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国军实际接收了多少日军装备和美援军械

二战结束,东亚像被巨人掀翻过的棋盘。你可能想不到,美国当时留下的武器装备价值340亿美元,足够每家每户分点东西办个家庭武装展。这么多武器和装备,到底都流落到了谁家?中国国民党军队、共产党军队、日本残兵还是美国自己?故事才刚开始。有人说国民党捡了大便宜,也有人说他们拿的全是旧货,根本打不赢仗。我们要搞清楚:武器流转背后,谁才是那个笑到最后的人?国民党真的受益了吗,还是成了别人算盘上的棋子?

先说美国,那个时代的大牌。打完二战后,美国发现自己屯了一座“铁山”,坦克、战机、舰艇多得数不过来。可这些高科技武器突然变成了没人要的“鸡肋”,堆仓库不仅占地方,还费钱。就像家里春节后多出来的一大堆红烧肉,吃不完只能分给邻居,要么找人来花小钱拿走。美国开动脑筋,怎么处理这堆军火?甩卖、赊账、轮单赠送,什么花样都上了。有的钢盔最后变成洗脸盆卖给欧洲老百姓,有的废弹壳改成灯座,挽救经济还格外有创意。

可具体落到中国身上就不那么美了。国民党急缺装备,踊跃采购美国剩下来的军用物资。1945到1946这一年,国军在印度、缅甸等地捡便宜品,轮胎、汽车、纺织机统统收下,还采购了一堆飞机、粮食、药品,真是“看啥缺啥、就要啥”。美国呢?把不太值钱的旧舰艇打包送来,连“峨眉号”那样的老船也重新上市。看着货单挺丰盛,可国军发现很多都是技术落后的残次品。有点像你从旧货市场里满载而归,到家一拆发现好几个还得自己修的。

在这场“捡漏”行动里,美国算盘打得很精。国民党此前为战争垫了不少钱,比如修机场、补供线这些基础工程。美国说:“你出的这些费用,咱不能全价赔,给你‘中间价'就行。”破解迷局的关键来了:美国用低价抵消旧物资,同时变相挪用国军钱袋,打个漂亮的经济伏击。原本满心期待的国军,结果一算账,手里的钱和物资都缩水不少,买到手的东西不顶用,钱还被莫名消耗。

事情可没那么简单。为了争夺华南和云南等关键地区,美方还经常“移花接木”,把国军本该拿到的战车和飞机调给英国方面。像印度的坦克、云南的第14航空队装备,被“毫不声张”地转交他人。国军实际拿到手的装备,比账面上的差太远,实力提升就打了水漂。你说这和当年家里分年货,有人偷偷把你家猪腿送给了邻居,有几分像。

日本方面也不甘落后。战争濒临结束时,日本迅速把武器调往东北、沿海等地,力保下一步局势稳住。美军很快出动,在山东、武汉等地收缴日军遗留军备,把重炮、战机重新整编成美军的“自留地”。更有意思的是,日本人为了防止国军直接利用这些武器,偷偷破坏了关键零件,把衡阳等地的装备鎖死。表面上这些武器像新的一样,但用起来一身别扭,修也修不动,变成了“摆设品”。想象一下送你辆宝马,没钥匙、没发动机、轮胎还打着结,气人不?

国军官方号称接收了50万支枪和不少飞机、轻型火炮。现实呢?光有枪没子弹,飞机没零件。很多装备闲置、积灰、成为铺路石。重武器部分,坦克、战车和飞机不是缺部件就是美军自己先拿走。能投入战斗的所剩无几。国军修理能力有限,旧登陆艇、大舰艇几乎就是“生锈游乐场”。钱花了不少,但留在手里的,只有一大堆难操作的家伙什。内部管理问题更添堵,将领们私吞物资、发小财,纪律松散,让补给也变成了烦心事。买武器,买成了烂摊子,战斗力提升这事基本不用想。

算是一时风平浪静吧,表面上国军补充了不少装备,还能凑合打几场仗。但这些“新家底”没法出战,实用性接近于零。反对声音立刻起来:“说好的美援,不就是把垃圾送来讹钱?国军要的是真刀真枪,不是破烂堆里的废铁!”批评者质疑美国的诚意,觉得这场装备流转里,国军根本不是受益者。美国也不好当甩手掌柜,担心国军利用日军武器后坐大,故意限制转让,大手笔变小气鬼,武器流转成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突然画风一变。原本以为美军和国军铁心合作,可一场经济和政治博弈让双方翻脸。美国不但玩“中间价”问题,在战略区受降权上也琢磨怎么利用英国、苏联等大国,一碗水端不平,让国军成为被边缘化的“冤大头”。国军发现拿到手的武器难以用,官方说着大礼包,实际是拆包发现里面全是“泡沫砖”。几次战役下来,国军装备不顶用,战力直接被割韭菜,解放战争局势朝着越来越不利方向发展,也难怪后来国军屡战屡败。

问题远没到头。看似局势平稳,暗地里更大麻烦等着。美援物资价格虚高,国军用来维护旧装备的钱越来越少,坏的修不好,新的买不起。区域力量变化让国军与美方、日方、各路势力关系扑朔迷离。内部贪腐问题加剧,武器流转成了“上下其手”、“左手倒右手”,装备用不上还被小团体瓜分。结果呢?国军战斗力原地踏步,武器堆成“鸡肋山”,下一步连打仗都得靠拼命而不是拼装备。

来看整个故事。国军表面上捡了个大便宜,号称手握大批枪炮舰艇飞机。其实全是表面文章,武器质量参差不齐,修不动,用不起来,子弹没着落。美国智商在线,经济和政治双保险,打配合控局势,把国军限制死。日本一方面防自己武器被利用,另一方面把关键零件都毁了,国军收获的不多,两头空。美援、日遗、国购三道流转,国军成了被动玩家,武器有名无实。归根结底,解放战争国军的失败,无论是战略还是装备,都有这些历史局限埋下的伏笔。

大白话说,这场武器流转就是一台拼装游戏,国军一手牌本来应该无敌,结果没电池没说明书,装备再多都打不了仗。美国表面上雪中送炭,实际是给了块不点的打火机。日本武器摆上架,却悄悄断了道,不让别人用。国军虽说“数钱数到手抽筋”,最后数的全是小面券。要怪谁?美国算盘打得精,国军管理捞得狠,日本破坏手段狠,三方合力制造了“东亚废铁传奇”。就像有人送你库房一堆电子产品,拆开发现都是坏的,还得交维修费。从头到尾,不问效果只认账面,国军的装备升级变成了“装备升级神话”。表面说“好得不得了”,其实全是“纸上富贵”。

小编就想问:这场“美援日遗国买混搭团”,到底是国军占了便宜还是成了冤大头?有人觉得拿了50万支枪,已是“全副武装”,也有人嘲笑,“还不是打酱油的水平”。你怎么看国军这波操作?美国精打细算,日本阴险防备,国军能否靠这些“残次品”打赢解放战争还是注定穷兵黩武?欢迎大家开杠:你支持国军“以量取胜”,还是觉得“以质取败”?别光看热闹,说说你背后的理由,留言区等你来撬局!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590605.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