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17代长盛不衰:靠“共享智慧”破除“富不过三代”魔咒!

咱们一直挂在嘴边的“富不过三代”,在贝氏家族这儿可一点不适用,这个从苏州走出来的家族,竟然顶住了整整17代的考验,比普通的百年传承,还得加几个分号点缀。更神的是,他们还足足在上海屯了1000套房,这不是一般的富,是富得流油的“超常富贵”。

一场打破“魔咒”的百年传奇

咱先从头梳理一下,这贝家究竟是靠啥捞了这么多钱。几百年前,家族的祖宗从浙江跑去苏州,靠着草药治病讨生活,算是命运掌握得很紧。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贝家已经是苏州有名的“四大家族”之一,这时可谓初显富态。

但真正让贝家站稳“富到发紫”这条金字塔顶的,是到了家族第13代。那时候家族出了两个传奇人物:贝润生——“颜料大王”,还有贝哉安——“金融巨子”,这俩人一个抓住了市场机会,一个博出金融名堂,直接让贝家走上了快车道。

贝润生算是“时势造英雄”的样本。他从颜料店的小学徒起步,却攒出了一辈子的传奇。那会儿上海可是商家竞逐的沙场,大大小小的楼、纺织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市场上对颜料和染色材料的需求也疯涨。一次大战期间,他看准德国商人抛售货物、市场断供的契机,脑子一转,低价买进了大批颜料,待战争打响后,手里的货翻倍涨价,他就此一战封神,成了人人知晓的“颜料大王”。

更牛的是,这位爷不仅会做生意,还会花钱。他拿出80万两白银买下荒废了的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但没当成私家乐园,而是“充公”给家族共享,再加上在上海房地产市场一头扎进去,那传说中的“1000套房”,从他这儿就开始了。

另一位主心骨贝哉安走的则是另一条路——金融这条大路。他参与建立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还搞出了中国第一家旅行社。这位爷不仅为自己的家族铺路,还扛起了苏州金融现代化的重任,在苏州分行翻新银行模式,成了金融领域的先锋人物。

总之,大爷有房,小爷有船票,俩人合力打造了贝家两颗发家至富的金字——地产与金融。

共享,才有了17代的“奇迹”

不过钱是赚得差不多了,现在:家底太厚会不会让后代成“败家子”?这个家族富到现在,不是靠赚了多少钱,而是靠:怎么分钱。

贝润生立了一条家训:30个字,字字值千金。他说,钱留给孩子不如留品德,留“独有产”不如留“公有产”。这字面上听着挺善良,但别笑,这真的一语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咒。

举个例子,狮子林算是贝家的标志,它本来是润生掏钱买回来的,可老爷子直接捐为公产,它成了贝氏的祠堂,全家人共享,再也不是什么私人游乐场了,反倒成了族人聚会、传承家风的场所。更绝的一手是他在旁边捐资搞了一家靠自己撑腰的福利机构,叫做“承训义庄”,给不济的族人提供应急救济。这不就等于给全家上了健康险嘛?不管哪个分支有难,背后都能搭把手。

简单地说,贝氏家的这个智慧就是:与其设想拿房产分,吵来吵去伤了血缘,还不如玩团结,用公产给全族绑个长期的保险带。

顶端是人,而不是金条

“富不过三代”的意思,归根到底还是说财富不能保太久,因为物质总有一天会抵不过时间。但贝家人,他们撞破天花板其实另有大招,就是投资脑袋,也就是他们口中的“以德遗子孙”。

书香门第,无疑是贝家延续了一百多年的王牌。他们推崇“诗书传家”,从来不只是把孩子往贸易圈里摁下去,而是真看人才。比如贝家的婚姻文化,那是找亲家也得挑有文化人,啥有钱人家反而不是主要考虑。这点儿从贝聿铭的妻子陆书华的出身就能看出来,人家可是卫斯理学院的校友,是宋家三姐妹的校友,学霸中的学霸。

传到第15代贝聿铭这一辈,他不仅没走家里的老路子当银行家,竟偏偏去了麻省理工,后来又跑去哈佛深造成为建筑师,一路上名满天下。他动手设计了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还有让全世界都打卡的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可以说,贝家的那句家训,在他身上映射得淋漓尽致。

而更令人咂舌的是,贝聿铭这顶尖的建筑家,居然有三个儿子都毕业于哈佛大学,个个子承父业,和他一样走上了建筑设计的路。至于他的女儿,则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了法律。沧桑百年之后,教育成了这个家族最值钱的“产业”,他们用知识和能力继续让财富延续下去。

贝聿铭曾经说过:“人生就像建筑,不能靠雨棚遮风挡雨,而是要有坚实的结构。”贝氏家族这17代的故事,可能正诠释了这句话。物质的财产是雨棚,而那些镶嵌在血脉里的责任、文化与智慧,才是一辈辈传下来的“结构”。也许,这也正是中国那些一直试图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的家庭,需要认真思考的吧?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888511.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