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力二次削债:6大方案藏多少求生欲?4800万㎡土储能救命吗?
9月10日深夜,富力地产的债务重组公告像一块石头砸进本就不平静的地产债市场。与三年前“境内外债务全部展期”的缓冲式操作不同,这次富力亮出的是更硬核的“削债”方案——现金购回打2折、以物抵债3折、信托份额3.5折,甚至把还款期限拉到了2035年。当房企债务化解从“展期”走向“削债”,富力的6大方案究竟是绝境求生的智慧,还是被逼到墙角的无奈?这个曾跻身“华南五虎”的房企,正用一份复杂的债务重组方案,揭开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的生存真相。
一、6大方案拆解:从“打折还钱”到“资产换时间”,削债139亿的算盘怎么打?
翻开富力的重组公告,6种债务化解工具像一桌拼凑的“求生宴”:现金购回、以物抵债、应收账款信托、资产信托、股票收益权、全额留债长展期。前四种合计瞄准139亿本金,每一种工具都藏着精打细算的“削债”逻辑。
最直接的“打折还钱”是现金购回:每张债券按剩余面值20%购回,总金额不超过6亿。这意味着债权人每100元债权只能拿回20元现金,折扣力度堪比清仓大甩卖。但6亿现金对富力35.1亿的账面资金(含受限)来说,已是“挤牙膏”式的极限——要知道,公司上半年销售仅41.65亿,同比暴跌60%,能动用的现金本就捉襟见肘。
真正的重头戏是“以物抵债”和“资产信托份额抵债”。前者拟用66亿债权换实物资产,每100元债权对应30元资产;后者用57亿债权换资产信托份额,每100元对应35元份额。也就是说,债权人若选择这两项,至少70%的本金要“缩水”成房子或信托份额。这些“实物资产”究竟是什么?公告未明说,但参考房企惯例,大概率是去化困难的库存房源、商业物业或车位——在当前楼市低迷期,债权人拿到手后能否变现、变现多少,都是未知数。
更“考验耐心”的是后两种方案:股票经济收益权和全额留债长展期。前者计划定向增发2亿股港股,未来处置股票的收益给债权人;后者则把剩余债务全部展期至2035年,2031年才开始每半年还1元本金,利息统一降到1%。对债权人来说,这相当于“把债务交给时间”——赌富力未来10年能回暖,赌港股股价能上涨,赌2035年的富力还能拿出钱。
这6大方案拧成一股绳:能用现金解决的尽量少用(6亿),能用资产抵的优先抵(66亿+57亿),剩下的就“拖”(长展期)。本质上,富力在玩一场“债务瘦身”游戏:通过打折、以物抵债、拉长周期,把短期债务压力“削”掉一部分,为自己争取喘息空间。
二、经营数据揭底:销售降60%、现金35亿VS短债975亿,富力的生存缺口有多大?
债务方案再复杂,终究要靠经营数据说话。富力为什么非要“削债”?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给出了答案:这家房企正遭遇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双重绞杀。
先看“钱袋子”:截至6月底,富力现金及银行存款35.1亿元,同比降9%,其中非受限资金仅6.9亿;而一年内到期的短期负债高达975.9亿元。6.9亿对975.9亿,资金缺口超过969亿,相当于“用1块钱还141块债”。更糟的是,“开源”渠道几乎堵死:上半年物业发展营业额41.65亿,同比降60%;投资物业租金3.13亿,降26%;酒店运营8.27亿,降70%。销售、租金、酒店三大收入支柱集体崩塌,富力的现金流正加速枯竭。
再看“家底”:资产负债比率408%,意味着每1元资产背着4元债。为了活下去,富力已经开始“节流”:销售费用降25%,行政开支降12%,员工从2.36万人减到2.03万人,半年少发3376份工资。但这些“降本”在巨额债务面前如同杯水车薪——仅9月9日挂牌拍卖的长沙万达文华酒店,回笼资金5.14亿,连短期负债的零头都不够。
经营困局的核心是“去化难”。富力手里还有4803万㎡土地储备,可售面积3662万㎡,大部分在华北、华东、西北。按上半年9000元/㎡的销售均价算,全部卖掉能回笼3296亿,足以覆盖1045亿总负债。但问题是:市场能消化吗?2025年上半年,富力仅交付46.1万㎡,同比降48%,去化速度肉眼可见地变慢。在“房住不炒”和购房者信心不足的背景下,这些土储是“金山”还是“包袱”,取决于楼市回暖的速度——而这,恰恰是富力最无法掌控的变量。
三、债权人视角:从“展期”到“削债”,信任还能撑多久?
三年前,富力第一次债务重组时,市场还愿意给“时间换空间”的机会——毕竟2022年地产行业刚经历流动性危机,房企展期不算新鲜事。但三年后,当富力拿出“削债”方案,债权人的心态恐怕已大不相同:展期是“晚点还”,削债是“少还点”,本质是债权人要承担损失。
以物抵债的30元/100元,现金购回的20元/100元,相当于债权人直接“割肉”70%-80%。这些资产真的值这个价吗?比如以物抵债的房子,若位于三四线城市或商业地产,当前市场价可能已低于抵债价,债权人拿房后可能面临“二次亏损”。而资产信托份额更复杂:底层资产的收益权如何兑现?信托计划的管理费用多少?未来能否转让?这些不确定性都让债权人犹豫。
长展期方案更像一场“对赌”:2035年的富力还在不在?2031年开始每半年还1元本金,对975亿短债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利息降到1%看似降低负担,但考虑到通胀和资金成本,债权人的实际收益可能为负。唯一的盼头是股票经济收益权——2亿股港股定增,若未来股价上涨,或许能弥补部分损失。但截至9月12日,富力港股股价仅1.2港元/股,2亿股总市值约2.4亿港元,换算成人民币不足2.2亿,对剩余债务来说仍是“毛毛雨”。
更深层的问题是信任:当一家房企需要靠“削债”来生存,债权人会担心“这次削10%,下次会不会削20%”?富力的公告里写着“鉴于企业整体经营现状作出”,但“经营现状”何时能改善?上半年销售降60%,平均售价降23.7%,土储去化速度放缓,这些数据都在削弱债权人的信心。若此次重组方案未获通过,富力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债务违约风险;若通过,债权人则要接受“损失已成定局”的现实——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四、行业启示:富力样本,房企债务化解的“极限测试”
富力的二次削债,不是个案,而是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的一个缩影。从恒大、碧桂园到富力,房企债务化解正从“展期为主”转向“削债+展期+资产处置”的组合拳,背后是行业逻辑的根本变化:过去20年“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已走到尽头,房企必须学会在“低负债、慢周转”中活下去。
对富力来说,4803万㎡土储是最后的底牌,但如何把底牌变成现金,考验管理层的智慧。当前楼市分化明显,核心城市、优质住宅去化相对容易,而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去化艰难。富力若能聚焦一二线城市的可售资源,加速推盘、降价促销,或许能回笼更多现金。但这又面临矛盾:降价会压缩利润,甚至导致已售项目维权;不降价则去化缓慢,现金流持续紧张。
对整个行业来说,富力的案例揭示了房企债务化解的“三重边界”:第一,“时间换空间”的前提是经营改善,若销售和现金流持续恶化,时间只会变成“催命符”;第二,资产处置要“快准狠”,优质资产尽早变现,劣质资产及时剥离,否则会拖垮整体;第三,债权人与房企需要“共担风险”,单纯让一方承担损失的方案难以持久,只有找到利益平衡点,才能实现“债转股”“债转资产”的良性循环。
尾声:活下去,比体面更重要
9月12日的地产债市场,富力相关债券价格波动不大——或许市场早已对此有预期。对富力来说,二次削债不是结束,而是“求生战”的开始:接下来要做的,是尽快落地重组方案,加速资产变现,推动土储去化,用实实在在的现金流证明“还能活下去”。
4800万㎡土储是压力,也是希望。若楼市回暖,这些土地会变成“金山”;若寒冬持续,它们可能成为“包袱”。但无论如何,富力已经用行动证明:在地产行业的“下半场”,活下去比体面更重要。而对整个行业来说,富力的二次削债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房企债务化解的艰难,也照见了行业转型的必然——只有真正放下对高杠杆的依赖,回归“盖好房子、做好产品”的本质,房企才能在周期的波动中找到生路。
这场“削债”大戏的结局尚未可知,但它至少告诉我们:地产行业的“出清”从未停止,而每一次债务重组,都是行业向健康转型的一步——哪怕这一步,走得异常沉重。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667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