六百万人口,明显在这方面吃了不少亏。
所以,要是算人均进士数的话,福建人依旧是全国最厉害的那一拨。
这个省每万人平均拥有进士13.26人,比浙江多出一倍多,江西也只有大约4.66人,简直是遥遥领先,没人能比得过。
整体而言,又出现老问题了:人才都集中在东南,其他地方的人还指望什么出头?
早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就注意到这个情况。他身为南方出身的开国皇帝,也得得往北方的士子们多打点感情,才能把整个帝国团结在一起。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经过会试放榜,榜上那51名进士全都来自南方,北方的一位也没有。
北方的书生们气得直跳脚,纷纷喊冤,说这里面肯定有猫腻,还联名向皇帝告了状,控告那位主考官刘三吾,说他是南方人,所以偏心偏了。
这事儿把皇帝给惊动了。
为了更好地赢得北方人的支持,朱元璋下手杀了新科状元,还亲自担纲出题和阅卷,最终增补了61个进士。这61人,全部都是北方人。
接下来,明朝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一次大幅调整。
差不多从1425年左右开始,明朝的会试推行了“南北卷”制度,专门根据南北地区来录取进士,比例大概是“南六北四”,也就是说南方占60%,北方占40%。
之后,又设立了中卷,把全国划分成南、北、中三个区域,分别录取进士,比例大致是南卷55%、北卷35%、中卷10%。
这次变革影响挺大,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推行分省录取,才把“南北卷”制度彻底给取消了。
明朝时,浙江算是全国家里最能够通过考试的省份之一。图源:摄图网
明朝那会儿,经历了两百多年都没找到办法解决南北人才流失不平衡的问题,到了清朝,算是终于把这个难题给搞定了。
1712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已经在位50年啦,他突然想到,虽然“南北卷”这样做能暂时调和南北地区的人才布局,可是对于各省之间的人才比例问题,却毫无解决之道。
他说,我看看这些年来的进士名单,有些省份录取的人数挺多,有些省份就少得可怜,这事儿不合理,干脆以后就采取“按省取中”的办法算了。
所谓的“按省取中”,其实源自北宋司马光的“逐路取士”,也差不多跟我们如今高考分省录取的办法差不多。
实际上,就简单点说,就是根据各省的面积和人口数量,来分配每个省的举人名额。举个例子,像浙江和江西这两个省,都是94名。这之后,这两个省每一届的举人名额都保持94个,然后这94人去参加会试(也就是国考),再按照一定的比例被录取为进士。
这样一来,文化相对不太发达的省份就得到了一大好处。
说个挺夸张的例子吧,没上线省的时候,甘肃连个进士都没有;等到实行分省录取制度后,甘肃一共出现了200多名进士。
可对那些科举大省来说就不一定是啥好事了。分省录取把竞争基本都局限在省里,省里能中举的名额也就那么点,考生实力一旦都挺强,比赛当然就变得特别激烈。
不过呢,经过这次制度变动之后,清朝进士在南北的分布比明朝的时候要均匀得多了。
在清代总计26800多名进士中,排名前四的省份及其中举人数,分别如下:
江苏有人数2933,浙江有2803,河北则有2707,而山东的举人数量为2249。
两个南方省,两个北方省,要是不跟明代前四比的话,感觉还是南方那边的省份更顺眼一些,是不是?
由于进士名额大多都是按照省份来分配的,仅凭一个省的进士数量来判断这个省的人是否能考上,已经变得不太靠谱了。
想要更准确的情况,还得看看巍科人物,也就是会试第一名和殿试前四名的分布情况。
从理论上讲,殿试的名次是经过中举者全部自由竞争后,方才分出优劣,这样才算是反映全国水平的真实情况。
清代产生巍科人物539人,排名前四的省份及其人数,分别如下:
江苏省有169人,浙江省为125人,安徽省有41人,河北省则是38人。
由此可见,不管是进士的数量,还是巍科的代表人物,江苏人绝对算得上全国的考试佼佼者。
清朝刚开始的时候,翰林院的几位文人闲聊,聊到家乡的土特产,基本上都离不开山珍海味、象牙犀角什么的。轮到苏州人汪琬,他慢悠悠地说:“苏州的特产是状元。”全场顿时都惊呆了。
后来事实证明,汪琬并没有随口说说,清朝114个状元里,竟然有24个出自苏州,这占比超过15%呢。
江苏和浙江这两个典型的江南省份,清代一共出了69个状元(江苏49个,浙江20个),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这么一比,对全国尤其是北方,算是狠狠地打了一记降维攻击。
有时候连皇帝自己都忍不住得插手,出手帮个忙,保持一下局面。
在1750年的殿试中,第一名是来自江苏的赵翼,紧随其后的是浙江的胡高望,第三名则是陕西的王杰。乾隆一看,就问身边的大臣们:咱们国家到现在为止,陕西有没有出现过状元啊?大臣们回答说,还没有。
乾隆一听,笑着说:“从今天起,就会有了。”
话一说完,他就把王杰从第三名挪到了第一名。乾隆觉得,江苏和浙江的状元数已经不少了。
苏浙两省为什么能在最后一个科举朝代里一直占据领先位置?
说起科举,在清朝时候已经变成了比拼资本的时代——讲究经济资本,讲究文化资本。江南这个经济发达的地区,有条件搞文化建设,培养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就一个家庭来说,基本上都比其他地方更有钱,能让孩子多读书、多买书,还会请一些名师指点。再差点儿的,也有家族里的互助组织帮忙,帮着出点义学费、路费啥的。
沈登苗先生提到:“在科举那个时候,能不能真有资格参加考试,主要看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不是好;要是在考场上取胜,基本上还是看个人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真正的实力——包括经济基础和智力水平,决定了人在科举路上能走多远。”
事实摆在眼前,到了帝国的后期,阶层变动的通道越收越紧,几乎难以打通。
到了宋朝,超过一半的进士来自平民百姓;到了明朝,这个比例减少到47%,而在清朝,又逐步降低到37%。到了晚清,进士几乎都被官宦子弟占据了。
科举的最后一个朝代,经济最繁荣的江苏成为了最突出的代表。图来自:摄图网
在帝制的年代,科举制度也走了将近一千三百年。每个时期,最擅长考试的人,基本上都来自不同的省份。
唐朝,陕西的佼佼者;宋朝,福建出的人才;明朝,浙江那一块的高手;清朝,江苏的精英。
在唐宋交替的时候,进士的来源出现了一番南北转变的变化,之后,北方人再也无法动摇南方人在科举方面占据的优势地位。
在历史上,那三个考试实力最厉害的南方省份,偏偏都集中在东南沿海这块地方。随着时间一晃过去,它们的实力逐步往北扩展,越发变得厉害起来。
说到历史的发展,除了靠个人的奋斗之外,每个时期里,科举的决定性力量也都不一样。
唐朝时期,陕西人可以说是赢得了胜利,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加上政治上的优势;到了宋朝,福建人占了上风,原因在于北方普遍陷落,以及科举制度让平民也能一试身手;而在明清两代,浙江人和江苏人成为佼佼者,主要是靠经济实力加上文化底蕴的积累。
由此可见,在影响科举的各种因素中,政治因素经历了由强变弱的演变,而经济因素则是逐渐变得更为重要,从弱变强的趋势逐渐显现。
最后再唠叨几句。
江西科举在宋明两时期,特别是明初的百年间,可算是名满天下了。这主要是因为北方的士子南下,而江西地理位置靠近水路,地处中央偏左一点,对他们来说挺有吸引力,就成了他们最早的落脚点。
就这样,江西变成了南方第一个迈入文化繁荣阶段的省份。
文化从南方传播开来,于是开始繁荣起来。
明清时期,福建科举逐渐没落,这和郑成功长期在东南沿海据势抗清有关系。打仗、战乱不断,人口也纷纷迁出了当地,贸易也受到很大影响。
等到清兵把事情搞定,南边的贸易中心都挪到广州了。那个讲究资本的年代,经济比不上江浙那一带的福建,科举水平自然就跟着下降了。
科举时代最后拔得头筹的两省,江苏和浙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绝对优势一直延续到现在。
长三角一直是我国最充满活力的经济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高等教育水平以及经济带动力,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一项关于中国两院院士源自省份的统计发现,从1955到2017年,江苏籍院士达到463人,浙江籍院士为395人,这两个省份的人数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第三名是山东,只有157人)。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基本可以算是长三角地区自明代起就一直重视科举、不断发展教育带来的现代收获。
为什么会说“再苦也不能让孩子受苦,再穷也不能让教育变差”呢?大概这就是最直白的答案吧!
参考文献:
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邓小泉:《唐代科举人才区域分布的教育因素》,载于《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徐泓译,联经出版公司(台北),2013年。
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总第26期,1999年。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626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