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最“古怪”的旅:两大元帅都镇不住,伟人派去一人完美解决
1938年夏天,八路军115师344旅的干部们正在举行一场特别的宴会。
说是欢迎新旅长,可气氛却比追悼会还沉重。
新上任的代旅长杨得志刚端起酒杯,整个会场突然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地上的声音。
朱德总司令的脸当场就黑了,拍着桌子吼道:"你们这是要造反啊?"可底下那帮老油条愣是没人动弹,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支队伍可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344旅的前身是红15军团,徐海东带出来的铁血部队。这帮人打仗是把好手,可脾气也倔得很,认准了徐海东这个老领导,谁来都不好使。黄克诚刚来当政委那会儿更惨,吃饭都没人愿意跟他坐一桌,搞得这位后来的开国大将差点没哭出来。
要说344旅为啥这么横,还得从他们的老底子说起。这支部队从鄂豫皖打到陕北,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交情。徐海东带着他们南征北战,那感情比亲兄弟还亲。外人?管你是多大的官,来了也得先吃闭门羹。这种"兄弟帮"的作风,连朱德这样德高望重的老总都拿他们没辙。
1938年对344旅来说真是流年不利。年初温塘战斗中,688团团长陈锦绣壮烈牺牲,这可是徐海东的左膀右臂。没过两个月,更离谱的事来了——687团团长张绍东带着参谋长兰国清竟然叛变投敌了!这事搁谁身上都得气炸,徐海东当时就病倒了,胃病发作得厉害,只能离队休养。
朱德原本盘算着让田守尧接班,毕竟是自己人,部队肯定服气。可毛主席一听就摇头:"这么搞不行,再这么下去344旅就成独立王国了。"老人家看问题就是透彻,这支部队的问题不是换个领导就能解决的,得从根本上打破他们的小圈子思维。
要说毛主席看人的眼光那真是一绝。他相中了343旅的杨得志,这位老兄打仗不含糊,为人又低调,最关键的是擅长做思想工作。临行前毛主席还特意交代:"老杨啊,对付这帮刺头,你得先让他们服你,再让他们信你。"杨得志也是个明白人,知道这差事不好干,可硬着头皮也得接。
刚到344旅那会儿,杨得志可没少受气。欢迎宴上那出戏就不用说了,平时开会也是爱答不理的。要换别人早急眼了,可杨得志沉得住气,该干嘛干嘛。他心里门清,跟这帮老兵油子较劲没用,得用真本事说话。
机会很快就来了。一次对日作战中,杨得志亲自上阵指挥,战术用得那叫一个灵活,把小鬼子打得晕头转向。战后总结会上,底下开始有人小声嘀咕:"这新旅长有两把刷子啊。"杨得志心里暗笑,知道这第一步算是走对了。
对待田守尧这事上,杨得志更是显出了大智慧。非但没打压这个"潜在竞争对手",反而把重要任务都交给他。田守尧起初还憋着股劲,后来发现新旅长确实有真本事,态度也就软化了。这种以德服人的做法,比什么空头支票都管用。
最绝的是1939年初那个决定——把344旅一分为二。当时很多人都想不通,这不是自断臂膀吗?可杨得志解释得明白:"不是拆散大伙,是让兄弟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招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小圈子,部队的风气为之一新。
说来也怪,这支连元帅都镇不住的"刺头部队",硬是被杨得志收拾得服服帖帖。徐海东后来听说这事,乐得直拍大腿:"还是主席会看人!"朱德和彭德怀也不得不佩服,老人家这双慧眼真是毒辣。
344旅这段往事,活脱脱就是一部带兵教科书。带兵不是摆官架子,更不是搞小团体,关键是要让人心服口服。杨得志没靠职位压人,而是凭真本事赢得了尊重。这种带兵之道,放在今天照样管用。
本文创作的最初想法就是为了传播正能量,没有要去侵犯别人权益的那种想法哦。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呢,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很主动地去配合处理哒。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2422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