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恒大更震撼的危机出现!六千亿收入神话崩塌,许家印也不再孤单

前言

被人称作“世界铜王”的正威集团,年收入超过6000亿,可如今却一下子崩塌了,事情的发展,好像跟恒大那阵儿还真挺像的!

提到许家印的恒大,几乎大家都知道,那其实就是靠高杠杆扩张走到今天的惨痛教训,而正威集团也正走着一样的路。

二十多年下来,公司就闯进了世界500强,转头一看,竟变成了限高、股权被冻结的失信人,这个事儿比恒大还要厉害得多。

从高峰跌到谷底,这场泡沫破裂背后,究竟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金融黑洞?

寒门出身王文银

提到正威集团的创始人王文银,他来自安徽农村,曾经家里非常贫困,他凭着自己的奋斗,顺利考上了南京大学的化工专业。

毕业以后,王文银在上海的石化系统里的一家国有企业干了一段时间,打下了最早的行业基础。

九十年代头,他随时代潮流辞了职,来到深圳,刚开始在深圳的发展也挺不顺的,曾在一家灯泡厂打过工。

后来,他调到一家线缆厂做仓库管理,靠这个岗位练出了销售本领,接着王文银就靠自己闯出了一片天地,创办了一家不起眼的电线制品厂。

依靠对市场的敏锐观察,这家公司很快立足脚跟,短短几年间,他的企业就跃升到深圳同业的前三名,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飞跃式发展。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市场局势变得异常艰难的时候,王文银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机会。于是,他勇敢地放贷,把握时机低价收购了许多废旧设备。

市场逐渐回暖之际,正威的产能迅速提升,赢得了先机,市场份额也快速增长,公司随后正式更名为正威集团。

不再只是搞电缆加工,开始一步步延伸到铜材的整个产业链。非典那会儿,市场又一次遇到低谷,王文银又一次逆流而上,在安徽铜陵建厂投资。

他挑选铜陵,主要是因为这地方靠近矿区,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更引人关注的是,当时正威一口气买下了上万吨的铜矿资源。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王文银再次出手猛砸,买下了几十座国内外的矿山和铜加工的相关资产。

正威集团因此自称拥有上千万吨的铜资源储量,“世界铜王”的名号也逐渐传开。此后,正威不断扩大规模,涉猎金属新材料、半导体以及新能源等多个高科技行业。

集团在全国四十多处地方建了不少产业园,外界都说他们手头的商业和工业用地挺大的。当时,正威集团的员工数已经破两万,真是人头攒动,规模挺大。

可以说,每次出险都成了王文银的转机,也让正威集团越发壮大;那么,何以会遇到如今这个难题呢?

规模幻象惹的祸

表面上看,正威集团那些耀眼的数据确实令人振奋,可实际上,在这光鲜的背后,也藏着一丝脆弱。

正威集团一直以来的净利润率都不算高,虽然收入规模庞大,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利润,这也透露出它的资金链或许存在一些隐忧。

这个集团业务范围挺宽,项目繁多,管理起来费劲儿,资金压力也挺大。正威特别靠高杠杆扩张,一心想着扩大规模、冲榜单。

它那个“以铜换贷”的做法挺特别,就是把仓库里的铜作为抵押物向银行借钱,然后把借来的款用来投资新项目,搞扩张。

当铜价涨得快时,这套路看起来挺顺溜,但要是真遇到铜价波动或者银行收紧信贷,资金链就容易出问题,容易断裂。

有传闻说,同一批铜被正威反复抵押给不同的银行,这事儿反映出他们挺激进的融资手段,也藏着不小的信用隐患。

有人说正威集团把矿产估值吹得高达十万亿,还宣称自己掌握全球二十多座矿山,但这事儿后来被业内人士打了个问号,而且相关说法也在正威的官网上悄悄不翼而飞了。

官网上的内容随后转向突出高新技术和数字产业,看得出是在试图重新塑造形象,不过实际上,在海外重要的铜矿权益项目名单里,正威集团的名字几乎都找不到影子。

更令人担憂的是,正威在全國各地投入幾百億打造的大量產業園項目,居然都出現了停工或烂尾的情況。

這些項目投入了不少,原本期待能產出高額的產值,結果卻沒達到預期,甚至還因為這事兒被起訴打官司,麻煩不少。

这些产业园盛大的签约剪彩活动一向热闹非凡,可是真正的运作中,资金不足、技术跟不上、订单也少得可怜。

项目周期长,利润微薄,回款又拖得慢,这些问题一旦累积起来,很容易让资金链断裂。而正威集团和恒大集团关系紧密,关系一旦出点问题,就更是雪上加霜,陷得更深。

之前,正威投入了五十亿元人民币,成为恒大地产的重要股东,还把深圳总部大楼以百亿的价格注入到恒大,赌的可真大。

合计一算,正威给恒大的资金注入和融资援助真是吓人一大截,这还不算上他还在恒大地产的项目里提供钢筋、水泥这些建材。

恒大出事之后,这种紧密的联系马上反过来害了正威,让他亏掉了上百亿,成了引爆自己债务危机的直接导火线。

这两家公司都被指责采用类似的高杠杆、激进扩张的策略,而且都跟房地产和资源紧密相关,最终都陷入了困境。

眼下恒大已经爆雷了,大家都知道了,而正威集团现在又处在啥样的窘境中呢?

泡沫破裂

正威集团的债务问题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法院的裁决和运营困难逐渐暴露出来的。法院审理时发现,正威的财产资产不足以还债,一些产业园区其实只是表面上的空壳,没有实际的运营和资产。

之后,王文银被限制高消费,虽说曾经解除了限制,但没多久又被重新列入名单,警示不断。而且,各个地区的企业也都相继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

一开始,正威新材的股权拍卖居然没人出价,集团的资产也都被冻结了。不久之后,正威又把新加坡的办公室给卖掉了。而且,深圳正威这边最近还新增了接近100亿的执行案件,事儿一箩筐。

集团的债务累计已经突破百亿以上,涉及的执行信息也超过五十条,限高令多达十六次,就连王文银也变成了被执行人。

正威的铜陵铜业科技子公司放了两个月全员假,平阳电子信息产业园的设备都闲着不用了。供应商不断登门讨债,但集团那边的前台推推搡搡,不予接洽。园区里杂草长得一地一片,曾经的繁荣景象也不复存在。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高杠杆的企业在经济不好时风险特别大,企业不要过分夸大收入,高收入也不代表稳妥。

老百姓因为企业爆雷失去了不少财产,这才是真让人心疼的事。

王文银的正威集团在许家印的恒大集团崩盘之后也开始有点摇晃,留给大家的启示很明确,那就是企业千万不能过度依赖杠杆操作,更别忽略现金流的关键作用。

把企业搞大确实挺不容易的,但在风雨中坚持住这份基业就更难了。危机里或许藏着机遇,可风险也是跟着来的,得小心应对。

别把短暂的波动当成大好的机会,盲目的盲目扩张可不行,尤其是在低价买入之后,更得踏踏实实地稳扎稳打。

结语

现在的经济形势下,高杠杆运作已经走不通了,企业得想办法找到更稳妥、更健康的增长方式。

金融监管部门也得加强制度设计,确保资金能够合理流动,别再让第三个大企业向之前那样爆雷,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

你觉得正威集团有可能变成第二个“恒大”吗?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408614.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