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混合战正式升级,8月18日深夜的四大信息袭击全球
华盛顿特区的夏夜闷热难当,白宫贸易顾问们盯着时钟走向午夜,全球贸易秩序正在他们的键盘敲击下发生巨变。
2025年8月17日,华盛顿特区的空气凝重。特朗普政府官员们正为即将到来的关税行动做最后准备。18日零时起,美国对钢铁和铝制品征收的50%关税范围将扩大到407个新增产品编码,这些产品来自全球各地,但主要矛头指向中国。
特朗普在宣布这一措施时眼睛发亮:“下周我们将对钢铁、芯片加征关税,一开始税率会较低,然后会非常高。对进口半导体的税率可能会更高,我设定的税率可能是200%,又或许是300%?” 他特别强调,这些关税将不适用于在美国建厂的公司。
贸易战的齿轮在2025年加速转动。今年2月,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征收10%关税;4月2日扩大到所有进口商品10%;4月11日,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直接飙升至145%。而8月18日这次午夜行动,将贸易混合战推向了全新阶段。
1 全球围攻,30国联手挤压中国利益空间
贸易战火早已蔓延出美国国境。2025年夏季,约30个国家在不同领域形成对中国的“联合阵线”,涉及贸易壁垒、技术封锁和地缘争端多个层面。
欧盟在7月18日通过第18轮对俄制裁时,突然将两家中国金融机构——绥芬河农村商业银行和黑河农村商业银行塞进黑名单。欧盟声称这些银行为俄罗斯军方提供金融便利,却拿不出任何具体证据。
加拿大紧随美国脚步,7月17日宣布对含有“在中国熔炼和浇铸”成分的钢铁产品加征25%额外关税。更严厉的是,从8月1日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签署自贸协定国家实施50%附加税。
日本则选择在东海开辟第二战场。6月24日,日本外务省官员根据卫星图像抗议中国安装新构造物,意图限制中国资源开发。同时,日本在5G设备、技术出口上对华设限,形成全方位挤压。
“美国带头,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印度这些加起来差不多30个”,一位国际贸易观察人士指出,“为什么这么多?因为美国拉群,G7会议上,美财长耶伦话音刚落,其他6国就跟进对华加税”。
2 中国反击,75%关税直击对手要害
面对围攻,中国没有坐以待毙。中国的反制措施像精准的外科手术,每一刀都切在对手最敏感的神经上。
8月13日,中国商务部迅速出手,将欧盟的两家银行——UAB Urbo Bankas和AB Mano Bankas(均位于立陶宛)列入反制清单,明确禁止中国境内任何组织与它们进行交易和合作。这一行动被外界解读为对欧盟金融制裁的精准回击。
对加拿大的反击更具冲击力。8月12日,商务部公告对原产于加拿大的进口油菜籽反倾销初裁,征收75.8%保证金,14日起立即执行。加拿大每年对华出口油菜籽价值超过60亿元,占其油菜籽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
消息一出,加拿大贸易部长和农业部长立即联合发表声明,委屈地表示自己没有“倾销”,称随时可以再谈。但加拿大本国百姓都看不下去,嘲讽道:“问题都摆了一年多,现在才想起喊冤,不觉得太迟了吗?”
中国对日本的反击同样犀利。商务部同步对加拿大和日本卤化丁基橡胶征收保证金。这种用于轮胎制造的关键材料,日本是主要生产国之一,而中国是其最核心的出口市场。
3 中美博弈,90天休战期下的暗流涌动
在中美贸易战的核心战场,8月12日发布的《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带来一丝曙光——双方再次暂停实施24%加征关税90天。这是继5月12日的日内瓦联合声明后,中美谈判的又一进展。
特朗普此前高调宣称已与英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欧盟、韩国等达成贸易协议。然而深入分析这些协议,美方的谈判成效值得推敲。
欧盟承诺购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但美国去年能源出口额仅为3180亿美元。日本承诺在半导体、钢铁、造船等领域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13%,明显脱离现实。
多数协议如美韩间甚至没有书面记录,具体条款模糊不清。特朗普政府的谈判代表格里尔私下承认:“这些数字主要是政治象征,实际履行是另一回事。”
“美国贸易政策远未动摇金砖国家,反而强化其决心并加速其战略议程。”西班牙《起义报》分析指出,“美国充当了这些国家共同的对手,为这个在经济和意识形态上原本多元化的集团提供凝聚力”。
4 巴拿马运河风波,地缘博弈再添变数
当关税战如火如荼时,另一场地缘博弈在巴拿马运河上演。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海上安全讨论会上,美国突然对中国在巴拿马运河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表示担忧,声称可能“威胁国际贸易和全球安全”。
美国的指控颇具讽刺意味。巴拿马运河主权早在1999年归还巴拿马,但特朗普上台后多次施压巴拿马政府,甚至派国务卿鲁比奥访问,意图干预其主权。
对于美国的指责,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发言人直接反驳:“我可以肯定,绝对没有中国威胁这种事。这是一条巴拿马运河,完全由巴拿马人运营”。随后巴拿马总统何塞亲自出面强调,巴拿马才是拥有运河主权的国家,运河将保持永久中立地位。
中方代表在安理会现场毫不客气地回击,指出美国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干涉他国事务,还多次威胁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运营,破坏全球供应链。运河承载美国40%的海运,货值达2700亿美元,其战略地位让美国坐立不安。
5 全球供应链重构,本土化浪潮席卷世界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呈现“国别差异化与重要商品叠加”双轨并行特征。美国对英国最终加征关税税率为10%,属于最低档位;欧盟、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5%;而印度则被加征高达50%的关税。
除国别关税外,美国还对全球重要商品加征高昂关税。半导体、医药及汽车成为重点目标,其中芯片和半导体拟加征100%关税、对原产地为中国的光伏产品拟累积加征超过100%的关税、对美国进口药品最高税率或达250%。
“特朗普关税政策对全球供应链以及‘雁阵模式’产业转移造成较大扰动。”联合资信分析报告指出,“本土化和区域化成为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主流,形成‘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的集群”。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后,欧盟、日本等主要出口国被迫调整产能布局。部分企业已将东南亚生产线转向墨西哥等近岸市场,导致全球汽车供应链加速区域化。
西班牙媒体观察到,如今全球舞台由三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主导:一个再次由不可预测且好战的总统统治的美国,一个分裂的欧盟,还有一个有条不紊的中国。这三大势力正通过截然不同的路径,重塑全球经济治理规则。
午夜钟声敲响,8月18日悄然来临。在墨西哥城总统府,克劳迪娅·辛鲍姆总统紧急召集顾问,商讨如何与加拿大共同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瑞士联邦委员会则选择谨慎观望,担心反制措施会给瑞士经济带来额外成本。
全球贸易秩序正经历深刻转型,从一个可预测的、基于规则的多边体系,转变为一个碎片化、高度政治化且不对称的体系。市场成为武器,关税变成冷战工具。当大国对峙时,世界其他国家必须选择阵营,否则就会冒着被卷入冲突的风险。
芯片战争的炮火即将点燃,特朗普口中的200%-300%关税犹如悬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贸易混合战已全面升级,没有哪个国家能在这场风暴中独善其身。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40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