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恩怨,李菁郭德纲的光与影,传统与创新共铸精彩
● 那段光阴真是艰难,老有意思了
你知道,谈起李菁跟郭德纲的故事
那真不是几个“分钱不均”就能说得清的
其实,这里面有太多的家伙藏在那光鲜亮丽的背后
咱们平时也不一定能全部想明白
说实话,我也是后来才慢慢知道
原来这事儿比表面看起来更复杂一些
瞧瞧这段往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德云社正处于个特别难熬的时期
外面有各种压力,特别是“反三俗”的运动,完全就像一阵狂风
把郭德纲和他的团队卷得晃晃悠悠
那时候,场子里冷冷清清的
正在这个紧要关头,李菁突然宣布要离开
外界的评论特别杂,有人说他就是看风向转的,觉得他利己
不能跟着大家一块扛风雨
还有人说,是因为“分钱不均”导致的裂痕
但我后来慢慢发现,这些说法都太表面了
● 20年前的相声,真是难得一见的苦日子
咱们再往前倒点,那时候
相声在北京还不算啥火热的行业
剧场里冷得像个冰窖,没人看得起这个活儿
郭德纲、李菁和张文顺三个人,都是因为一股子热爱
凑到一块儿搞了个“北京相声大会”
你说那会儿,真是挺不容易的
那会儿,剧场连个像样的后台都没有,郭德纲和他老婆王惠
白天他们还得帮曲协整理资料,挣点外快维持生活
你知道,台子上也就那么几个人,有时候连一个人都没有,演一场下来,嘴都快裂开了
记得那次特别深刻,剧场突然停电,黑乎乎一片,张文顺掏出手机,照亮四周,郭德纲汗都流出来了,还是硬撑着继续说快板,李菁拿着快板绕场吆喝
把那场子暖得像个火炉一样
那种坚持,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理念不合,兄弟变路人
别急,故事还长着呢 等到2005年,德云社渐渐开始火了,票都抢不到
你说那种感觉,真是贼有劲儿
但随之而来的,不是喜悦
李菁从小就学艺,师承快板名家梁厚民,他觉得相声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必须得扎根于传统
把那些经典段子都练得滚瓜烂熟
每周都开研习班,八十个传统段子都得顺溜,像《报菜名》《地理图》这些
而郭德纲,他想的更实际点,得让相声能活下去
于是他搞了个“三月速成班”,只要能站上台,就能赚到第一桶金
你知道,2008年左右,德云社学员暴增到三百多
可传统节目在演出中的比重却越来越低
李菁就急了,提醒郭德纲,说“这样不行,要把传统保持住”,但郭德纲坚持己见
两人就这样争执得越来越厉害
直到2009年那次海外巡演,矛盾彻底爆发
李菁发现投资方提高了食宿标准,但演出时间却缩短了,这在他看来,就是拿相声糊弄观众,俩人一激烈争吵
德云社越做越大,李菁心里也有点别扭
觉得自己在里面的地位一点点被边缘化
作为开山祖师之一,他感觉自己像架空了
更要紧的让他心碎的是,德云社的氛围也发生了变化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穷得叮当响
演完后,大家会凑一块儿,热热闹闹
聊聊这次演出什么精彩、什么不好
但当下,收入高了,关系就变了,变得冷冰冰的
李菁和何云伟经常压轴演出,后台冷冷清清的,没人搭理,仿佛变成了个公司似的,那股曾经的热情
● 离开那天,真像个老电影,心里五味杂陈
到了2010年
在德云社最困难的时期,他选择了离开
外面说他“落井下石”,我觉得挺不公平的
其实,他带走的唯一宝贝
是自己亲手设计的广德楼舞台机关
那是他们刚到北京时拼命打拼的心血,也是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走了之后,李菁没有远离相声
他一直在坚持“传统守艺”
2011年,他登上央视春晚
表演了段《专家指导》还在2015年复排了个经典系列《丑娘娘》
还担任了北京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保护传统艺术
他还整理了许多老艺人口述的故事,出版了《百年相声口述史》就像个守门人一样
这些年,他一直在用心守护那份记忆
怕那些老段子会渐渐远去
而郭德纲,他把德云社打造成了“相声帝国”
到2015年,全国已经有了32个剧场,票房突破两亿,把相声带到体育馆、音乐厅
两人一路走到今天,虽说路不同
但都在为相声这门老艺术努力着
现在,李菁在直播里说,他的技艺其实是受郭德纲的教诲才学到的
没有揭旧账,只是很温和地说了声“谢谢”
郭德纲,他一直不断创新
两人的故事,虽说看起来像是对立
但其实这两条线都在推动相声往前走
去年2023年,德云社又开始巡演,开场快板用的
还是李菁改良的“七块板”技法
虽说两人走上不同路,但那份相声魂
李菁坚持守传统,郭德纲创新突破,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当下你刷视频还能看到德云社那些贼逗的段子,要是你再找找李菁的《八扇屏》就会发现,相声这家伙
传承可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有的人往前冲,有的人守着,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这门老艺术才能一直活着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48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