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有「期房」,汽车有「期车」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期房的阴霾还没有褪去,现在汽车行业也有“期车”了。

最近不少粗粮汽车准车主爆料,自己订购的汽车距离交付还有二十七八周的时间,但手机里却突然收到厂家要求七天内付清尾款的催款通知。

催款通知里面还提到,如果不按时付清这笔尾款,将构成“根本性违约”,自己预定的汽车订单将被直接取消,且之前交的5000元定金将一分不退。

准车主们很诧异,我连个车轱辘都没摸着,就要交全款???于是,他们给粗粮官方致电询问缘由,得到如下的答复:

准车主异常订单解释权在粗粮公司;粗粮有权随时通知车主支付尾款;粗粮有权变更指定的交互中心;因合同产生纠纷只能在北京起诉;交付中心及合同的乙方属性未明确。

客户不得以车辆未下线,未交付等理由,拒绝或拖延支付尾款,否则后果由客户本人承担。

六条下来,准车主们瞠目结舌,恒大当初卖期房,好歹还有个“预售许可证”遮羞,粗粮这卖车,妥妥的空手套白狼,几乎一点风险都不担。

但凡买过车的都知道,一般买车的顺序是这样的:

定金—签合同—车到店—验车—尾款—交付。

在车到店之前,最多增加一个试驾环节,这是汽车行业十几年来约定俗成的基本交易规则。

但粗粮家比较特别,直接砍掉核心环节“验车”,直接定金—签合同—尾款—交付。

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百四十年都没人干的事情,粗粮公司给干了。

粗粮家一台车,价格从二十几万到大几十万不等,对于很多买车的人来说,并不是个个都能全款购买,更多的会选择分期贷款购买。

现如今车子还没生产出来,也就意味着没有车架号,没有车架号就贷款不了,没有尾款支付,就意味着车子排单定产进入了死循环。

现在多数车企,已经做到了精益生产了。根据大定,小定,舆论声量,用户反馈,来判断自己应该和供应商订多少配件。

卖多少,造多少,没有库存压力,尽可能保证,既没有原料积压,也没有成品积压的理想情况,最终减少现金流压力。

但粗粮公司因为流量非常的大,导致自己都无法判断自己的订单中,到底多少是黄牛,多少是真正的消费者。

庞大的订单中,黄牛的目的自然是倒手赚钱,新车刚上市的时候,二手车价一度炒得比新车还高,就图一个早提早享受。

但今年,一纸“二手车半年禁售令”的下达,让黄牛们的天都塌了,新车到手无法转卖,自然不能当大冤钟。

雪上加霜的是,半年间粗粮产能爬升、交付加速,二手车价应声崩盘,以最高配的那款Ultra为例,新车到手估计就掉价了30%。

两种情况的叠加,黄牛们见势不妙,宁可亏掉定金也要退单。

当订单如潮水般褪去,粗粮的新工厂机器已经轰然启动,问题是,Ultra车型几乎都是专属定制,目标客户明确,一旦订单作废,这些车几乎等同废铁。

车生产数来了,但没人付尾款了,给供应商的钱,就只能粗粮自己垫资了,哪怕没收了那些定金,但这对整个生产成本来说,是杯水车薪。

30W的订单里,即便只有2万辆已投产却遭退订,按平均25万车价估算,积压货款便高达50亿,还有庞大的库存成本,而这势必会对车厂的现金流造成冲击。

而且,假设不止2万个退订,如果有20万退订,那这资金成本更不可估量,所以,粗粮厂只能临泽而渔---

让自己最坚定的粉丝来支持自己,逼用户提前付清尾款,缓解现金压力,也就出现了“不付尾款订单作废”的情况。

多数正常公司,为了最大化发展速度,都不会在账上留太多的现金,就算有现金,那也是供应链应收款,只是短期周转使用。

所以哪怕再大的“现金王”,账上活钱也经不起这般抽血,更何况,很有可能不止50亿。

当然,不可否认粗粮这招确实是能够打击黄牛,但“车未验,款先清”的本质是赤裸裸的霸王条款——它悍然剥夺了消费者验车的基本权利。

如果厂家要保证自己利益,说你付了定金最后不买怎么办?那你可以提高定金,定金最高是可以到 20% 的。

当时为了提升自己销量,把定金设得很低,接下来又担心大家付了定金不买,又要求提前把所有全款付掉,这不是一种既要又要吗?

监管部门该醒醒了!!若放任“期车”毒草在汽车业疯长,今日的烂尾楼惨剧,便是汽车业的明日之殇。当所有车企都精于“车未至,钱先收”的财技游戏,谁还会埋头造车?

从房地产到汽车业,“预售制”正在上演魔幻现实主义。房企烂尾,汽车“期车”,本质都是资本游戏:用消费者的钱,盖自己的楼;用用户的信任,造自己的车。

说到这,想到了和珅那句话::我不是要你的钱,而是拿你的钱办你的事 。

http://50061.net/chanpinzhanshi/326908.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