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骨干线客流少可改观。原因是换乘和接驳没到位
你会不会想:一条被称作“市区骨干”的地铁线,暑运期间日均只有14万人次,这算哪门子“骨干”?别着急,我先给你说清楚来龙去脉。
事情很直白:6月29日,地铁10号线首通段和12号线东西段同步开通。官方数据显示,暑运(7月1日—8月31日)10号线日均14万,12号线东西段16万;同一时期内,2号线、3号线、5号线分别是116万、179万、101万。差距拉得像南北极。按线路长度约18公里换算,10号线强度约0.78万人次/公里,技术上达标,但地段和期待值完全对不上盘——本来应该是主干道,结果像被截成好几段的小溪,流水稀薄。
问题在哪儿?博主把症结拆成几条,很有画面感:
1、原计划把3号线支线并入10号线的方案迟迟没定。工程牵涉到既有运营和地面交通,找不出两全其美的方案。就算拍板执行,也至少要五年工期——短期内难以按原规划“长大”。
2、天河路站没能同步开放,终点变成了不换乘的杨箕东站。出入口到天河核心目的地步行常常十分钟以上,等于把天河核心隔离在外。
3、五羊邨与工业大道南/原石溪两站的换乘极不友好,有的需要出站再走地面完成“虚拟换乘”。想象夏天拖着行李在马路上晒半天,谁还愿意?
4、花围站周边市政路没打通,广钢住宅区的居民上不了车——一大片潜在人群被丢在门外。
现场细节更能说明问题。一位老人擦着汗说:要在天河上班,走这么远还不如骑个共享单车。一个白领吐槽:以为买了辆豪车能上高速,结果只被放到小路里兜圈。其实这些话不算夸张:出行选择,便利性是决定性因素。再新再漂亮的线路,接驳不到位也难吸人气。
从多角度看,有几条可操作的启发:
1、施工与运营的矛盾不能只靠等待,要有更多“补丁式”优化,优先打通关键换乘通道和出入口。
2、规划落地的节奏要和市民的出行节拍对上。光有远景蓝图,短期不接地气容易失信于民。
3、一些技术与设计细节(比如车站折返、出入口数量、虚拟换乘距离)可能决定能否接入天河核心。管理方该拿出更透明的时间表和可行性说明,让市民有期待也有信心。
回到开头,那句“骨干线像条未打通的要道”并非耸人听闻。问题已摆在面前,解法也很清楚:把五羊邨的换乘通道先行完成,尽快打通花围周边路网,短期客流就能看到明显提升。你会更希望地铁管理方先攻哪一招?把换乘通道优先解决,还是把周边接驳路网先行打通?欢迎在评论里选一项,说说你的理由。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50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