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彭德怀进入颐年堂,高岗神秘地说:老彭,你要有所准备呀
1950年10月4日,一架飞机在西安机场紧急降落,两名中央特派员冲进彭德怀办公室,只留下一句“一分钟也不准停留”的命令。此时,朝鲜战场上美军已逼近鸭绿江,而北京的中南海里,一场决定新中国命运的争论正白热化。究竟是谁在反对出兵?为何林彪、粟裕接连“称病”?彭德怀被火速召见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博弈?
“老彭,你要有所准备!”高岗这句意味深长的警告,揭开了中南海会议的冰山一角。当彭德怀踏入颐年堂时,争论的焦点已不是“是否出兵”,而是“谁来挂帅”。林彪以“夜间盗汗”为由推辞,粟裕因“头痛欲裂”无法履职,两大名将的缺席让会场气氛凝重。毛主席力排众议:“现在不是讨论打不打,而是怎么打!”但反对声浪暗流涌动——有人担心刚成立的新中国经不起战争消耗,有人质疑“为朝鲜火中取栗是否值得”。
10月5日的北京饭店里,邓小平与彭德怀的密谈透露关键信息:美军战机已多次轰炸中国边境,炮弹甚至落到丹东民居。东北农民王老汉的遭遇被写进报告:“美国人的飞机扫射时,我家的牛被炸成了两截。”与此同时,苏联的援助却迟迟未到。彭德怀彻夜未眠,他在日记里写道:“如果让战火烧到东北,重建的工厂又得变成废墟。”第二天,当毛主席吐出烟圈问“谁去合适”时,彭德怀的回答让所有人沉默:“打烂了,大不了晚几年解放全中国。”
政治局会议后,表面达成“出兵”共识,但暗地里分歧更深。东北局干部私下抱怨:“咱们的战士连棉衣都不够,怎么和美军坦克硬拼?”经济部门的数据更触目惊心:1950年中国钢产量仅61万吨,不到美国的1/150。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嘲讽:“中国军队的步枪连瞄准镜都没有。”连斯大林也突然变卦,原定提供的空军支援缩水为“秘密派遣飞行员”。彭德怀在沈阳视察时发现,首批入朝部队的卡车数量,甚至凑不齐运输一个整编师。
10月19日黄昏,鸭绿江大桥上的一幕震惊世界:26万志愿军隐蔽入朝,美军侦察机竟毫无察觉。麦克阿瑟在东京宣称“感恩节前结束战争”时,彭德怀正用缴获的钢笔在地图上画出一个包围圈。云山战役中,志愿军39军用刺刀和手榴弹全歼美军骑兵第1师一个营,被俘的美国大兵惊呼:“他们像雪崩一样从山上冲下来!”此时苏联才匆忙送来第一批米格战机,而毛主席在丰泽园对周恩来说:“老彭这一仗,把某些人的算盘全打碎了。”
1951年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后,新的危机接踵而至。美国威胁使用原子弹,国内部分民主人士提议“见好就收”。上海资本家陈光甫在日记中写道:“战争拖垮了纱布价格,我的工厂快发不出工资。”更棘手的是,苏联提供的武器开始以“贷款”形式计价,金日成却要求中方承担更多伤亡。彭德怀在前线电报中罕见发怒:“某些同志以为这是帮邻居救火,可火灭了,邻居连水桶都不愿还!”
有人总爱算账:用14万烈士的生命换朝鲜半岛僵局值不值?可当年若不出兵,今天东北的边境线上站着的恐怕就不是边防军,而是美军雷达站。那些说“小米加步枪打不过飞机坦克”的聪明人,大概忘了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也是用战争铸就的。至于“苏联老大哥”的承诺嘛——看看如今乌克兰的遭遇,历史早就给了答案。
如果当年听从“暂缓出兵”的建议,让美军屯兵鸭绿江边,今天某些吹捧“韬光养晦”的公知们,会不会改口骂“软弱误国”?毕竟他们现在既能享受着和平红利骂战狼,又敢断言“抗美援朝拖累经济”——这精分演技,奥斯卡是不是欠他们一座小金人?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23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