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来的需要出发,不要从现状出发!
李德:“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要在最短时间内创建一支拥有百万人数的军队,中央全会的指示也要求组织“新的方面军、新的师和新的军团”,但这种要求同实际的可能性是很不相符的。”
这里面是什么辩证法呢?
一、以终为始
这是起点和终点的正反面,通过展望终点,得到终点时的必要条件——也即得到远期需要。
百万人数的军队,是实现革命胜利(终点)的必要条件——所以,这是一种长期上的需要。其实后面毛主席的工作,是围绕着这一战略任务展开的。在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我党的军队已经有90多万了。——这是一种以终为始、起点要向着终点迈进。
需要和可能构成了一组正反面,需要是正面。可能性和现实性构成了一组正反面,可能性是正面(此时可能性是未来的性质,而现实性是过去的性质,未来是正面,所以,可能性是正面)。
二、战略和战术
而从远期需要,又得到当前要实行的战略。或者说,
1、李德是一种机械的、战术的理解,而毛主席是一种战略的理解,为此理解,开发出各种战术动作。
2、李德,是站在了一时的一面、觉得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整个根据地才200万人口)——结果行事就偏离了这种需要。
毛主席提出的这个口号——既是一种远期的需要(对远期形势的适应)、又是一种对近期形势的适应——中央全会的指示也要求组织“新的方面军、新的师和新的军团”。从而减少了自己被排挤的机会。——所以,这个口号是远期需要和近期需要的正反面兼具。
毛主席站在需要的一面和长期的一面——所以,行事,就要围绕着这种需要。——这就叫做长期的准备、为决战而做的准备。(最后把敌人消灭在全胜的决战中。而不是在自己的长期准备过程中消灭敌人,在长期准备过程中的消灭敌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被消灭)
3、一者是从现状出发、以致于眼光受到了局限,一者是从终点的需要出发、于是有了宏大的眼光。
也即要从战略上来决策、要从远期的需要上来决策!不要从战术上决策、不要从一时的现状上来决策(就会得出不可能)。
也就是说,毛主席让自己处在一组正反面的正面,而李德让自己处在一组正反面的反面了。——结果就有了不同的方向选择!正面胜反面——结果就是处在反面者的失败。
这一任务有两个要点,
1、最短时间
2、人数达百万
要实现这个任务,就意味着,
1、要去开辟根据地。
2、军队要做群众工作。
3、军队不是集中打仗。
其他人没有把这一任务视作行动指南、而只当作一个宣传口号。比如,
毛主席:“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作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
百万军队,是实现长期任务的必要条件。而其他人则是把这个任务视作一个短期的任务、而不视作长期的任务,以致于在抗日战争初期,试图集中打仗、就偏离了这一目标——结果就是军队数量的不长。
周恩来:“八路军未开战时,共有三万人,经战数月,伤亡一万补充上去仍不过三万左右。”
要实现最短时间,那就要,
1、在不战争时,增长数量。(发动群众)
2、在战争时,也要增长数量。(歼灭战)
只有毛主席一直紧紧的抓着这个任务。而要实现这个任务的辅助条件就是,
1、大量的干部
毛主席:“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如何增加力量来停止敌之进攻,准备我之反攻。这里,最基本的推动全盘工作的正确方针是培植干部。”
有足够的干部,才能支撑百万规模的军队——否则队伍数量就发展不起来,因为一盘散沙就成了乌合之众。
2、组织自身强大的同化能力——也即党的建设,包括批评和自我批评、整风运动等。
同时,把整个军队变成教和学兼具的学校,支部建立在连上。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对新人的同化——从而得到巩固的队伍。
3、经济能力的建设——大生产运动。
最后,就是极力争取武器装备——所以,有在延安时的与美军的接触,最后这个任务在歼灭战中完成、在自己开建简陋的兵工厂中完成。
4、而减少集中打仗——统一战线。
减少冲突的可能。
这些就是这个过程中的长期准备——也是为了提高这个需要实现的概率,所要达成和满足的可能性。
也是从这个远期的需要——来衡量当前行动的对和错!这样就是从这个需要出发了!就是执行的需要和可能的正反面的、而不会被一时的利害所束缚。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8306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