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失恋男,一夜黑客局,独享亿万帝国
咱们普通人失恋了,会干点啥?
可能最多就是找朋友哭诉一通,或者去KTV里吼几嗓子,再或者干脆化悲愤为食欲,把平时不舍得吃的好东西全吃一遍。
这些事儿过去了,生活还得照旧。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一次失恋,竟然能催生出一个改变全世界几十亿人生活方式的庞然大物?
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可这事儿,还真就发生了。
电影《社交网络》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主角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Facebook,也就是现在的Meta公司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这电影扒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创业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的诞生,也看到了他背后那些充满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不地道”的往事。
故事的开头,充满了尴尬和火药味。
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晚上,还是哈佛大学学生的扎克伯格,正跟他的女朋友艾莉卡约会。
可这场约会,跟浪漫一点边儿都沾不上。
扎克伯格的嘴就像一挺机关枪,突突突地向外喷射着各种信息,他痴迷于哈佛里那些普通学生进不去的精英俱乐部,琢磨着怎么才能削尖脑袋挤进去,好证明自己是人上人。
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没注意到对面女友的脸色已经越来越难看。
终于,艾莉卡受不了了,她打断了扎克伯格的喋喋不休,说了一句非常扎心的话:“跟你约会太累了。”然后,干脆利落地提出了分手。
这一分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
对于扎克伯格这种智商极高、但跟人打交道能力基本为零的技术宅男来说,这不仅仅是失恋,更是一种羞辱。
他觉得自己的智商被碾压了,自尊心碎了一地。
回到宿舍,又气又恼的他,借着酒劲儿干了一件大事。
他一边在自己的博客上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攻击前女友,一边动手黑进了哈佛大学所有宿舍楼的内部网站,把里面所有女生的照片都扒了下来。
然后,他连夜写出了一个名叫“Facemash”的网站。
这个网站的玩法非常简单粗暴:随机弹出两个女生的照片,让大家投票,看谁更“辣”。
这事儿要是搁在今天,又是网络暴力又是侵犯隐私,扎克伯海外学都别想上了,搞不好还得吃官司。
但在当时的哈佛校园里,这个既满足了大家八卦心理又带点冒犯意味的网站,竟然像病毒一样迅速传开了。
才几个小时,网站的点击量就高得离谱,直接把哈佛大学的服务器都给整瘫痪了。
扎克伯格虽然因为这事儿被学校通报批评,但也一下子成了校园里的名人,谁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技术高超又胆大包天的家伙。
这场因为失恋而起的报复行动,无意中为他后来的事业,拉开了一个混乱但又关键的序幕。
很快,机会就自己送上门了。
哈佛里真正的上流社会精英,温克莱沃斯兄弟,找到了扎克伯格。
这对兄弟俩,要长相有长相,要家世有家世,还是学校赛艇队的明星队员。
他们有一个很棒的创业点子,想做一个名叫“哈佛连接”的社交网站,只对哈佛学生开放,打造一个高端、私密的线上交友圈。
他们看中了扎克伯格的技术能力,想请他来当程序员,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
扎克伯格听了之后,表面上满口答应,还拿走了他们的策划案,但一转身,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小算盘。
他一边用各种理由拖延温克莱沃斯兄弟,说自己很忙,一边却在背地里干着自己的事。
这到底算不算偷窃创意?
这事儿其实挺难界定的。
从法律上讲,光有一个想法,是没办法申请专利的。
但从人情道义上说,扎克伯格的做法确实不够光明磊落。
就在他敷衍温克莱沃斯兄弟的同时,他找到了自己当时唯一的朋友,爱德华多·萨维林。
爱德华多是个脑子活络的经济学学生,他拿出了自己攒下的一千美元,成了扎克伯格的第一个投资人。
两个人一拍即合,扎克伯格负责写代码,爱德华多负责商业运作,他们悄悄地开发出了自己的网站,名字就叫“TheFacebook”。
这个网站吸收了“哈佛连接”那种精英、实名制的概念,但执行力却强了不止一百倍。
当温克莱沃斯兄弟还在慢悠悠地讨论合作细节时,扎克伯格的Facebook已经在哈佛校园里正式上线,并引发了爆炸性的反响。
这就是商业世界里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光有好的想法没用,谁能最快、最好地把它做出来,谁才能赢。
温克莱沃斯兄弟那种按部就班的“绅士”做法,在扎克伯格这种“先开枪后瞄准”的黑客式打法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Facebook很快就从哈佛扩展到了其他名牌大学,用户数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随着网站越做越大,一个改变了Facebook命运的人出现了。
他就是音乐分享软件Napster的创始人,硅谷的风云人物肖恩·帕克。
帕克是个极具煽动性的家伙,他一见到扎克伯格,就给他画了一张无比诱人的大饼。
他对扎克伯格说,别总想着在网站上挂广告赚那点小钱,眼光要放长远,现在最重要的是用户,是酷!
他那句“一百万美元不叫酷,十亿美元才叫酷”的名言,彻底点燃了扎克伯格内心深处的野心。
帕克的出现,不仅带来了硅谷的投资和人脉,更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思维,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用户增长,先占领市场,再考虑赚钱。
然而,这种“酷炫”的未来蓝图,却让扎克伯格和他的好朋友爱德华多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裂痕。
作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财务官,爱德华多的想法更传统,也更务实,他希望公司能尽快找到盈利模式,实现收支平衡。
但在扎克伯格和帕克看来,爱德华多的想法太保守,太碍事了。
矛盾最终在一次精心策划的股权变更中彻底爆发。
扎克伯格和帕克在引入新投资的时候,通过复杂的法律操作,将爱德华多原本占有的百分之三十四的股份,稀释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百分之零点零三。
这就好比原来一个大蛋糕,爱德华多能分到三分之一,现在他们重新做了个超级巨大的蛋糕,然后告诉爱德华多,你还是分原来那一小块,但这一小块在新蛋糕面前,连个渣都不算了。
当爱德华多发现自己被最好的朋友,用这种方式踢出了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时,那种被背叛的痛苦可想而知。
电影用两场同时进行的官司,把这些恩怨情仇串了起来:一边是温克莱沃斯兄弟告他偷了创意,另一边是爱德华多告他非法稀释股权。
最终,扎克伯格都通过金钱解决了问题,赔偿了温克莱沃斯兄弟六千五百万美元,也给了爱德华多一笔巨额的和解费,并恢复了他联合创始人的名分。
在商业上,扎克伯格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成功者,Facebook的用户数在短短几年内突破了千万、上亿,他自己也成了全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可是在人性的层面上,他却输得一塌糊涂。
电影的最后一幕意味深长:官司缠身、身心俱疲的扎克伯格,孤独地坐在会议室里,打开了Facebook页面,找到了他最初的前女友艾莉卡,然后点下了“添加为好友”的按钮。
之后,他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着页面,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不安,等待着一个可能永远不会来的回应。
他建立了一个连接全世界的网络帝国,却在这个过程中,亲手斩断了和身边几乎所有人的真实连接——女友、合作伙伴、唯一的朋友。
那场失恋,并没有直接创造Facebook,但它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扎克伯格内心深处对认同的极度渴望和对被排斥的恐惧。
他最终用代码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让自己成了这个世界的神,但在这个世界的王座上,他却显得无比孤独。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7729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