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家垴豪赌:彭刘共叹得不偿失,四大军规反证当年不该打!

1940年10月,百团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其中一场关于关家垴的激战至今仍引人深思。这场战斗的决策在当时便充满争议,彭德怀元帅力排众议坚持一战,而刘伯承元帅则极力反对。令人玩味的是,多年之后,彭德怀在他的自述中,将这场战役视为军旅生涯中的一大败仗。两位当年意见相左的指挥员,最终对战斗的评判殊途同归,都认为其得不偿失。沿着两位老帅的视角,回溯当年,我们会发现这场仗确实不该打,这并非事后诸葛,而是基于多重军事原则的考量。

首先,从宏观作战指导来看,关家垴之战是典型的硬碰硬。这与我军“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基本指导思想相悖。毛泽东主席在军事论述中早已强调,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应坚决决战,无把握的则应避免。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更是要从根本上避免。

然而,在关家垴,我军却进行了一场“豪赌”式的作战。当时,过于乐观地认为可以轻易拿下日军一个大队,并借此沉重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但由于对双方综合实力缺乏客观冷静分析,即便投入了手中所有能用的力量,也未能毕其功于一役,最终打成了一场极为惨烈、伤亡巨大的消耗战,代价沉重。

地利不占反成消耗

其次,从具体战法层面分析,这场战斗采取的是攻坚战,这与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以游击战为主”的作战原则显然不符。早在1937年洛川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就明确了我军抗日的主要战法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仅在有利条件下辅以运动战。

关家垴是一处较高的台地,我军进攻时需要仰攻,难度倍增。日军凭借有利地形,加之强大的火力优势和较强的战术配合,将窑洞打通形成火力网,并构筑防弹壕,易守难攻。我军这种“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的打法,造成了巨大伤亡。刘伯承元帅和陈赓旅长之所以心疼不已,力主不打,很大程度上便是认识到地形和战术选择的劣势。彭德怀元帅后来也因坚持“概念把握不准确的游击队”战法而受到毛主席的批评。

得不偿失的代价

再者,从作战目的上看,关家垴战斗演变成了一场消耗战,完全背离了我军“以战养战”、通过作战壮大自身实力的原则。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战争中朴素而核心的道理,尤其对弱小力量的八路军而言更是如此。要知道,129师组建时,全师不过一万余人,他们多是经历长征幸存下来的革命骨干,每一位都弥足珍贵。

然而,仅仅关家垴一役,我军便伤亡了六百多人,虽然歼灭日军四百余人并击毙其大队长,但未能全歼冈崎大队,且我军伤亡远高于敌军,并未取得任何缴获来补充损失。这样的作战效费比,实在是不划算,堪称“伤敌八百,自损一千”。战斗后期,彭德怀在看到129师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时,也感到万分心疼,后来向刘伯承表达了歉意,并坦言这场仗打得太辛苦、伤亡太大。

“亮剑”背后是取舍

最后,从战斗意志的角度审视,虽然有人认为这场战斗体现了“亮剑精神”,但这种得不偿失的“亮剑杀敌”并非明智之举。亮剑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它与真正的出剑杀敌、一击必中并不完全等同。战略上的气魄与战术上何时出剑、如何制敌,需要综合考量。

抗日战争初期,我军在武器装备、单兵技术和战术素养等各方面与日军存在显著“代差”。这与多年后抗美援朝的背景大不相同。抗美援朝虽我军仍处劣势,但已可举全国之力,陆军更是经过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洗礼的铁血劲旅,在战斗作风和战术养成上不逊于对手。关于是否出兵抗美援朝,当年同样存在巨大争议,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证明,毛泽东主席的决策高瞻远瞩。而关家垴战斗,经过几十年的历史沉淀,包括最初力主作战的彭德怀元帅,都认定这是一场败仗,一场得不偿失的战斗。

关家垴战斗的争议历久弥新,但历史的沉淀和当事人的反思,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彭德怀元帅与刘伯承元帅最终对这场战斗的评价殊途同归,一致认为其得不偿失。这场付出巨大牺牲却未达预期战略目标的战役,无疑为后世的军事决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启示我们,在敌强我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保存有生力量、灵活运用战术,远比一时意气或盲目硬拼更为重要。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348386.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