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亲赴印度十余次,才知西方描述多片面
1876年到1878年,六百万到一千万印度人饿死了。
仓库里小麦堆得像山,门却锁得死死的。英国人的船队载着粮食驶向伦敦,留下恒河边横七竖八的尸体。这不是天灾,是人祸,准确说是殖民掠夺的必然结果。
很多人不知道,这场大饥荒和中国的鸦片战争,本质上是同一条利益链条上的两个环节。19世纪初,中国茶叶丝绸瓷器占了全球七成制造品份额,白银哗哗往国库里流,全世界六成白银都堆在中国。
英国人拿毛纺织品来换,中国人看不上眼,只能硬着头皮用白银结算。长期逆差让他们焦头烂额,于是目光转向印度次大陆。
那里的土壤适合种罂粟。
东印度公司从1600年成立时还只是搞贸易,渐渐变味儿,带上枪杆子成了殖民机器。到十九世纪中叶,孟加拉、马德拉斯一大片地被他们控住,1850年代完成对印度统一。维多利亚女王的军队配合着,把分散的部族社会硬生生捏合成块。
修铁路、建港口、筑公路,全是为运鸦片茶叶服务。印度本来高度分散,几千种语言几百个民族,大家各过各的,本地自给自足根本用不着这些大动静。
可英国人为了改一千多年来的贸易逆差,从中世纪积贫积弱中爬出来,就得这么干。
罂粟荚划开,乳汁流出,装箱堆船运往中国。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舰队从印度孟买港出发直扑中国沿海。
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人借口自由贸易开打,炮舰轰开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香港岛割让。
中国从贸易大国变逆差国,白银外流,财政吃紧。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更狠,英法联军北上,焚圆明园,强开内陆通商,鸦片深入长江流域。
上上下下都染上瘾。
英国成功逆转了贸易,顺差对准亚洲,印度和中国双双衰败。西方后来的说法,说中国闭关锁国破坏全球市场,纯属胡扯,这是意识形态包装的借口,进了教科书误导人。
印度殖民和中国鸦片战争是一条链子,英国控住中亚到南亚的鸦片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全成他们后花园。
中国茶叶输出从顺差变逆差,1919年后学者解释不了,就说中国几千年封建积弱不振,其实以前是贵金属储备大国,被战争赔款拖垮。
欧洲早年为白银打仗,输家赔款,上美洲殖民占资源,中国这头顺差大国成了靶子。
印度被统一后,西方史书描写它历史一团糟,没统一国家,种姓制度野蛮不把人当人,贱民随意处置。这些低劣描述全是殖民官视角,主人看奴隶的眼光,成了后来了解印度的基本材料。
印度人自己文化重口传,宗教遗产不爱留石刻考古,博物馆文物少得可怜,不像大英博物馆堆山。
可这不能说印度无历史,它是四大文明古国,印度河谷文明公元前3000年,达罗毗荼人建王国,雅利安人来后搞种姓婆罗门教,几千年建筑文献证明比西方还早。
英国占领印度借种姓制度自封救世主,说要文明救赎,实际是为掠夺披合法外衣。
修的基础设施,铁路到1909年2.5万公里,运棉花靛蓝鸦片到港口,船队回伦敦。1876到1878年大饥荒时还出口小麦,仓库门锁死,六百万到一千万人饿死。印度和中国作为古老亚洲文明,一个全殖民一个半殖民,共同挨打,国家衰败人民穷。温铁军讲这些不是空谈,是从历史脉络看清,西方叙事总爱简化,忽略客观过程。
中国人了解印度欠缺,容易被误导带偏。
温铁军去印度十几趟,每次停留不短,从德里机场到喀拉拉乡村,从孟买港口到国家博物馆,脚步踩过各种地貌。
他说去这么多回都不敢打包票说了解印度,印度人自己对古代历史都片面得很。
中国人对印度的文化民族社会政治各方面认知太浅薄,网上那些热议的朋友根据啥发言,得实地走走才知道西方描述多带偏。
印度社会高度分散,几千种语言几百个民族,乡村自给自足社区互助强,宗教节日拉大家拢。
城市里科技公司扎堆,班加罗尔是软件出口中心,制药业占全球仿制药四成,2023年还登陆月球南极。年轻人口多,平均28岁,劳动力红利长,顶尖大学如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全球抢手。
可西方媒体总盯着贫困脏乱差,忽略这些成就。1991年经济改革,人均GDP从300美元蹿到2024年的2500美元,经济增长常年6%以上,2023年超英国成第五大经济体,疫情时疫苗出口国际贡献不小。
班加罗尔这座城市很能说明问题。
1947年印度独立后,这里发展成重工业中心。高科技公司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信息科技中心,被誉为印度硅谷。印度科学学院是印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和研究所,还有印度天文物理学学院、拉曼研究学院等重要研究院。
2022年班加罗尔市区人均收入超过54万卢比,折合人民币4.5万元,而印度人均收入约15万卢比,折合1.3万元。班加罗尔所在的卡纳塔克邦沾了光,成为印度GDP增长速度最快的邦之一。
1985年第一家跨国公司德州仪器在班加罗尔落地,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如奔驰沃尔沃通用汽车都选择在这里设分部。
1992年印度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在班加罗尔复制新加坡优质基础设施,建立科技产业园。1998年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开业,IT产业开始腾飞。短短二十多年注册IT公司超过67000个,包括甲骨文谷歌因特尔等知名大厂。2024年印度软件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班加罗尔贡献了相当比例。
西方贴标签说种姓严苛社会混乱发展落后,殖民眼光简化印度为一团乱麻,忽略它作为文明古国的复杂潜力。
印度是世界最大民主制,14亿人定期选举,融入种姓地区因素,稳定多元社会。西方民主近年极化,印度这套接地气。种姓歧视女性地位低宗教冲突这些负面被夸大,政府配额政策在推,女性领导人如英迪拉甘地,2024年议会女性超15%。社会融合节日庆祝热闹,传统医学阿育吠陀获WHO认可。西方说印度注定失败,忽略新兴市场地位外交智慧,冷战不结盟,俄乌冲突平衡利益。
去印度博物馆文物寥落,不像西方馆堆满。
印度文化注重口传宗教实践,非物质遗存多,殖民者记录带偏劲儿。温铁军这些趟观察基层治理,喀拉拉人民计划从1996年起,村级向上分配资源,教育卫生走在前,识字率九成。非正规经济占GDP50%就业86%,高端服务只5%,西方判断从精英视角,忽略民间二元对立。资源不足支撑人口靠外部输入,长期逆差负债阻工业化,可非正规经济护民生淡化波动。
喀拉拉邦这个地方值得多说几句。
位于印度西南沿海,面积3.886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338.8万,是印度人口最稠密的邦。当地居民多以传统农业为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印度人均生产总值还少,即使按印度标准衡量也是贫穷地区。
但2011年喀拉拉邦在许多用于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数上能与众多发达国家比肩,婴儿死亡率1.2%,整个印度平均5.0%,识字率93.91%,平均预期寿命74岁,男女性别比例1比1.08。
印度共产党在这里执政。
喀拉拉邦真正实行了土地改革,私人占地不得超过25英亩,没有地主,人们占有土地相对平均。基层村庄的村民委员会管理非常有效,政府将邦计划发展基金40%直接交给各个村委会,由村民决定基金如何使用。
教育在喀拉拉是基本人权,是公共服务一部分,不能产业化私有化精英化。从小学到大学公立学校全部免费,还包括一顿免费午餐,不会出现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学的情况。
实行福利基金等有效合作医疗制度,而不是将卫生系统私有化产业化,有效解决广大民众医疗保障问题。
全印度拥有厕所的家庭占比48%,连一半都不到,而在喀拉拉邦这个比例是96%。人均GDP3300美元,远远超出印度平均水平2000美元。
上世纪50年代印度共产党人开始执政时学习苏联经验推出五年计划,目前该邦正在执行第十三个五年计划。
印度媒体在评价该邦经济时喜欢用喀拉拉邦模式等字眼,该邦建有11个工业区,有5000多个乡村图书馆,产妇在医院分娩率达到100%,同时也是印度自杀率和人口出生率最低的邦。
印度有两个基本矛盾。
正规制度与非规范民间对立,资源短缺人口压力大。独立73年工业化停滞,土改没彻底,农村既得利益垄断土地小农困国民。
国有计划与门阀经济缝合,贪腐横行,公共卫生教育差。精英凭制度缺陷种姓文化占资源,国家穷了几十年。1947年印度独立不是武装革命摧毁殖民,全靠谈判,保留经济结构,少数精英控大局。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从1920年起抵制英货,民众焚外国布罢工离校。
1930年盐路征程,徒步240英里海边煮盐抗税。1942年退出印度运动,全国罢工炸桥,十万入狱。6月3日蒙巴顿方案分区,8月15日三色旗升红堡,尼赫鲁演讲,百万难民迁徙,旁遮普暴力冲突死伤惨重。
分出巴基斯坦主权国家成立,可殖民遗产重,基础设施加剧不平等。尼赫鲁推混合经济未彻底土改,土地集中种姓根深。1950年宪法共和国,工业钢铁厂起乡村合作社兴。
冷战下不结盟,1955年万隆会议尼赫鲁周恩来握手,十原则和平共处。
1961年贝尔格莱德首脑会,25国宣言。平衡美苏,援建水坝,布拉马普特拉工程发电。1971年印巴战争空军坦克上,孟加拉独立。
外交活跃,尼泊尔边境巡逻。二十一世纪经济腾飞,班加罗尔IT园服务器转,软件出口美元汇。股市交易员下单,数字经济手机扫码普及。可分层持久,贫民窟污水横流,失业灰色高,外债贸易赤字严重,武装冲突不稳。
喀拉拉模式深,人民计划村议会表决资金修路学校。
国际定位稳,金砖峰会握手,气候大会陈述。航天火箭升卫星入轨。分区遗留克什米尔巡逻,经济改革1991开放外资工厂忙。农业季风依赖洪水抢收。殖民遗毒西方描述误导,中国需多角度审视。印度全球独特位置源于历史纠葛基层实践,未来路径从乡村向上资源均衡。
中国主权完整战略纵深大,经济举国调控,与印度南南合作共破发展陷阱。
新冷战下认清印度才懂中国没垮的道理。温铁军这些话不是客套,是实打实走出来的观察。印度有问题,但有实力智慧,与中国合作空间大,双边贸易2024年超1000亿美元。
去印度走走破除偏见才见真章,中国人多学学别被西方老一套带沟里。谈判独立没真打破殖民经济,移植西方政治模式成本高,上层建筑难适应薄弱基础。
私经通过交易获空间,农村偏远无人管,停自然经济传统社会。
部族种姓成基层低成本治理。印度每年有超过250万劳工在海湾国家工作,侨汇接近70亿美元,位居各邦之首。2015年喀拉拉邦居民存款总额140亿美元,相当于印度所有居民账户存款六分之一。这种外部输血模式能维持多久,取决于国际经济格局,也取决于印度自身产业能否升级。
印度制药业是个例子。
占全球仿制药市场四成份额,年出口额数百亿美元,主要销往非洲、东南亚和拉美。这个产业成功很大程度依赖印度在1970年通过的专利法,允许对药物工艺而非药物本身申请专利,从而可以仿制西方专利药。
2005年印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修改专利法,但保留了一些特殊条款,继续维护仿制药产业。这种与西方供应链紧密结合但又保持一定自主性的模式,是印度为数不多能拿得出手的产业成就。
IT产业也类似。
班加罗尔、海得拉巴、浦那等城市聚集大量软件外包公司,为欧美企业提供编程、测试、客服等服务。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工程师英语流利,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时差优势明显,这些因素造就了印度IT服务业的繁荣。但这种繁荣有局限性,主要是代工性质,缺乏核心技术创新,利润率不高。印度至今没有诞生像华为、腾讯这样量级的科技公司,顶尖人才大量流向硅谷。
种姓制度的影响深远。
虽然印度宪法禁止种姓歧视,政府实行配额制度为低种姓保留教育和就业机会,但几千年积淀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高种姓控制资源,低种姓和贱民处于底层,社会流动性受限。在农村地区种姓界限更加森严,不同种姓不能通婚,不能共餐,甚至水井都要分开。城市里情况好一些,但种姓身份依然是婚姻、职业、社交的重要考量因素。
女性地位是另一个严重问题。
印度强奸案发率高,女婴堕胎率高,男女比例失衡。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该待在家里相夫教子,接受教育和参加工作的女性比例远低于男性。农村地区童婚现象依然存在,嫁妆制度导致女方家庭负担沉重。虽然也出现过英迪拉甘地这样的女性领导人,但那属于极少数精英阶层,广大普通女性的处境并没有根本改善。
基础设施是长期短板。
铁路系统虽然规模庞大,但设备老旧效率低下,火车晚点是常态。公路网络覆盖不足,高速公路里程远低于中国。电力供应不稳定,停电是家常便饭。供水系统落后,很多地区缺乏自来水,人们要去公共水龙头取水。
卫生条件差,垃圾处理系统不完善,街道脏乱。这些基础设施问题严重制约了印度的发展,也是外资进入印度时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
贫富差距巨大。
孟买有着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和豪华酒店,旁边就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达拉维。富人住别墅开豪车雇佣人,穷人住铁皮屋打零工挣扎求生。印度有118名亿万富翁排名世界第三,同时有数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分配不均,富人上私立学校看私立医院,穷人只能依靠质量低劣的公立机构。这种撕裂的社会结构埋藏着巨大隐患。
宗教冲突时有发生。
印度教徒占人口58%,穆斯林占14%,基督徒、锡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等占其余份额。不同宗教社群之间矛盾重重,历史上多次爆发大规模冲突。1947年印巴分治时就有上百万人死于宗教暴力,2002年古吉拉特邦骚乱造成上千人死亡,2023年曼尼普尔邦梅泰族和库基族冲突持续数月。莫迪政府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加剧了宗教紧张局势。
但印度也有自己的优势。
人口红利巨大,14亿人口中接近一半年龄在25岁以下,未来几十年劳动力供应充足。民主制度虽然效率不高,但保证了政权的和平更替,避免了大规模社会动荡。市场经济体制虽然问题多多,但至少给了企业和个人一定的自由度。地缘位置重要,扼守印度洋航道,在大国博弈中有周旋空间。文化软实力不弱,宝莱坞电影、瑜伽、印度菜在全球有影响力。
温铁军多次强调,了解印度不能只看西方媒体的报道,那些报道充满偏见和刻板印象。
也不能只看印度精英阶层,那些在国际会议上侃侃而谈的政客和企业家,不代表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要深入基层,看农村怎么运作,看工厂怎么生产,看普通人怎么过日子。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一个立体的、复杂的、真实的印度,而不是被简化为几个标签的印度。
这对中国认识世界有启示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话语体系,看印度是西方的印度,看非洲是西方的非洲,看拉美是西方的拉美。这种二手信息经过筛选和加工,已经失真。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派学者去实地调研,和当地人深入交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想。
中印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
两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现代化转型的挑战。在一些领域存在竞争,比如制造业,印度想承接从中国转移出去的产业,成为世界工厂。但更多领域可以合作,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有技术有资金,印度有需求有市场。在国际事务中,中印作为新兴经济体,在气候变化、贸易规则、全球治理等议题上有共同利益。
边境问题是绕不开的话题。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两国在边界问题上一直有分歧。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需要双方保持克制,管控分歧,避免小冲突升级为大危机。同时通过对话谈判寻求解决方案,这需要政治智慧和战略耐心。
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中印双边贸易额2024年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向印度出口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等,从印度进口铁矿石、棉花、药品等。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建厂,印度IT公司为中国企业提供服务。这种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两国关系的稳定器。
人文交流需要加强。
中印文明都有几千年历史,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丝绸之路连接两国。但现在两国民众对彼此了解不够,刻板印象严重。需要增加留学生交流,鼓励游客互访,开展文化活动,让两国人民面对面接触,增进相互理解。
印度的未来走向会影响亚洲格局。
如果印度能够克服种姓制度、基础设施、贫富差距等障碍,实现持续发展,将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如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社会矛盾激化,可能引发动荡。作为邻国,中国对印度的发展有切身利益,一个稳定繁荣的印度符合中国利益,一个混乱贫困的印度会给地区带来麻烦。
新冷战背景下,美国拉拢印度制衡中国,印度如何在中美之间走钢丝,考验其外交智慧。
印度传统上奉行不结盟政策,既不想完全倒向美国,也不想和中国撕破脸。这种战略自主性来自其体量和地缘位置,也来自历史经验。冷战期间印度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获得了两边的好处。现在的国际环境更复杂,选择空间更小,但印度还是试图保持独立性。
从长远看,中印携手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作为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两个大国,中印合作可以改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需要超越历史恩怨,放下意识形态偏见,着眼于共同利益,展现政治家的远见和胸怀。
温铁军的印度观察提醒我们,认识世界需要去除西方中心主义的眼镜,需要实地调研和深入思考。
印度不是西方话语体系里那个落后、混乱、一团糟的国家,也不是某些人想象中的下一个超级大国。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复杂国情、独特发展路径的文明古国,有成就有问题,有潜力有制约。理解印度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开放的心态。
对中国而言,印度是一面镜子。
看印度的问题,可以警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看印度的经验,可以借鉴学习。看印度的未来,可以思考自己的道路。中印两国都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都面临着发展与公平、效率与正义、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两国的探索各有特点,互为参照,相互启发。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19世纪的鸦片战争和印度殖民,是西方崛起过程中对东方的掠夺。21世纪的世界秩序重组,东方文明的复兴,是历史的回归。中国和印度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赢,这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福祉,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走出去,看世界,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脑子,这是温铁军十几次印度之行最重要的启示。
信息来源:
温铁军视频系列访谈及相关研究论文
英国东印度公司历史档案及学术研究
印度独立运动及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历史文献
喀拉拉邦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印度经济统计年鉴及世界银行数据
中印关系及边境问题研究资料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9041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