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眼中的彭德怀与林彪:一位开国上将的历史回忆
在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萧克是一位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传奇人物。他亲历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的烽火,辗转于井冈山和湘赣根据地,从红军排长逐级晋升至军长。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萧克与彭德怀、林彪这两位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部长都有过密切合作,晚年他将这些经历写入《萧克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初识彭德怀:智勇双全的军长
1928 年 12 月,萧克与彭德怀初次相识。当时,彭德怀和滕代远率领红五军突破敌人重围,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萧克时任红四军营党代表,正在井冈山新城组织战友们排练节目、搭建舞台,为欢迎红五军的大会做准备。
萧克记得自己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在新城,演新剧,迎新同志,击倒新军阀。" 虽然下联已记不清,但这个巧妙运用四个 "新" 字的上联,生动勾勒出了当时的形势与使命。
在欢迎会上,萧克第一次聆听彭德怀的讲话,言辞激昂有力,尽显军人风范。然而,真正让萧克对彭德怀刮目相看的,是随后的一次军事部署会议。
当时,敌军对井冈山的 "围剿" 日益猛烈。红军指挥部计划让红五军坚守山头,红四军主力则下山诱敌。彭德怀登山后,立即夜以继日地勘察地形,与乡民交谈,对山间道路了如指掌。
在部署会议上,有人自信地说:"井冈山上只有五条路,五个哨口修好了,每个哨口放一个连就行!"
彭德怀却断然否定:"你们错了,井冈山的路不止五条,共有九条。" 接着,他一一详述了每条路径。
这些在井冈山生活了近一年的老战士,包括 "山大王" 王佐,都不知道山上有九条路,闻言无不惊愕。彭德怀刚上山就详细调查了所有路径,其论述条理清晰,极具说服力。
散会后,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激动地对大家说:"彭德怀同志了不起,是个好军长!" 何挺颖在井冈山部队中识人能力备受赞誉,他对彭德怀的评价让所有人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通过这次经历,萧克对彭德怀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不仅足智多谋,更是一位对党忠诚的杰出军事统帅。
与彭德怀的分歧:反教条主义风波
1950 年 4 月,萧克开始组建解放军军训部,负责拟定全军军事训练规划、编写条令条例和筹建陆军大学。经过近五个月的筹备,军训部于 9 月正式成立。萧克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苏军条令条例,结合中国军队的传统和实战经验,很快完成了解放军三大条令的初稿。
1951 年 2 月末,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国。萧克向他呈上条令草案,并提议从华北军区抽调一个连队展示执行情况。彭德怀观看了连队的操练后,满意地说:"很好,就这么进行!"
1957 年底,萧克被任命为训练总监部部长兼党委书记。当时,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以苏联红军为榜样,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学习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958 年,北京军事机关内反教条主义的氛围日渐浓厚。萧克在一次会议上听到彭德怀带着情绪说:
"有些话,现在我不愿明说,因为我出身贫苦,没进过学堂,不是学术权威;我也不是老资格,不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党龄也比不过别人。训练总监撤销了我的国防部长职务,我更是不能进训总的门;南京军事学院里,有自封的专家,有权威,我不敢去。"
这番话让萧克深受震动。随后,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召开,核心议题是批判教条主义。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批评军事学院和训练总监部忽视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将马列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
由于有人向毛泽东汇报萧克抵制反教条主义运动,毛泽东评价萧克是 "坏人和资产阶级"。会议气氛逐渐升温,对教条主义、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进行了猛烈批判,萧克、粟裕、叶剑英、刘伯承等人都受到了批判。
当时刘伯承身体不好,眼压偏高,正在外地治疗,但他不顾失明的风险,坚持带病参会,在台上被人搀扶着进行检讨。
萧克回忆道:"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我从未在党的会议上目睹过如此令人震惊与痛心的一幕。更令我难以容忍的是,他们竟然逼迫我承认自己反党…… 数十年来,我为了党的事业不惜将生死置之度外…… 即便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存在诸多不足与失误,我也绝不会背叛党的信仰。"
在高压之下,萧克的精神极度紧张,最终导致身体崩溃。一天,从怀仁堂批斗会后返回办公室的路上,他突然胸口剧痛,蹲在路边大口吐血。
1959 年 5 月 14 日,中共中央批准转发总政治部的调查报告,将萧克等定为 "反党分子"。萧克被调离军队,改任农垦部副部长。
彭德怀的自省与平反
1959 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因向毛泽东写信反映农村现状,被错误地定性为 "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 成员,国防部长等职务被撤销。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彭德怀遭到了与当年萧克类似的批斗,只是主持人变成了新任国防部长林彪。
此时的萧克心情复杂。一方面,参与对彭德怀的批判让他心中有怨气;另一方面,他对党内斗争中不讲道理、随意给人扣帽子的做法感到痛心。
彭德怀被免职后,对自己过去的 "左" 倾错误有了深刻认识。他曾诚恳地说:"1958 年的那件事,让你们承受了诸多苦难,对此我深感歉意,同志们!"
萧克后来评价道:"历经 ' 文化大革命 ' 的风雨之后,听闻此言,我对 ' 彭老总 ' 的评价更加坚定 —— 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粉碎 "四人帮" 后,陈云倡议为彭德怀恢复名誉,萧克第一个公开表示赞同。有人对此感到惊诧,但萧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认为不管彭德怀过去如何对待他个人,庐山会议将彭德怀定性为 "右倾机会主义" 以及 "文革" 中将其置于绝境,都是党内 "左" 倾错误造成的冤案,应该昭雪。
与林彪的合作与分歧
萧克与林彪相识更早,对他了解颇深。自井冈山时期起,萧克就曾在林彪手下担任连长、营长、纵队司令,还两次担任他的参谋长:一次是 1929 年林彪任红四军纵队司令员时,萧克任纵队参谋长;另一次是解放战争期间,林彪任四野司令员时,萧克任参谋长近一年。
萧克回忆说,在挺进中南的征程中,他与林彪的合作相当融洽。林彪在工作上、业务上对他很信任,虽偶有分歧,但总体关系和谐。
1950 年春,萧克接到调任军委训练部长的命令。林彪夫妇在东湖公园设宴为他和夫人送行,林彪那天言辞恳切,勉励有加,显然对他们在军事上的合作很满意。
然而,萧克也指出林彪的两个不足:一是过于自尊;二是不易宽容他人。在性格上,林彪沉默寡言,内心深藏不露。
1949 年挺进中南时,萧克就发现了林彪过度自尊的问题。在衡宝战役中,林彪指挥四野集中优势兵力,对驻守湖南宝庆、衡阳的白崇禧部发起猛攻。战役结束后,情报部门还在核实战果时,林彪就向总部报告已全歼第七军和四十六军的三十八师(实际只有一个团)。
后来发现三十八师的敌人仍在附近活动,但林彪仍坚持己见,不愿改正,以维护自己的颜面。萧克认为这种行为 "太过不诚实了"。
即便如此,1993 年有人向萧克请教如何写湖南衡宝战役时,他仍建议 "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明记录功绩与过失,使之清晰可见"。
林彪的 "空头政治" 与萧克的抵制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周恩来为保护萧克,曾将他秘密安置在北京饭店一个月。但随着林彪、康生、江青等人煽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愈演愈烈,萧克还是被农垦部的造反派批斗,甚至被强迫戴高帽、挂牌子游街。
萧克悲愤地回忆道:"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发动贫苦农民采用此法来惩治土豪劣绅,新中国成立十数年后,林彪、江青之流竟将此等荒谬之策施于革命志士之身,实属令人瞠目结舌的行径!"
1969 年,林彪发布 "一号令" 后,萧克被安排到江西云山 "五七" 干校接受再教育。直到 "九一三" 事件后,萧克才于 1972 年 1 月重返北京,4 月被安排到解放军军政大学担任重要职务。
萧克回忆说,林彪掌管军委期间,以 "突出政治" 为幌子,人为制造军政对立,宣扬 "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在这种氛围下,指战员们不敢着力进行军事训练。
萧克深知军队的本质在于军事训练,因此他坚决在军政大学清除林彪 "空头政治" 的影响,重申以军事教学为中心,努力将学校办成培养文武双全人才的全军一流军事学府。
有人曾问萧克如何记载林彪的历史,他回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于历史的具体实际,功绩归功,过失归咎,对历史事实予以充分尊重。" 他主张记录历史应恪守 "赞誉他人不夸大其优点,贬低他人不放大其罪过" 的原则。
历史的见证者
萧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客观态度,为我们留下了对彭德怀和林彪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真实评价。他既看到了彭德怀的足智多谋和忠诚,也经历了与他的分歧和矛盾;既与林彪有过融洽的合作,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和错误。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萧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力求客观公正。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的那样:"我始终坚信,若背离正义之路而行,终将自食恶果。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理应顺应人民的意愿,最终按人民的意志行事。"
萧克的回忆,不仅是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一段重要历史的见证,为我们研究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8612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