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是谁把毛泽东长媳告进监狱?

毛、毛岸英、刘思齐同室。

刘松林,毛泽东之长媳,有谁敢将她囚禁于牢狱?此事发生于1986年11月25日,我首次踏足北京,拜访刘松林女士的住所。得知我来自上海后,她便向我提及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那是“文革”期间,1971年10月,她曾被监禁在上海的监狱中。

我心中充满了震惊。我不断地询问,究竟是谁将您囚禁于上海的牢狱之中?是谁竟敢如此肆无忌惮,将您送入铁窗?在她的细致叙述下,我才逐渐明白,在那个荒谬的年代,竟然发生了如此不可思议的悲剧……

在这漫长的幽闭时光里,我的双眼被遮蔽,笼罩上了一层深沉的幕布,长达十五个春秋,竟令我迷失了方向,不知自己身处何处的牢狱之中。

我向她探询,她曾被囚禁于上海的哪所监狱?她坦言对此一无所知,自被押上汽车起,双眼被蒙上黑布,连方向都难以辨认。我告诉她,由于我多次前往上海各监狱进行采访,我对上海的监狱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

听闻此语,她的脸上顿时洋溢着喜悦的光芒,迫不及待地表达她的愿望,若是她有幸前往上海出差,她一定会恳切地请求我的帮助,探寻那个曾经关押过杨开慧的地方。她的热情如同夕阳余晖,一直延续到夜幕降临,直至深夜11时才渐渐平息。而巧的是,那天杨开慧的侄孙女孙燕也恰好来访,我们一同回忆了关于杨开慧的诸多往事。

在1986年12月16日,这个二十余日之后的时刻,我完成了在广西桂林的公务出差,踏上了返回上海的航班。次日夜晚,我的好友刘松林,她刚刚从北京完成了一趟出差任务,也来到了上海。在那个时代,“打的”尚未成为常态,而刘松林在上海又没有专车可供使用,她却在当地友人的陪伴下,乘坐了公共汽车抵达了我的住处。

她透露,此次赴上海出差,她怀揣着心愿,希望借此良机追溯自己在“文革”岁月里遭受监禁的具体地点。

问她监狱的特点。

她语气沉重,缓缓道出了一句关键信息:“我身陷于一栋楼房的第三层,那扇窗户被铁栅栏牢牢锁住,透过它向外望去,只见一片辽阔的田野延伸至远方。”

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她曾囚禁于上海的精确位置。她提到“窗上装有铁栅”,这暗示着那是一所正规的上海监狱,而非临时关押场所;而她所述的“窗外望去,皆是农田”,更是明确指出那所监狱坐落于上海郊外。在那个年代,上海的监狱大多集中在市区,唯有郊区的监狱才可能拥有“窗外尽是农田”的景象。

我敏捷地推论,她当时极可能被关押于漕河泾的上海少年管教所。该所最初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监狱,是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收过来的,昔日称作上海漕河泾监狱。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名称也得以更新,更名为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彼时,漕河泾区域尚属于上海郊区的范围,即上海县的一隅,故而四周被广袤的农田所环抱。

以名称而言,上海少年管教所最初设立是为了关押未成年犯,然而,她却意外地被关押在此。回溯至“文革”时期,社会秩序陷入极大混乱。那时,上海少年管教所曾关押过众多老干部和文艺界知名人士,比如上海市的“走资派”陈丕显与曹荻秋。在采访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时,他透露自己也曾在此被拘禁,并被当作“少年犯”对待。

贺绿汀回想起一段往事:在那段被囚禁的时光里,他曾在监狱的理发室中修剪头发,不经意间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白发,这让我意识到,那些被囚禁的人大多为资深干部。我立刻将我的这一观察结果告诉她。

12月18日傍晚,我乘坐公交车,前往上海巨鹿路的空军招待所,拜访刘松林。她的住所位于15楼203号房间。正值严冬时节,屋内并无供暖设施,刘松林头戴一顶驼色的绒线帽,身披一件厚重的咖啡色羽绒服。她热切希望我能陪伴她一同前往上海少年管教所,亲自进行一番考察,以便“验证”真相。我应允了她,将协助处理联系事宜。

协助刘松林核实上海少管所信息

12月19日的夜晚,刘松林再次乘坐公交车,步入了我的家门。我向她透露,我们已经与上海少年管教所取得了联系,并计划于次日启程前往那里。听闻这一消息,刘松林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喜悦笑容。

那日,她踏入我的书房,眸中映照着一份探求,逐页轻翻那些我精心收藏的、涵盖江青(原名蓝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诸多报道的剪报,以及一叠叠蓝苹的珍贵剧照。

12月20日,刘松林即将前往监狱进行走访,因此特意向空军招待所申请了一辆越野车,该车由驾驶员小王负责驾驶。当日上午,刘松林与小王一同抵达了我的居所,我随后陪同她一同乘坐越野车前往漕河泾。我们抵达了位于高耸围墙与密集电网严密守护下的上海少年管教所。

1985年,那部在全国激起强烈共鸣的电影《少年犯》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了拍摄。当时,上海少年管教所内关押着众多少年犯,因此进入此地,每个人都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

上海少年管教所所长张谷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张所长在上海少年管教所工作已久,当刘松林提及窗外那片开阔的田野时,他即刻亲自带领我们前往2号楼,并亲自陪同我们登上三楼。我们踏入三楼,刘松林不禁连连称赞:“简直太像了!”她悠然地在走廊中向东漫步,直至走廊尽头的北向房间前,她低声自语:“这间屋子想必就是了。”

这囚室早已蜕变为队长的专用办公室。刘松林缓步至窗前,铁栅栏横亘眼前,阻隔了他的视线。透过它向外眺望,一幢幢崭新落成的楼宇便映入眼帘,巍峨耸立。

“那是菜地。”张谷雷说。

“此地往昔,曾——”刘松林手指向窗外,那片被水泥覆盖的空地映入眼帘。

“猪棚!”张谷雷、刘松林齐喊。

如同投身于一项神秘的任务,刘松林成功解锁了联络的暗号,她的心情变得格外激动。她一直以来所渴望的“‘文革’纪念地”如今终于落入了她的眼帘。她在这间破旧的屋内漫步,环顾四周,心中不禁涌动着痛苦的回忆。

她轻声回忆道:“那时,两名守卫轮番守候在我床榻之侧,严格执行着三班倒的严密监控。屋内灯火辉煌,夜晚也如同白昼般明亮,我翻来覆去,难以安眠。每当我起身去往洗手间,他们便紧随其后……”

她特意前往洗手间一探究竟,发现那里依旧保留着往日的风貌。但她的目光很快被一个细节所吸引——电灯的安装位置已发生了变化,那曾经挂在门口的灯具,如今已转向了室内。“我们前几年对这里进行了翻修。”张谷雷解释道,“电灯的位置确实已经移到了门口。”

这些照片远超旅行纪念照!

老杨也被捕了

她透露,那时的老杨亦身陷囹圄。她所提及的老杨,便是她未来的伴侣,杨茂之。1990年那个酷暑难耐的夏日,我有幸在北京对杨茂之进行了专访。

众所周知,在1950年11月25日这个悲壮的日子,毛泽东同志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的疆场上英勇牺牲。那时,毛岸英正值28岁年华,与他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的刘松林,也不过是20岁的青春年华。

毛泽东深感忧虑,生怕刘松林难以承受这沉重的打击,因此对她隐瞒了整整三年。直到最后,他才向她透露了毛岸英英勇牺牲的噩耗。自那以后,他视她如亲生女儿,竭力劝她重新寻找幸福,还亲自为她挑选了合适的伴侣。

空军副司令及空军学院院长刘震向毛泽东推荐了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的教员杨茂之,着重指出杨茂之亦曾赴苏联深造,且性格忠诚、品行端正。毛泽东对此表示高度认可。

实际上,在苏联深造期间,刘松林曾与杨茂之在一场留苏学生的聚会上有过一面之缘,但遗憾的是,当时两人并未有任何交谈。杨茂之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等人于1954年抵达苏联,并在苏联红旗空军学院圆满完成了学业。

在毛泽东的举荐之下,刘松林与杨茂于1962年2月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那时,刘松林刚刚圆满完成在北京大学的学业,随即被分配至工程兵科研部,担任技术情报的俄文翻译职务。

在刘松林与杨茂之喜结良缘之际,毛泽东特意派人送上了三百元人民币,以助他们购置贺礼。同时,毛泽东亲自抄录了自己近期创作的词作《咏梅》,精心制作成一份,赠与二人,以此作为他们永恒的纪念。

在那金风送爽的1963年秋季,刘松林迎来了她与杨茂之的第一个孩子的降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商议,他们共同决定,为这位新生命取名为“小英”,以缅怀那位为国家英勇献身的毛岸英烈士。

刘松林坦言,她对上海这座城市并不陌生,因为她便出生于此。自老杨被捕以来,她心头不禁萦绕着疑问,不知自己是否也会与老杨一同被囚禁于同一座监狱之中。

刘松林总是凝视窗外,目光轻轻扫过连绵的田野,除了广阔的农田,还有晾晒着被褥的角落。她常常坐在窗沿,仔细端详那些铺展开的被褥,期盼着能从中辨认出杨茂之的那一床——那床被子正是她亲手缝制的。

数日后,窗户被看守严密封裹,纸张密密麻麻,自此,她再也无法窥见一丝窗外景象……

江青逮捕刘松林。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刘松林在上海遭遇了怎样的境遇,最终如何被监禁?她向笔者讲述了自己在文革中的那段经历……

在文化大革命的开端阶段,刘松林便遭受了猛烈的冲击。那么,这场挑战究竟是由谁发起的呢?

那便是“文革”的“旗手”、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露峥嵘”的江青。

那是在1966年7月26日,江青率“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来到北京大学,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点火”。照理,这“点火”,也就是点“文革”之火罢了。

然而,江青的话语愈发激昂,在批判了进驻北大工作组组长张承先之后,话题突然转至家事,进而展开所谓的“揭发”。“再看看张承先的干部路线,在领导核心中有一个张少华,是中文系五年级学生。她的母亲张文秋是一个×××××××××。她自己说是毛主席的儿媳妇,我们根本不承认!…

张少华和毛岸青是在1959年结婚的。她确确实实是毛泽东的二儿媳妇,而江青却声称“根本不承认”!江青的一番话,马上就被作为“中央首长讲话”印成传单,撒向全国。张少华和张文秋闻讯,连夜转移,以避江青派人追斗。她们在北京东躲西藏,过着艰难的日子,祸水马上殃及刘松林和杨茂之。

杨茂之与刘松林喜结连理后,随即从空军学院调任至空军部队,担纲北京沙河机场团长的重任。此后,他又被调往山东高密。在“文革”动荡时期,杨茂之已晋升为空军飞行副师长。然而,他却无辜地被判定为“不可靠”,遭受了停飞处罚,同时被剥夺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被迫接受停职审查。自此,他失去了操控战鹰在蓝天中翱翔的权力,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老杨起初被派往济南,经历了一轮批判,不久后又被调职至江苏盐城。

身处北京的刘松林,却无法跨入中南海的门槛,她的处境显得尤为尴尬。在无奈之中,她只得带着孩子离开京城,前往江苏盐城与丈夫团圆。

然而,江青对他们的追捕始终未曾松懈。直至1971年10月,刘松林与老杨不幸落入法网,被拘禁于监牢之中。他们被指控为“反革命分子”与“政治犯”。

江青以何为由逮捕他们?

杨茂之向笔者透露,自那场“停飞”事件以来,他的内心一直笼罩在苦闷与忧愁之中。不久,他又不幸被肝炎所困扰。1970年,他来到上海寻求治疗,一住便是长久的时光。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就此放过他。某日,几名军人突然闯入医院,将他逮捕。他被强行带上汽车,两侧坐着两名严阵以待的看守,这一幕与刘松林被捕时的情景惊人地相似。

汽车行驶良久,却始终未能辨识所处的方位——时至今日,他仍未确切知晓具体位置——接着,他被强制带入了一间昏暗的室内。

屋内空荡无窗,地面潮湿,铺满了稻草。数日后,才勉强提供了一张摇晃不稳的木床给张小木。室内灯光过于刺目,而在他前方仅一米的距离,总有一位看守静默地坐着。门上安装着观察孔,门外的看守也时刻关注着屋内的任何动静。他的裤带与鞋带已被特意抽离,以免他自行结束生命。曾经享有空勤待遇的他,如今却不得不与囚犯为伍,共享粗陋的饮食。

片刻过后,两名军人踏入牢房,推开沉重的铁门,将他夹在中间带出。他一手紧紧抓住松脱的裤腰,另一只脚拖着那双鞋带已松散的棉鞋。走出牢门,刺目的阳光瞬间让他眼前一花。被他们强行拖曳,他朝着前方的一座平房走去。待至近前,只见门上用鲜亮的翠绿色油漆涂写着三个醒目的大字:“提审室”。

踏入屋内,老杨的视线迅速锁定在一张桌子的尽头。数人围坐于此,其中一位年约五十岁的女性身着家常服,而其余三位男士则身披军装。他很快便认出了坐在中央的那位脸色苍白、神色严肃的男子——正是王洪文!

室内昏暗,两名守卫在桌边与王洪文保持数步之遥,下达了停步的指令,他们警惕地夹持着他,似乎唯恐他会有任何反抗举动。王洪文在停下脚步后,猛力拍击桌面,导致茶杯盖弹起,茶水洒落。他语气严肃地质问:“杨茂之,你是否明白你所犯下的罪行?你恶意中伤我们敬爱的江青同志,其恶劣程度已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你攻击江青同志,就是挑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你必须立刻交代你的严重错误!”

老杨怒视不言。

王洪文面对沉默的对方,声音提高,质问道:“你自认为掌握了什么秘诀?你所谓的秘密,不过是听信了你妻子的言辞。注意听,我已经将你的妻子扣留了!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你必须如实交代你的罪行——究竟是如何恶意中伤江青同志。立即写下你的悔过书,不得透露给他人,我会派专人前来取走,确保消息绝对保密。”

老杨得知刘松林被捕。

自始至终,老杨保持沉默。在王洪文连珠炮般的粗口之后,这场“提审”无奈地画上了句点。

“这绝无可能,江青根本不具备接班的资格。毛主席曾明确指出:‘绝不会,她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老杨言论已上报。

毛:“娃无错”

刘松林被捕之际,起初与老杨一同被拘禁于同一所监狱。但她对此一无所知,未曾察觉到老杨同样已被捕获。

在某次就诊的情境中,一位和蔼的医生沉着冷静地翻看着患者登记册,视线最终定格在老杨的名字所在的那一页。刘松林瞥见杨茂之的名字,心中猛地一震,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已经被捕的消息。

她亟不可待地渴望揭开老杨被囚禁的地点。然而,不久,她便被转押至另一所监狱——上海漕河泾监狱。她依稀回想起,那是一次乘坐越野车的转移。车辆前排,坐着上海造反派的首领戴立清,而后排,她被安置其中,两旁各有一名押解人员守卫。上车后,她的视线立刻被一块黑色布料所遮蔽。

她不知犯了何“大罪”。

面对王洪文的再次审问,他屡次追问她为何会对敬爱的江青同志进行“恶意诋毁”,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她豁然开朗,这才恍然大悟,真相原来竟如此。

身处困境之中,她经过反复思量,唯有向毛主席求助,才有希望得以解脱!

“听说江青即将被任命,这个消息是真的吗?”

毛:“不会,她不行!”

刘松林亲耳倾听了那所谓的“最高指示”。回到家中,他满心喜悦,立刻将这“最高指示”分享给了杨茂之。杨茂之性情直率,言语间难以掩饰内心所想。每当有人将江青吹捧为“接班人”时,他终究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便脱口而出那番“最高指示”……江青听闻此事,深怕这一“最高指示”在民众中流传开来,于是立刻将杨茂之和刘松林投入了监狱。

刘松林深知,唯有父亲毛泽东的援手才能帮助她摆脱目前的难关。于是,她下定决心要给毛主席寄去一封信。但周围时刻都有监视人员,她该如何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完成写信?即便信件得以完成,她又该如何确保它能顺利送达?

在经过周密考虑后,刘松林决定采取一计:坦率直言,索性直接致信毛泽东主席。信稿既定,转交的问题随之而来。她决定请王洪文协助转递。她相信王洪文不会拒绝,因为她与父亲毛泽东未来还有见面的机会。若王洪文扣留她的信件,提及此事,恐怕王洪文也将难以自圆其说。

无疑,在王洪文对刘松林进行审讯之时,她表达了想要致信毛泽东主席的意愿,并恳请王洪文代为转交。尽管王洪文内心有所抵触,但他最终还是同意了。不过,他随即提出了一项要求,即信件必须保持开口状态。

刘松林亲自将一封亲笔信呈交于王洪文,信中致以对毛泽东主席的问候。

王洪文真的不敢扣压此信,转给了毛泽东。

在阅读了女儿刘松林的来函之后,毛泽东同志终于洞悉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他随即予以批示:“孩子们并无任何过错。”

“最高指令”一经下达,江青与王洪文随即不得不将刘松林与杨茂之予以释放。

在那段时日,刘松林已在上海漕河泾监狱内被拘禁了五个月之久。正当她迎来了第四个生命的降临之际,监牢的岁月却逼迫她自黎明五点起便不得不辗转反侧,直至夜幕低垂方能安然躺下。洗漱之时,她只能借助冰冷的清水,以至于手指因冻伤而红肿不堪。她的身体多病,备受煎熬之苦。

刘松林虽重获自由之身,却不幸再次步入空四军那所谓的“批林学习班”,日复一日,她被迫不断地撰写所谓的“揭发”材料。

刘松林向“批林学习班”的领导提出疑问:“我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毫无关联,为何要让我撰写所谓的‘揭发’文档?”

在叶剑英元帅的热忱襄助之下,承蒙毛泽东主席的批准,刘松林终得偿所愿,重返北京寻求医疗救治。

战胜“四人帮”的胜利,令刘松林与老杨欣喜若狂。至1979年,老杨所蒙受的冤屈终于得以全面洗清……

自1983年起,老杨亦随波逐流,重返北京,并在空军学院担任研究部副部长一职。

老杨带着深沉的感慨向笔者倾诉道:“那段时光,无疑是充满坎坷的十年。自‘文革’开始,我便不幸卷入其中,被迫‘停飞’。唉,其中的苦涩与辛酸,实难尽数,仿佛一场持续不断的恶梦……”

回忆往昔,1980年那场审判“四人帮”的历史时刻,老杨亲赴北京正义路,现场见证了庭审的全过程。他亲眼目睹了江青、王洪文接受审判的情景,内心不禁感到一阵畅快。他不禁感慨万分:“他们终究是受到了法律的公正惩处。”

提审戴立清、廖祖康。

1986年12月20日,刘松林重返上海,寻访到曾将她囚禁的监狱。在此,她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有机会审问当年将她押解至上海少年管教所的戴立清,以及王洪文的私人秘书廖祖康,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她被捕时的详细情况。

戴立清与廖祖康均被公认为王洪文的得力助手。在“文革”的狂潮中,戴立清以造反派的身份崛起,成功跻身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的行列。然而,随着“四人帮”的覆灭,他最终被认定为“四人帮”在上海的派系头目。1982年8月21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律,判处戴立清有期徒刑15年,并剥夺其政治权利3年。

相关部门明确指出“此类人员应避免接触”,但对于深入探讨相关事宜,我们可依托组织资源,推动监狱方面要求戴立清与廖祖康提供必要的说明。同时,刘松林本人不宜与戴立清、廖祖康进行直接见面。

自告别上海市公安局政保处,我便陪同刘松林漫步于上海的徐家汇,继而抵达了我的住所。这已是她第三次踏入我的家门。母亲热情地邀请她共进晚餐,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每当我家的长辈露面,她总是表现得尤为尊敬。

她不禁感慨万分,此次上海之行,她终于得以追寻那个曾在“文革”岁月将她囚禁的监狱。此次探寻,使她对自己的囚禁经历有了更为清晰的回顾与梳理,这一发现无疑为她的回忆录创作增添了珍贵的一笔……

她离京回北京。

两个多月过去,直至1987年2月14日,刘松林从北京给我寄来一封书信,他写道:“春节过后,我尚未与政保处取得联系。鉴于他们可能正忙于公事,我计划暂时搁置此事,稍后再做联络。”

刘松林重返昔日“文革”岁月中那曾拘禁他的监狱,如今那里已演变为上海市少年管教所的所在地。

自接到刘松林的来函后,我迅速于1987年2月17日予以回复,并附上了在上海少年管教所拍摄的若干照片一同寄出。此后,在1988年4月5日,我有幸在上海的一家劳改工厂对廖祖康进行了采访。在此次访谈中,廖祖康详尽地叙述了他的个人经历,并对王洪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对于王洪文审问刘松林的细节,他表示自己并不了解。

1996年5月24日,我踏足北京,特地前来拜访了老杨与刘松林。我向他们透露,上海少年管教所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崭新崛起的光大会展中心以及海友花园。刘松林不禁感慨,庆幸自己在十年前曾身临其境,捕捉到了那些珍贵而美妙的光阴。

深深怀念毛泽东

刘松林历尽沧桑,如今正悠然享受着温馨的家庭生活。她的四个孩子都已投身职场,各自展现风采。她依然坚持每日锻炼,精神矍铄,岁月在她身上似乎留下青春的痕迹。

她在庭院中精心栽植了生机勃勃的爬山虎,这些植物沿着高耸的院墙蜿蜒而上。她娓娓道来,提及那道院墙总让她联想到上海的监牢,于是她决定利用爬山虎的旺盛生命力,为这面围墙披上一层绿装。

2008年12月18日,刘松林来电告知,她与儿子杨小英即将抵达上海。她诚挚地邀请我与妻子于次日十点整,一同前往位于威海路的毛泽东故居,共同参与即将举行的“毛岸英烈士史料实物陈列馆”的开幕仪式。

我们如约来到了威海路583弄,这里曾是公共租界的慕尔鸣路甲秀里。78岁的刘松林老人头戴一顶洁白的羊毛帽,身披一件黑色皮风衣,脖颈间系着一条色彩缤纷的围巾,神采奕奕,充满活力。

在这条狭长弄堂的深处,矗立着一座二层高的老式石库门建筑,采用砖木结构,面朝南方,占地面积足有520平方米。她向我娓娓道来,这栋石库门房屋中的7号房间,便是毛泽东同志的故居之地。

1924年二月,毛泽东与夫人杨开慧,带着两岁的长子毛岸英和仅出生三个多月的次子毛岸青,在此定居,直至年底才迁移他处。

毛泽东一生中足迹遍及上海五十余次,其中,在1927年之前,他已多次踏足这座繁华都市,共达十次。此处,正是他第九次来到上海时的栖身之所,亦是他与家人共同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所。

于国共初次携手合作的年代,毛泽东不仅担纲中共中央局秘书之要职,更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中身兼数职,既担任组织部秘书,又兼任文书科主任一职。

杨开慧在无微不至地抚养孩子的同时,亦热心投身于工人夜校的讲学工作。鉴于这里曾是毛岸英在上海的居住之地,因此“毛岸英烈士史料实物陈列馆”便决定选址于此。

在盛大的“毛岸英烈士史料实物陈列馆”开幕式圆满举行之际,毛岸英的挚爱刘松林女士亲自主持了陈列馆的揭幕仪式。

步入上海毛泽东先生的故居,刘松林掏出一部数码相机,向我展示了存储卡中她第三代子孙的诸多照片。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她的神情中,不难看出她晚年生活于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78897.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