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概念:中芯国际、韦尔股份、兆易创新、北方华创、长电科技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半导体

全球半导体产业正经历技术迭代与需求扩张的双重驱动,市场规模持续攀升。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179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主要受益于AI、汽车电子及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的需求激增。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30.1%,出口额连续14个月正增长,首次超越手机成为最大出口品类。存储器、逻辑芯片等细分领域增速显著,其中存储器因AI大模型需求拉动年增长率达75.6%,推动全球半导体市场进入上行周期。技术层面,先进制程与封装技术加速突破,如复旦大学研发的二维半导体32位微处理器“无极”集成5900个晶体管,性能媲美国际主流产品,为突破摩尔定律提供新路径。

产业链国产化进程加速,但高端环节仍面临挑战。中国在设备材料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中微公司亚埃级刻蚀机进入三星产线,北方华创3nm薄膜沉积设备量产,安集科技3nm抛光液通过中芯国际验证,成本仅为进口60%。封测环节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企业实现7nm 3D封装量产,Chiplet技术推动等效5nm性能突破。然而,光刻机、EDA工具等核心环节仍依赖进口,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加剧供应链风险,如台积电等企业因关税政策面临订单转移压力。政策层面,国家大基金三期注资3440亿元,重点支持设备与材料研发,国产替代率提升至35%,但高端芯片自给率仍不足20%。

全球产业链格局加速重构,区域竞争与合作并存。美国通过《芯片法案》吸引台积电、三星建厂,强化本土制造能力;中国大陆成熟制程产能快速扩张,2025年月产能预计达1010万片(8英寸当量),占全球新增产能超60%。欧洲与日本通过政策扶持巩固高端市场,欧盟《芯片法案》目标2030年产能占比达20%,引发全球补贴竞赛。地缘政治加剧供应链波动,如美国对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导致中国晶圆厂扩产成本上升,倒逼国产设备替代提速。同时,国际合作深化,中美在AI芯片、6G等领域竞争激烈,但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成为共同趋势,台积电绿电采购比例提升至40%,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半导体概念五大黑马股:

中芯国际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大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晶圆代工企业,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63.01亿元,同比增长29.44%,净利润13.5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66.50%。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9.6%,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达80.6%,汽车电子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42%,工业与汽车领域收入环比增长超20%。尽管面临折旧压力,毛利率仍稳定在23%左右,预计未来随着新产能释放和本土客户需求增长,公司将继续受益于AI芯片国产化及汽车电子渗透率提升。风险点包括地缘政治限制及行业竞争加剧。

韦尔股份韦尔股份在图像传感器(CIS)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19.06亿至20.46亿元,同比增长39.43%至49.67%。汽车CIS业务成为核心驱动力,受益于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ADAS方案升级,单车摄像头数量增至12颗,2024年汽车电子收入占比提升至30%。公司推出的OV50X(1英寸大底、HDR视频)预计2025年Q3量产,进一步巩固高端手机市场地位。同时,触控显示与模拟芯片业务回暖,未来在AR/VR、医疗影像等新兴领域布局有望打开增长空间。需关注消费电子需求波动及库存管理风险。

兆易创新兆易创新2024年营收73.56亿元,同比增长27.69%,净利润11.03亿元,同比激增584.21%。公司“存储+控制+传感”平台化布局成效显著,NOR Flash全球市占率第二,车规级产品通过ISO26262认证,DRAM业务受益于利基市场格局改善。2025年Q1毛利率回升至37.44%,MCU产品在机器人、服务器电源等领域加速渗透。未来AI端侧设备(如AI眼镜)及汽车“三化”需求将推动存储与MCU业务持续增长,但需警惕行业竞争加剧及供应链波动风险。

北方华创北方华创2025年一季度营收82.06亿元,同比增长40.06%,净利润15.68亿元,同比增40.13%。作为半导体设备龙头,其刻蚀设备国内市占率超22%,薄膜沉积设备出货量增长40%,并完成对芯源微的并购,强化清洗与涂胶显影设备布局。2024年研发投入53.72亿元,技术覆盖刻蚀、薄膜沉积、离子注入等核心环节,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及AI芯片、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短期现金流压力较大,但长期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PE估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具备吸引力。

长电科技长电科技2024年营收359.62亿元,同比增长21.24%,净利润16.10亿元,同比增9.44%。公司聚焦高性能封装技术,在汽车电子(7.9%营收占比)、运算电子(16.2%)领域增速显著,32层闪存堆叠及2.5D/3D封装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2025年Q1营收93.4亿元创历史新高,扣非净利润同比增79.3%。通过收购晟碟半导体及布局新加坡、韩国工厂,公司持续扩大存储与运算市场份额。风险包括地缘政治影响及传统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但长期受益于Chiplet技术及AI算力需求增长。

以上内容仅供学 习交 流,不构成投 资建议,不作为投 资决 策的依 据,据 此 操 作,风 险自 担,股 市有风 险,投 资需谨 慎!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313278.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