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渡河为何成为石达开“滑铁卢”,毛主席曾说出其中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常被后人提及。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中,石达开是绕不开的人物。许多人对石达开的最终失败感到惋惜,而导致他败亡的关键节点,正发生在大渡河。时隔百年,历史又一次重演。红军长征途中,同样面对大渡河的天险,但最终命运却大相径庭。毛主席对石达开的失败做过专门,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了重蹈覆辙。毛主席是如何解析石达开失败的缘由?这个问题,值得静心探究。

熟悉毛主席的人都知道,他尤其重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研读中国古代多次政治变革和历史得失,毛主席深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石达开大渡河兵败便是他反思和的一个重要案例。实际上,在红军尚未渡河前,毛主席就已对石达开当年的经历非常熟悉,并据此提前做好了准备。

在分析石达开的失败时,毛主席强调了几个致命失误。石达开在军事战略上谋划不足。他进入四川时,并未认真评估当地險峻复杂的地形,而蜀道自古艰险,绝非寻常兵马能够轻易通过。石达开不仅低估了四川的自然条件,对敌方兵力的分布也缺乏有效侦察。仓猝之下贸然进军,未免有些冒险。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石达开几乎没有提前调查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甚至对民风民情也一无所知。结果,他带领的队伍很快陷入困境。毛主席曾感叹,如果石达开具备足够的政治眼光,或许根本不会选择如此险要的行军路线。

石达开在处理与群众的关系时,同样显得非常被动。他忽略了民众基础的作用,而正是这种疏离,导致了太平天国后期的快速崩溃。太平军内部日益沉溺于享乐,逐渐丧失与百姓的联系。后世资料记载,石达开本人亦有一些骄傲自负,在他失去群众支持后,队伍的处境愈发艰难。特别是在大渡河流域,他与当地百姓缺乏沟通交流,最终错失了获得民间情报和物资支持的机会。有了群众的帮助,他的部队本有可能迎来转机。

与石达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红军始终把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作为立足之本,深知“群众是真正的靠山”。毛主席也多次强调,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最重要的法宝之一就是开展群众工作。在石达开大渡河困局出现的最初阶段,他其实拥有争取转机的时间窗口。如果当时能够迅速决策,采取有效措施,也许形势尚可回转。石达开反而陷入了迟疑,错过了最佳突破时机。作为统帅,优柔寡断常常意味着全局皆输。毛主席以此警示后来者:遇事必须果断,不能犹豫不决。战场风云变幻,犹豫片刻,便可能功亏一篑。

正因对石达开失败教训的深入反思,当红军抵达大渡河时,毛主席能够因势利导,带领将士们成功过河。再回顾红军渡河之役,毛主席并未将主力部队集中一处,他认为这种部署极易陷入敌军的全面围剿。为此,他果断采纳“分兵突围”的战术,确保部队生存和转机。若当年红军完全效仿石达开的运作方式,后果或不堪设想。

具体到作战部署,毛主席采取了“两路并进”的策略。杨得志率领一部奇袭安顺场,夺取阵地后强渡大渡河。此举与石达开的渡河路线有所重合,但执行方式大不相同。另一支急行军奉命昼夜兼程二百四十里,提前占领泸定桥,为后续大部队过河提供安全保障。这两支部队在大渡河东西两侧互为掩护,展现了极强的协同能力。

再说石达开的另一个失误。当时大渡河水位还未上涨,是渡河的有利时机。因为石达开的小妾产下一子,他决定停留三日庆祝,不料这三日耽搁,正好错失渡河良机。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延误就是失败。红军则格外重视“快”字。急行军以惊人的速度完成奔袭任务,哪怕途中风雨兼程,依旧抢在国民党军队之前掌控了战略要地泸定桥,为主力顺利转移奠定了基础。

红军的群众路线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大渡河地区此前并未见过我党队伍,当地主要居民为少数民族,对红军充满陌生甚至误解。毛主席要求官兵严格执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切实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居民。正是在实际行动中,红军逐渐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彝族首领最终与红军代表刘伯承结为兄弟。这种深入群众、争取支持的做法,恰恰是石达开所缺失的。

综观全局,石达开的败局几乎是必然的。失去了人心,队伍难以凝聚,哪怕天灾未降,内部早已涣散。反观红军,依靠坚定的信念和团结的队伍,才得以在最危急的关头逆转乾坤,书写下胜利的篇章。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242283.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