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日记:在朝鲜。附遗著作战经验总结
从越南回到南宁的第二天,也就是1950年11月5日这一天,陈赓中午去了张云逸的家宴,夜晚就整夜失眠了。
失眠的原因,是他得知我国出兵朝鲜。陈赓认为这是斯大林、毛主席的最明智之举。
@陈赓日记:战争始终不可避免,迟打不如早打,早打可以打—个美国无准备,也许还可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我甚兴奋,昨晚为之失眠。
1950年11月6日晚,陈赓又失眠了,他的脑子中已经全是对朝鲜战争的思考了。陈赓已经准备贡献自己的一切。
1950年年底至1951年年初,陈赓到朝鲜前线考察。
将军始终为战场而生。
1
入朝
1951年8月19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的细致安排下,陈赓跨过鸭绿江。洪学智安排陈赓3天到志后,再转志司,一路上尤其注意防空问题。
陈赓满眼所见,尽是异国风味,道上往来行人,不见男人,妇女短衣长裙,临风飘飘,大有进入女儿国之感。
朝鲜男人打光了啊!
这个时候的朝鲜后方已经习惯于敌机的侵扰了,终日机声嗡嗡,但人民习以为常,视若无事,仍各照常操作。
1951年8月20日,黄昏时陈赓出发,在车上看到一路沿途组织都非常好。5里一哨,专门负责防空警戒,一听到飞机声,就发枪示警。因此,汽车驾驶员无须顾虑防空,可以开灯直驶,行驶速度可以保持。
2
3兵团,180师
1951年8月22日,过平壤后,陈赓抵达了自己的3兵团。干部们见到司令员来了,都异常开心,亲切而感动。致电彭德怀请示后,陈赓决定在此停留数日,了解情况。
志愿军3兵团,下辖12、15、60军。此时,60军180师已经遭难了,那是1951年5月五次战役时候的事情。
陈赓此番到来,3兵团的干部们算是盼到了主心骨,对司令员陈赓寄托了极大希望。接下来的几天,陈赓召集3兵团司令部的干部讨论五次战役的经验教训,并听取各军军长、政委的汇报。
陈赓所见,此时由于运输条件的改善,部队已经能吃饱肚子了。经过两个月来的休息训练,部队体力已经恢复,战术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习惯了朝鲜作战中的生活。
1951年8月26日,陈赓对180师事件作了结论,他认为必须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陈赓司令员的结论得到了到会人员的全体同意。
1951年9月7日,此时陈赓已到志司。在参加3兵团小组会议时,决定解决180师问题。
@陈赓日记:60军对180师干部有些姑息,我严正指出其缺乏原则性,决定给该师干部以处分,并在全军开展教育。
1951年8月底,陈赓要离开3兵团去志司了。干部们依依不舍,认为司令员走了,3兵团今后作战指挥又要受影响了。没办法,陈赓就是3兵团的主心骨,不可或缺。
陈赓无法安抚3兵团干部们的内心,只好说,作战时志司会特别注意关照3兵团的。
1951年9月10日,陈赓向彭德怀提出去3兵团指挥作战,但彭总不让陈赓去3兵团,只好留在志司工作。此时,铁原、金化之线我军各军均在出击。敌人的突出部分,尽被我攻占。
3
到志愿军司令部
1951年9月1日,陈赓到达志司。此处为金矿,洞深数里,两千磅的炸弹也打不穿。住在这里非常安全,但是非常潮湿,好在大家住久了也习惯了。
陈赓认为,美帝是整个帝国主义的支柱,政治军事上都有一套,作战上非常客观,不墨守成规,善于变化。在5个战役中,美军各有其花样。
@陈赓日记:我们绝不能忽视,必须加紧准备,拼命训练部队,想一切办法加强火力,改变战术,对它一点也不能松懈,然后才能将其战胜。
客观理性冷静,可怕的战将!
1951年9月9日,陈赓分析,在目前情形看来,朝鲜作战是变成长期的持久战了。因此必须巩固现阵地,构筑第二、第三防线;特别东西海岸,尤其是西海岸,对我威胁最大,应加宽平壤以东之公路,使其成为一级公路。
陈赓判断,目前作战应该是小打,寻找敌之弱点或突出部,集中全力,彻底歼灭其一部,哪怕是一个排或一个连也好。连续小打,逐渐削弱其力量,降低其士气,造成大战役的基础。但是在有利条件下,不应放松中等作战的机会。
陈赓数据计算,以前线8个军论,每军每月歼灭敌军一个营,一个月就有8个营,或者更小一些也好。如此计算,就可很大削弱美军。然后再准备大战,对我一定有利。
积小胜为大胜,我军传统技能!
志司搬家桧仓
1951年9月14日,志司为了便利指挥,特别是照顾东西两海岸作战,将司令部搬到平壤以西之桧仓。
下午3点,陈赓出发,夜间乘隙通过几个敌机封锁区,未受到任何威胁,但大雨倾盆,人似落汤之鸡。
1951年9月15日拂晓,陈赓到达桧仓。桧仓是朝鲜五大金矿之一,有3000工人。
神奇的是,矿场市街及机器均未遭美军轰炸。据说,桧仓金矿以前是美资经营的,二战时期被日本人接管,现在美军没轰炸,是为了日后打赢了再次接收。
黄金多宝贵啊!
可是,志司搬过来的第二天,桧仓就遭到了敌机的扫射轰炸。看来相比黄金,还是志愿军更宝贵。
1951年9月18日开始,陈赓开始洞居生活,洞内潮湿黑暗,曾几次想出洞换换空气,但终因防空警报而不敢远离。接下来几天,洞内空气缺乏,陈赓头痛欲裂,窒息得呼吸不灵,但仍是开会。
1951年10月20日,持续十几天来,陈赓失眠大作,不吃多量安眠药就不能睡觉,弄得精神恍惚;加以战斗紧张,无论怎样身体不好,每日必须看上百份电报;关于作战问题,必须亲自及时草电答复。
因此,陈赓每天总是头晕目眩,日记也就此停止了十几天。
1951年10月以后,陈赓因病回国治疗。
4
第三次入朝
代理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1952年3月,陈赓再返朝鲜,替换彭德怀回国。
1952年3月28日,陈赓抵达沈阳,立即驱车拜访了邓华、高岗,商谈甚久。
邓华,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
高岗,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此时,我国正在进行三反五反运动,陈赓日记里也有许多提及。
1952年3月31日,陈赓到达志司,与彭德怀谈话,转达了毛主席希望彭总回国休养的命令。彭老总坚持自己5月才能返国,其负责严肃的态度,令人起敬。
交接期嘛。
1952年4月2日,彭老总对总参谋部提出的停战后的部署意见完全同意。彭总预定,以邓华为司令员,甘泗淇为政委,杨得志为副司令员。万一战争再起,则以陈赓为司令员。
1952年4月4日,中央电促彭德怀返国。彭总决定,4月7日经平壤归国。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含代理)先后有5人:彭德怀、陈赓、邓华、杨得志、杨勇。
有意思的是,5位司令员都是湖南人。
了不起的湖南人!
1952年4月8日,代理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召集党委会议,重新进行了分工:陈赓总负责;甘泗淇担任党务、干部、三反结束工作、政治工作;宋时轮任作战、教育、炮兵及特种兵;张文舟任后勤、运输、装甲兵;王政柱任司令部及直属队工作。
司令员的工作
1952年4月12日,陈赓听取19兵团政委李志民的汇报。
1952年4月15日,陈赓听取后勤部长洪学智的汇报,当时决定修路、建筑仓库、防洪等工作。
1952年4月16日,陈赓听取9兵团副司令员陶勇关于9兵团工作的汇报。
1952年4月16日,陈赓给西海岸指挥所负责人、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示。
1952年4月18日,陈赓决定以38军轮换42军,以40军轮换64军。陈赓召42军军长吴瑞林来给以指示。
1952年4月21日,陈赓听取西南参观团对12军的工作意见。
西南参观团,西南军区派出的参观实习团。为吸取朝鲜战争经验,加强我军建设,当时国内各大军区曾组织中高级干部到朝鲜前线参观实习。
此后的日子里,国内各参观团纷纷拥来,令陈赓几乎无暇应付。
1952年4月22日,陈赓听取20兵团政委张南生关于该兵团的工作报告。
1952年4月25日,开志党委会。此后几天,一直是各种会议,包括参谋长会议、朝鲜副委员长来访接待、后勤会议、卫生会议、防空、防炮、防特会议等等。
1952年5月10日,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来部,陈赓发出对部队作战指示。
回国
1952年5月31日,邓华从沈阳回到朝鲜,陈赓听其报告。
邓华是准备来接替陈赓啦。
1952年6月11日,陈赓奉调回国,由邓华继任志愿军代司令员,进行工作交接。
1952年6月13日,陈赓开始返国。经平壤时住在金日成那里,招待甚周。
1952年6月14日,金日成授予陈赓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并盛宴款待。
附
陈赓遗著
本文根据1961年3月7日上午陈赓在病中口授记录整理而成。陈赓原设想写一篇完整的作战经验总结,除序言外,还包括作战准备、进攻、防御、追击、转移等五个章节。
不幸的是,1961年3月8日以后,陈赓病情加重,于1961年3月16日晨与世长辞。因而后面的五个章节还没有来得及写,序言部分也未定稿。原稿存解放军档案馆。
下面为全文:
现代作战,火力发展,原子弹、导弹等新武器杀伤力大,破坏力强;战争爆发突然,防御上有困难;敌人装备好,机动性大,易占主动。在这种情况下作战,我们有很多困难。我们的国防工业和科学技术还不很发达,尖端尚未突破,对付导弹的防空体系还没有解决。战争的突然性固然对我们威胁很大。但是,敌人技术装备上的优势不是决定的因素,原子弹、导弹不能最后解决战斗,最后解决战斗还是要靠陆军来占领阵地,靠地面部队的争夺和搏斗。只要我们抗得住敌人的突然袭击,我们的国防体系、经济体系不瘫痪、不瓦解,就没有问题。
经得起这个第一关,胜算就是有把握的。因此:
第一,要加速发展国防工业和科学技术。尖端要尽快突破,国防工业体系也要搞起来。在和平时期,军事工厂要拿出一部分力量为国民经济服务;民用工厂也要做好战时动员的准备,一有战事,除去担负必要的民用生产以外,要能够迅速转变,投入国防生产。
第二,平时的建设、工业布局、指挥机关、营房、仓库等等,都不要集中在大城市,或其他目标明显的地方。一定要分散、隐蔽、靠山、打洞,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掩护。营房必须逐步离开明显的目标,转入分散隐蔽的地方。
第三,部队要结合训练工作,经常处于作战准备状态。必须要有值班部队,保持最大的机动性,一有情况就能迅速出动。他们的车辆要配齐,油料要保证。
第四,要根据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情况,最大限度地实现军队机械化。除掉汽车、火车运输以外,还要发展空运。要订一个规划,根据工业发展情况,规定每年生产多少运输飞机、直升飞机,一天能空运多少部队等等。现在美国人很强调空运,我们也要早抓。
第五,对全国的道路、桥梁,要有调查,要有统计,要和地方配合,逐步加强桥梁的负荷能力,提高道路的通过能力。
重要的工厂、交通枢纽、大的桥梁、水库,比如黄河大桥、长江大桥、三门峡水库等等,要有专门部队负责防空警戒,并且事先还要做好一旦遭到破坏时的抢救措施。
第六,现在部队编制大,不灵活,要减少人员,增强火力。现在的大团制不适宜,最好采用红军时代的小团制。一个小团编五个连,其中三个步兵连,一个坦克连,一个炮兵连,再加上其他勤务保障分队。一个师编三个步兵团,一个坦克团,一到两个炮兵团,一个高炮团。然后再按战役、战略任务组成军和集团军。
第七,在未来战争中,我们要争取有自己的原子弹、导弹,但是也要准备在没有原子弹、导弹条件下作战。无论武器怎么发展,我们过去的作战原则,比如作战的突然性,突然出现于敌人的侧翼、后方,歼灭战,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等等仍然要充分运用。我们的作战经验是最丰富的,战争时间长,规模大,和国内敌人打过,和国外敌人也打过。这些经验要好好总结。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就是这些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作指导,就一定打胜仗。
第八,在战术方面,要强调夜战、近战。过去作战历来是敌强我弱。夜战,敌人观察困难,有突然性。我们可以利用夜晚掩护接近敌人,发起攻击。敌人都不习惯夜战,害怕夜战,火力不能发扬,指挥紊乱,士兵恐慌,甚至开小差。因此,我们的训练工作要把夜战作为重点。近战也非常重要,要用迂回、包围、分割、穿插、渗透等等战术动作,和敌人扭在一起。这种打法,不但原子弹、导弹用不上,飞机、大炮也用不上。只要能和敌人扭在一起,就对我有利。因为我们的士兵觉悟高、战斗力强。为了打近战,部队要有最大的机动力,一下子分散,一下子集中,一下子搞到前沿,一下子搞到翼侧。近战兵器也要注意发展,不断研究改进。
这一部分算是序言,主要的意思是,现代作战,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仍然有用,并且是非常有用。部队要按照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进行训练,进行战备。上面谈过的,有些军委已经作了决定,有些总参已经发了通知,可以不再提,但是这段序言,总的一个中心是要说明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的重要,以及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在未来战争中的指导作用。
近战、夜战是非常重要的,我还想再补充一些内容。
可是,陈赓大将已经没有时间了。
将军千古!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8306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