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年,七十五岁的武则天亲临探视弥留的狄仁杰,狄仁杰竟提一惊人请求,女帝含泪应允。五年后武则天失声恸哭:“狄卿好深的算计!”
公元七百年,深冬的洛阳城,寒风凛冽。七十五岁的武则天,凤驾缓缓驶向城西一处简朴宅邸。
她身披华裘,却难掩眉宇间的疲惫与苍老,唯有那双眼眸,依旧闪烁着历经风霜的锐利。今日,她将探视弥留之际的狄仁杰,这位她一生中最为信任、也最敢直言的宰相。
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君臣一场最后的告别,无关朝政。
然而,狄仁杰,这位垂死的老臣,却要在这生命尽头,向女帝提出一个震惊朝野、改写未来的惊人请求。
01
寒风呼啸着掠过洛阳宫城,卷起一片片枯黄的落叶,又将它们无情地拍打在朱红的宫墙之上。大周女帝武则天,端坐于金碧辉煌的轿辇之中,感受着这股凛冽的寒意。她今年七十五岁了,岁月这把无情的刻刀,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曾经乌黑的秀发也已霜白。但此刻,她的心头被更深沉的寒意所笼罩——狄仁杰,她最倚重的宰相,已病入膏肓,危在旦夕。
“陛下,狄公府邸已至。”内侍监上官鼎小心翼翼地禀报,声音带着一丝敬畏。
武则天缓缓睁开眼,透过轿窗,望见那朴素的宅邸。没有华丽的飞檐斗拱,没有雕梁画栋的浮夸,仅仅是一方青瓦灰墙,却透露出一种沉稳与正直,正如其主人一般。她深吸一口气,强撑起有些倦怠的身体,扶着上官鼎的手,缓缓走下轿辇。
“不必声张,随朕进去。”她声音沙哑,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狄府内,气氛凝重。平日里门庭若市的宰相府,此刻只有几名家仆和狄仁杰的几个儿子守候着,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悲戚和无奈。听到帝驾亲临,众人皆惊,连忙跪地迎接。
“不必多礼,狄卿如何了?”武则天摆了摆手,径直问道。
狄家大郎狄光远颤声回禀:“回禀陛下,家父……已是油尽灯枯,方才尚有些许意识,此刻已昏睡过去……”话未说完,他已哽咽难语。
武则天心中一紧,快步穿过庭院,来到了狄仁杰的寝卧。房内药味浓重,烛火摇曳,将房间内的景象映照得有些模糊。床榻上,狄仁杰瘦骨嶙峋,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得几乎不可察觉。曾经那个意气风发、据理力争的宰相,此刻只剩下一个被病魔吞噬的躯壳。
武则天走到床榻边,缓缓坐下。她凝视着狄仁杰的面容,心中五味杂陈。她想起了当年他第一次面圣,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想起了无数次朝堂之上,他力排众议,为社稷谋福祉的场景;更想起了他一次次冒死进谏,劝她还政于李唐,甚至为此触怒龙颜,却从未改变过其忠心耿耿的本色。
“狄卿……”她轻唤了一声,声音中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仿佛是感应到了什么,榻上的狄仁杰眼皮微微颤动,竟缓缓睁开了眼。那双曾经洞察世事、明察秋毫的眼睛,此刻已然浑浊,但当他看到武则天时,眼底深处,却依然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清明。
“陛下……微臣……恭迎圣驾……”他试图撑起身子,却徒劳无功,喉咙里发出艰难的嘶哑声。
武则天连忙按住他,眼中闪过一丝心疼:“狄卿不必多礼,你好生歇着便是。”
狄仁杰微微摇头,示意家人退下,只留下武则天和上官鼎在房内。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紧紧握住了武则天伸出的手,那手上冰冷的温度,让女帝的心头一震。
“陛下……臣恐……时日无多矣……”他的声音断断续续,却字字清晰。
武则天眼眶微红,轻叹一声:“狄卿,你为大周鞠躬尽瘁,朕心甚慰。如今大周河山稳固,百姓安居,狄卿功不可没。朕只愿你能安心养病,朕还需要你。”
狄仁杰苦笑一声,那笑容中带着深深的无奈与悲凉。“陛下谬赞……微臣之病,药石无医,天命难违……”他顿了顿,目光艰难地落在武则天脸上,声音中带上了一丝前所未有的郑重,“只是……微臣心中,尚有一事,不吐不快……”
武则天心中一动,知道他定是要谈及朝政大事。她知道狄仁杰一直忧心储君之事,担忧武氏与李氏之间的权力斗争。她握紧了他的手,沉声道:“狄卿有话但说无妨,朕洗耳恭听。”
狄仁杰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没有立刻开口,似乎在斟酌着措辞,又像是在汇聚着全身最后的力量,以完成他此生最后一次谏言。房间内一片寂静,只剩下狄仁杰粗重的喘息声和摇曳的烛火。武则天看着他,心中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位老宰相,向来行事稳重,此时此刻,他要说出的话,定然非同小可。
02
狄仁杰艰难地喘息了几声,他的目光深邃而疲惫,却又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直视着武则天。这目光,让武则天这位纵横朝野、阅人无数的女帝,也不由得感到一丝压力。
“陛下……大周立国已久,然……根基不稳,全赖陛下圣明,方得社稷安宁……”狄仁杰的声音微弱,却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肺腑中磨砺而出。“微臣……数度进言,请陛下还政于李氏,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以安天下……”
武则天脸色微沉。这是老生常谈了,她知道狄仁杰一片忠心,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着想,但她内心深处,对李唐和武周的传承,始终难以决断。她有自己的抱负,也有维护武氏一族荣耀的私心。
“狄卿,此事朕已深思熟虑。庐陵王性情优柔,恐难担大任。而朕的子侄,多有英才,也并非不可……”她试图辩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
狄仁杰却摇了摇头,脸上浮现出一丝苍白的笑容,打断了武则天的话:“陛下,血浓于水,此乃天理人伦。天下百姓,只认李唐。陛下纵有回天之力,也难以改变民心所向。若陛下百年之后,储君未定,或所立之人未能服众,恐天下大乱,社稷不安啊!”
他的话语如同一柄重锤,敲击在武则天的心头。她知道狄仁杰说的是事实,她也为此夜不能寐。她虽是女帝,开创了大周盛世,但终究是篡夺了李唐江山。民心所向,是她始终无法完全掌控的力量。
“朕知道你忠心耿耿,所言极是。可朕……又岂能轻易放弃武氏的未来?”武则天声音低沉,语气中充满了身为帝王的无奈与个人的情感挣扎。
狄仁杰缓缓闭上眼,似乎在积蓄力量。片刻后,他重新睁开,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知道,直接劝谏武则天还政李唐,在此时此刻,已无法完全奏效。她已是垂暮之年,心中的执念和不甘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他必须寻找一条更迂回,却也更深远的道路。
“陛下……微臣所忧,不仅在于储君之位,更在于陛下百年之后,大周……乃至整个天下,将面临的动荡。”狄仁杰的声音压低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预言色彩。“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蒙陛下圣恩,日渐跋扈,权倾朝野。他们虽有几分小聪明,却无治国之才,更无安民之心。若任由他们发展下去,必成祸患!”
武则天眉头紧锁。她岂会不知张氏兄弟的作为?她不过是贪恋他们的年轻活力,排遣心中的寂寞和衰老感罢了。她自认为能够掌控一切,张氏兄弟不过是她手中的玩物。但狄仁杰的话,却让她感到一丝不安。她深知,这些年来,朝中大臣对张氏兄弟的不满日益增长,弹劾之声不绝于耳。只是她每次都强行压下,不愿承认自己识人不明。
“张氏兄弟,不过是跳梁小丑,朕自能制约。狄卿不必忧心。”武则天试图轻描淡写地带过。
狄仁杰却摇头,固执地坚持:“陛下,小疾不治,必成大患。如今他们羽翼渐丰,党羽众多,朝中内外皆有其爪牙。他们是陛下的面首,是陛下的宠臣,可他们更是祸乱朝纲的蛀虫!若陛下仍执迷不悟,听信谗言,必将为天下人所诟病,亦会毁掉陛下辛辛苦苦建立的万世基业啊!”
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锋利的刀刃,刺向武则天内心最敏感的区域。她感到一种被看透的恼怒,但又无法反驳。狄仁杰是真正为了她、为了国家好,而非为了个人私利。
“狄卿……”武则天语气复杂,她知道狄仁杰是在用生命进行最后的诤言。她甚至有些想发怒,却又发不出来。
狄仁杰握着她的手,那冰冷的指尖微微颤抖,他的眼神中,透出一种近乎哀求的恳切。“陛下……微臣时日无多,今日所言,乃是肺腑之言,是为陛下计,为大周计,更是为天下苍生计。微臣……恳请陛下,为这天下百年太平,为陛下万世英名,深思熟虑……”
武则天沉默了。整个房间只剩下狄仁杰粗重的喘息声。她知道,这位老臣,已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她、为这个王朝谋划。而现在,他要在生命最后一刻,用尽全力,再次改变她心中的天平。她看着他苍白而坚定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与敬意。她知道,他所求的,绝非仅仅是还政李唐那么简单。他必定还有更深层的谋划,一个足以影响未来走向的惊人请求。
03
武则天的思绪,随着狄仁杰的话语,回溯到她与这位宰相相识相知以来的漫长岁月。
那是垂拱年间,她初掌大权,朝中震荡,人心惶惶。狄仁仁杰以大理丞之职,一日之内判决积压案件数千宗,无一冤案,声名鹊起。后来,她将他提拔为宰相,他便忠心耿耿地辅佐她,处理政务。
她记得,有一次,她下令要疏通龙门石窟附近的一条水道,工部上报说工程浩大,耗资不菲。朝中大臣多半附和,只有狄仁杰站出来,直言此举劳民伤财,对百姓并无益处,反而会加重徭役。他语气平和,却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将工程的弊端分析得头头是道。武则天初闻不悦,但仔细思量后,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取消了工程。从此,她对狄仁杰的判断力与为民之心,刮目相看。
再后来,她欲立武承嗣为太子,朝中武氏一脉纷纷附议,唯有狄仁杰、王方庆等少数几人坚决反对。狄仁杰更是直言:“陛下立子,则千秋万代祭祀不绝;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祭祀姑母者。陛下岂可不为宗庙百年计?”此言犹如醍醐灌顶,令武则天猛然惊醒。她开始犹豫,开始动摇。虽然最终她还是没有立刻立李显为太子,但狄仁杰的话,却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狄卿,你还记得吗?”武则天轻声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追忆。“当年,朕问你,‘天下何如?’你答,‘小人满朝,君子在野。’朕那时恼怒不已,觉得你在指责朕。可事后细想,却又觉得你所言不虚。”
狄仁杰听闻此言,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那笑容是那么的虚弱,却又那么的温暖。他知道,武则天其实是懂他的,她只是被权力、欲望和衰老蒙蔽了双眼。
“陛下……微臣从未指责陛下,只是直陈时弊,望陛下能洞察秋毫,拨乱反正……”他的声音更微弱了,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痛苦。
武则天心中一抽,她看着眼前这个为国忧心至死的老人,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她为他感到悲伤,为他感到敬佩,也为自己感到迷茫。她这一生,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才人,一步步走到九五至尊的地位,经历了无数的腥风血雨,看尽了人世间的尔虞我诈。她自以为心如铁石,却终究无法完全摆脱情感的羁绊。
“你说的对……张氏兄弟,确实有些过分了。”武则天轻叹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只是,朕毕竟年迈,精力不济。他们侍奉朕,多少也能排遣朕的寂寞。朕……也需要一些人,能让朕感到轻松……”
她的话语,透露出身为一个老妇人,内心深处最为脆弱的一面。狄仁杰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悲悯。他知道,这位女帝,虽然威风八面,却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压力。
“陛下……天下为重,社稷为先……”狄仁杰的声音又恢复了一丝坚定。“陛下的万世功业,不应毁于一朝之宠。若张氏兄弟继续横行,待陛下百年之后,他们必将成为改朝换代的最大障碍,甚至会引来天下诸侯的讨伐,届时……恐怕天下生灵涂炭,陛下英名也将受损……”
他说的每句话,都像是一根根细密的银针,刺入武则天的心房。她感到一阵阵的窒息。她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只是,她不愿承认,更不愿面对。她一直以为自己能够掌控一切,但此刻,面对死亡边缘的狄仁杰,她才意识到,有些事情,即便是她这位女帝,也无能为力。
狄仁杰见武则天陷入沉思,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起到了作用。他用尽全力,再次握紧了武则天的手,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知道,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在生命彻底消逝之前,将自己最后的谋划,和盘托出。这不仅关乎李唐的复兴,更关乎大周的未来,以及眼前这位女帝的最终名声。
“陛下……微臣……有一不情之请……”狄仁杰的声音突然变得异常清晰,尽管依旧虚弱,却充满了决绝。
武则天心中猛地一跳。来了。她知道,这才是狄仁杰真正想说的话。他铺垫了这么久,耗尽了最后的生命力,只为这一个“不情之请”。她紧紧盯着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狄卿但说无妨,只要朕能做到,朕……必会应允!”
04
武则天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知道,狄仁杰的请求,绝不会是寻常之事。这位老臣,向来深谋远虑,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蕴含着深远的用意。而此刻,他生命垂危,所求之事,定然是关系到社稷安危的惊天之举。
狄仁杰凝视着武则天,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不舍,有决绝,更有深藏的悲悯。他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如同洪钟大吕,震彻武则天的心扉。
“陛下……微臣所求,并非还政李唐,亦非诛杀张氏兄弟……”
武则天闻言一愣。这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原以为狄仁杰会再次苦劝她禅位于李显,或是要求她铲除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这些,她虽然犹豫,却也是早有心理准备的。可如今,他却说并非这些。那他到底想要求什么?她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狄仁杰喘息着,似乎在等待武则天消化这番话。待武则天目光中的惊愕稍减,他才继续说道:“微臣所求,乃是……恳请陛下,从今往后,逐渐……放权于张氏兄弟。”
此言一出,犹如晴天霹雳,在武则天耳边炸响。她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放权于张氏兄弟?这怎么可能!狄仁杰不是一直极力反对张氏兄弟干政,并将其视为祸患吗?他此刻竟然提出这样的请求,这简直是自相矛盾,闻所未闻!
“狄卿!你……你此言何意?”武则天厉声问道,声音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愤怒和困惑。她的眼神变得锐利,仿佛要将狄仁杰看穿。她怀疑他是否因为病重而神志不清,或是被人蒙蔽。
狄仁杰却苦笑一声,摇了摇头。“陛下,微臣头脑清醒。这正是微臣深思熟虑之后,为陛下、为大周,所能想到的……最佳策略。”
他停顿了一下,再次汇聚气力,继续解释道:“陛下年事已高,精力日衰,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朝中大权,虽握在陛下手中,但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特别是武氏宗亲与李唐旧臣之间,暗流涌动。张氏兄弟虽是祸患,但也正如陛下所言,不过是跳梁小丑。他们的根基不深,全仗陛下宠信。若陛下此时强行铲除他们,只会让武氏宗亲和李唐旧臣之间的权力真空更加明显,反而会激化矛盾,使得天下局势更加混乱,无人能有效制衡各方。”
武则天闻言,眉头紧锁,但心头的怒火却稍稍平息了一些。她不得不承认,狄仁杰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她如今确实感到力不从心,而朝中的权力斗争,也确实让她疲惫不堪。
“可……若放权于他们,他们岂非会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武则天反问道,语气中仍有疑虑。
狄仁杰艰难地伸出手,指了指床榻边的茶几,示意上官鼎拿笔墨纸砚来。上官鼎不敢怠慢,立刻准备好。狄仁杰颤抖着手,在上官鼎的帮助下,在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圈,又在圈内和圈外画了几个点。
“陛下请看。”狄仁杰指着画,“这圈,便是陛下的权势与威望。圈内的点,便是张氏兄弟,他们依附于陛下而生。圈外的点,便是武氏宗亲和李唐旧臣,他们各怀心思,蠢蠢欲动。”
“若陛下此时诛杀张氏兄弟,就好比将这圈内的点抹去。陛下以为,其他点会如何?”狄仁杰看向武则天。
武则天沉吟片刻,目光落在图上,她立刻想到了答案。如果张氏兄弟被清除,那么那些原本被张氏兄弟压制的武氏宗亲和李唐旧臣,势必会为了争夺权力而大打出手,届时朝堂只会更加混乱。
“他们会争相夺权,甚至会因此而撕破脸皮,使得朝局更加动荡不安。”武则天沉声回答,她开始意识到狄仁杰的深意。
狄仁杰欣慰地笑了笑。“陛下圣明。正是如此。而微臣所求,便是让陛下看似放权于张氏兄弟,让他们表面上权倾朝野。如此一来,他们便会成为众矢之的,所有的不满和怨恨,都会集中在他们身上。武氏宗亲和李唐旧臣,会因为共同的敌人而暂时停止内斗,甚至会形成一股对抗张氏兄弟的合力。”
武则天心中一震。这计策……简直是闻所未闻,却又如此高明!这并非是真正的放权,而是一种引蛇出洞、借力打力的计谋!
“狄卿……你这是在……”武则天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惊疑不定的光芒。
狄仁杰艰难地抬起手,示意她靠近。武则天俯下身,狄仁杰用尽最后的气力,在她耳边低语了几句话。那声音虽然微弱,却每一个字都如同惊雷,在武则天的心头炸响。她先是震惊,随后是难以置信,最终,她的眼中,竟然涌出了泪水。
她猛地起身,紧紧地握住了狄仁杰冰凉的手,泪水顺着脸颊,无声地滑落。狄仁杰的请求,远超她的想象,竟是如此的决绝,如此的深远,甚至带着一丝……自我牺牲的悲壮。
05
狄仁杰在她耳畔低语的,不仅是让他表面上放权于张氏兄弟,更有一个让她感到无比痛苦,却又不得不为之的请求。
他请求她,在张氏兄弟权势达到顶峰时,为了天下大局,为了李唐的最终复辟,也为了她武则天能够免于后世苛责,而默许一场针对张氏兄弟的政变。
“陛下……唯有让张氏兄弟的嚣张跋扈达到极致,才能激起朝野上下最大的反弹。届时,无论是李唐旧臣,还是武氏宗亲中那些尚有良知之辈,都将忍无可忍。而陛下……届时需佯装年迈昏聩,身体不适,对张氏兄弟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狄仁杰的声音微弱而坚定,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切割着武则天的心房。
“待时机成熟,当有人挺身而出,诛杀张氏兄弟时,陛下便可顺水推舟,将一切罪责推到他们身上,平息众怒。而后……顺应民心,还政于李唐。如此一来,陛下可保全晚节,更能以开明之君的形象,留名青史,而非仅仅是篡逆之君。”
“但这还不够……”狄仁杰的声音更低了,几乎只剩下气音,“陛下,为了彻底切断武氏宗亲未来争位的念想,也为了确保李唐江山能长久稳定,微臣恳请陛下,废除武氏子弟中那些野心勃勃之辈的实权,将他们调离京城,明升暗降,使其远离权力核心。并且,陛下需在合适的时机,让出洛阳皇宫,搬回长安。洛阳,是武周的象征,而长安,才是李唐的根基。陛下归长安,便是向天下宣告,武周之治终将回归李唐。而这一切,唯有在张氏兄弟的乱局中,才能顺理成章地完成!”
这番话,如同洪流一般涌入武则天的耳中,让她感到头晕目眩。她原以为狄仁杰的请求会是苦劝她还政,但万万没想到,他竟是为她设下了如此深远的谋局!这不仅是为李唐谋,更是为她武则天谋!他要她亲手制造一个混乱,然后借着这混乱,达到多重目的:清除张氏兄弟,剪除武氏宗亲的羽翼,并最终实现李唐的复辟,同时保全她自己的声名。
这需要多么大的心智,多么深的布局,更需要多么大的痛苦与牺牲!让她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手提拔的宠臣胡作非为,任由朝纲败坏,甚至要她以年迈昏聩的形象,来配合一场政变,这无疑是对她骄傲和掌控欲的巨大挑战。更重要的是,她要亲手将自己一手建立的武周江山,拱手送回李唐!
“狄卿……你这……你这让朕如何能做到?!”武则天的声音颤抖着,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这不再是简单的君臣之情,而是面对一个超越生死的忠诚,以及一个让她痛苦却又无法拒绝的请求。
狄仁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紧紧握住她的手,那冰冷的温度几乎要透过皮肤,直达武则天的心底。他眼神恳切,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
“陛下……唯有如此,方能……一劳永逸。方能……免天下动荡,保陛下……万世英名。陛下……这是……微臣此生……最后一次……恳请……”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呼吸也越来越急促。武则天看着他,这个为大周,为她,操劳一生的老人,此刻正用生命最后一丝火光,为她指引着前方的道路。她知道,他所说的,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能让大周和李唐平稳过渡,避免大规模流血冲突的办法。可这其中所包含的痛苦和隐忍,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她想到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她建立科举,选拔人才,开疆拓土,治理国家,创造了一个盛世。难道她的功绩,最终只能以一个“篡逆者”的身份被历史铭记吗?而狄仁杰的这个计策,却为她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一个以退为进,以乱求治,最终保全名声和社稷的可能。
她泪眼婆娑地看着狄仁杰,这个一生中最为信任的忠臣,此刻却向她提出了如此残酷而又充满智慧的请求。她心中痛苦挣扎,矛盾重重,但最终,她看到了狄仁杰眼中那深深的期盼和决绝。她知道,她别无选择。为了天下,为了她自己,她必须应允。
武则天缓缓地点了点头,泪水大颗大颗地滑落。她声音沙哑,带着无尽的悲凉与无奈:“狄卿……朕……朕应允你!朕……应允!”
狄仁杰听到她的回答,脸上瞬间浮现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那笑容是如此的解脱,又是如此的深邃。他仿佛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那笑容凝固在他的脸上,眼神也渐渐变得涣散。
武则天紧紧握住他的手,感受着他生命的最后一丝温度。她知道,狄仁杰完成了他此生最大的使命。而她,将要独自一人,背负着这个沉重的承诺,走向未知的未来。
房间内,只剩下武则天无声的泪水,和狄仁杰渐渐停止的呼吸。
女帝含泪应允,狄仁杰带着那抹深邃的笑容安然逝去。
武则天强忍悲痛,回到宫中,她的内心却掀起了惊涛骇浪。她答应了狄仁杰那看似荒谬,实则步步为营的惊人请求,一个将她的权力、名誉乃至整个大周江山,都置于险境的惊天谋划。
未来的五年,她将如何布局?狄仁杰这盘棋,究竟深远到何种地步?
而五年后,等待她的,又将是怎样的真相和一声悲恸的“狄卿好深的算计!”?
06
狄仁杰逝去,举国哀悼。武则天强忍悲痛,赐予狄仁杰极高的哀荣,追封梁国公,赠文昌左相,并亲自为他撰写祭文,以示对这位肱股之臣的无限追思。然而,内心的波澜,却远非这些表面上的仪式所能平息。她知道,自己肩负着狄仁仁杰临终前的嘱托,那个让她痛苦却又不得不遵守的惊天承诺。
回到洛阳宫中,武则天独自一人坐在寝宫里,神情疲惫,仿佛在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她回想起狄仁杰最后的请求:放权于张氏兄弟,让他们成为众矢之的;默许政变,清除武氏宗亲的实权,最终还政李唐,并迁都长安。这一切,都如同一副沉重的枷锁,牢牢地锁住了她的心。
她一生骄傲,掌控欲极强,如今却要她亲手制造混乱,然后放手让别人去解决,这无疑是对她尊严的巨大挑战。但狄仁杰的话,字字珠玑,仿佛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她真的能像以前一样,掌控一切吗?她真的能确保武周的江山万年永固吗?
不,狄仁杰看到了她看不到的未来,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武周的合法性始终是她最大的软肋。而她,也确实感受到了年迈带来的力不从心。张氏兄弟的跋扈,武氏宗亲的贪婪,李唐旧臣的不甘,这些力量错综复杂,已经不是她一个人能够轻易驾驭的了。
“陛下……”上官鼎轻声走进寝殿,看到武则天呆坐着,心生不忍。“夜深了,陛下该歇息了。”
武则天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向他。上官鼎是她身边最亲近的宦官,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奴仆,无法理解她内心的波涛汹涌。她需要一个能够理解她,并且能够帮助她执行狄仁杰遗命的人。她环顾四周,最终,她的目光落在了一直默默跟随她的另一位心腹——太平公主身上。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小的女儿,聪明机警,深她执行狄仁杰遗命的人。她环顾四周,最终,她的目光落在了一直默默跟随她的另一位心腹——太平公主身上。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小的女儿,聪明机警,深得武则天喜爱。她深谙权力之道,也对张氏兄弟日益嚣张的行径颇为不满。武则天决定,将狄仁杰的一部分计划,以委婉的方式透露给太平公主,让她成为这盘大棋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武则天开始有意无意地“纵容”张氏兄弟。她减少了对政务的直接干预,特别是对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各种无理要求和横征暴敛,她往往只是轻描淡写地斥责几句,却从不加以重罚。朝中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私下里都认为女帝年事已高,已然昏聩,对宠臣更是纵容到了极致。
张氏兄弟见女帝不再严加管束,胆子也越来越大。他们不仅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甚至公然干预朝政,收取贿赂,欺压百姓。洛阳城内,怨声载道,但无人敢言。朝中正直之士,纷纷感到绝望。他们不明白,为何一向英明神武的女帝,会在晚年变得如此昏庸。
武则天看着这一切,内心痛苦万分。每一次听到张氏兄弟的恶行,她的心都像被刀割一般。她想起了狄仁杰在病榻上那恳切的眼神,想起了他所说的“引蛇出洞”,想起了“以乱求治”。她明白,她必须忍耐,必须让这股邪恶的力量达到顶峰,才能彻底瓦解它。
她也开始疏远一些武氏宗亲。武三思、武承嗣等人,原本是她属意的继承人选,此刻却被她以各种理由,调离京城,或削去实权,只保留虚名。这让武氏宗亲们感到惶恐不安,他们不知道女帝为何突然对他们如此冷淡,甚至开始打压。
朝堂上下,人人自危。武氏宗亲被疏远,李唐旧臣不敢轻举妄动,而张氏兄弟则日益嚣张。整个大周的权力格局,在武则天看似“昏聩”的操纵下,悄然发生着变化。
武则天知道,这只是狄仁杰计划的第一步。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她必须撑下去,直到五年后,那个预言中的时刻到来。她望着窗外深沉的夜色,心中默默对狄仁杰说道:“狄卿,朕会完成你的遗愿,哪怕……这要付出朕此生最大的代价。”
07
五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却又漫长得令人窒息。对于七十五岁的武则天而言,这五年,仿佛是她一生中最为煎熬的时光。她亲眼目睹着张氏兄弟的权势如同烈火烹油般膨胀,他们的爪牙遍布朝野,朝堂之上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道。洛阳城中,甚至有童谣暗讽张氏兄弟,但都被她假装不闻不问,任由其发展。
她甚至刻意表现出身体的衰弱和精神的恍惚,有时在朝会上会突然走神,或是对大臣的奏折处理得敷衍了事。这让她“昏聩老迈”的形象深入人心,也让张氏兄弟更加有恃无恐。他们认为女帝已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天下大权指日可待。
然而,武则天内心深处,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和警惕。狄仁杰的嘱托,如同一道烙印,深深地刻在她的灵魂深处。她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盘大棋的最终胜利。
这五年里,她秘密培养和观察着一些人。其中,太平公主和宰相张柬之,成为了她暗中关注的焦点。太平公主心细如发,对张氏兄弟的跋扈早有不满,多次向武则天旁敲侧击。武则天有时会看似无意地透露一些对张氏兄弟的担忧,或是暗示自己年迈无力,让太平公主逐渐意识到,铲除张氏兄弟,或许是挽救大周危局的唯一途径。
而张柬之,这位被狄仁杰生前极力推荐的宰相,更是正直清廉,对张氏兄弟的专权深恶痛绝。武则天特意将他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并逐渐给他更多的实权,让他有机会与张氏兄弟正面抗衡,也让他在朝中积累了足够的声望和力量。
同时,武则天也按照狄仁杰的建议,继续打压武氏宗亲。武三思、武承嗣等人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心腹也被边缘化。表面上,武氏一脉的权势似乎在衰退,但实际上,武则天是在为他们未来可能与李唐旧臣的合作铺路。她知道,要彻底清除张氏兄弟,并顺利还政李唐,单靠一派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在暗中,她还秘密关注着庐陵王李显的动向。狄仁杰生前曾多次劝她立李显为太子,并最终还政于他。武则天虽然表面上对李显不闻不问,甚至一度将他软禁,但私下里,她却派人悄悄观察李显的品性。她发现,李显虽然性情有些软弱,但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一份仁厚。更重要的是,他是李唐的合法继承人,只要他能顺利继位,就能最大限度地平息天下百姓的怨言。
这五年,武则天经历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她的视力开始模糊,听力也大不如前,有时甚至会感到头晕目眩。这些真实的衰老症状,反而成为了她最好的掩护。朝臣们和张氏兄弟都认为,女帝真的已经老朽不堪,无法再掌控大局。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这是狄仁杰逝世后的第五个年头。洛阳城内,谣言四起,民心惶惶。张氏兄弟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他们甚至开始密谋废黜太子李显,拥立武承嗣为帝,或是由张易之自立。这些消息,都源源不断地传入武则天的耳中。她知道,时机……终于要来了。
她感到一丝疲惫,却又带着一种即将完成使命的解脱。狄仁杰的计策,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现在,所有的棋子都已经就位,只待最后一击。
然而,她心中也充满了深深的痛苦。她知道,这场政变,最终将以她的退位而告终。她亲手建立的大周江山,将要回归李唐。她这一生的奋斗,她所付出的所有心血,最终都将成为过眼云烟。这让她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
但她也清楚,这是最好的结局。狄仁杰为她铺就的这条路,虽然痛苦,却能保全她的英名,保全大周的社稷,也保全天下百姓的安宁。
在政变爆发的前夜,武则天独自一人坐在寝宫里,烛火摇曳。她取出狄仁杰生前写给她的一封密函,这封函一直被她珍藏着,从未示人。信中,狄仁杰恳切地写道:“陛下,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微臣知陛下胸怀天下,但人寿有时尽,天命有其归。唯愿陛下能放下执念,顺天应人,方得万世之名,千古之赞。”
武则天泪眼婆娑地摩挲着信纸,她终于明白,狄仁杰的“算计”,并非只是为了李唐,更是为了她,为了这个她深爱却又折磨着她的江山。而她,也终于要走到她传奇一生的尽头了。
08
神龙元年,正月。洛阳城笼罩在严冬的寒意中,却又暗流涌动,杀机四伏。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跋扈已达顶点,他们不仅公然干预朝政,甚至肆意贬斥官员,草菅人命。朝中大臣们忍无可忍,但又慑于女帝的“宠信”而不敢发作。
然而,在这一切的表面之下,一股强大的反噬力量正在悄然汇聚。狄仁杰生前布下的棋子,此刻正按照他的预设,一步步走向联合。宰相张柬之,在武则天的“默许”下,逐渐联合了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等一干正直大臣,形成了一个坚定的反张势力。
太平公主,也在这股暗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她秘密联系武氏宗亲中对张氏兄弟不满的人,如武攸宜等,让他们认识到张氏兄弟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武氏家族的整体利益。她甚至暗中联系了太子李显,让他看到了摆脱软禁、重夺大权的希望。
武则天,则在这场风暴的中心,扮演着一个看似昏聩无能,实则洞察一切的角色。她的身体确实日渐衰弱,但她的心智,却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她感受着政变前夜的压抑气氛,知道狄仁杰的“算计”即将进入高潮。
二月,雪花纷飞,洛阳城被一层厚厚的银装素裹。清晨,宰相张柬之率领桓彦范等五位大臣,以及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卫将军李湛等禁军将领,突然率兵冲入玄武门,直奔长生殿。
“奉太子令,诛杀乱臣贼子张易之、张昌宗!”张柬之声嘶力竭地喊道,他手中的剑在雪光中闪烁着寒光。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手足无措。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在女帝的“庇护”之下,竟然会有人胆敢发动兵变。他们慌乱抵抗,但羽林卫早已被张柬之等人策反,兵力悬殊,很快便被制服,并当场斩杀。
政变军随即包围了长生殿。武则天,这位曾经威震天下的女帝,此刻正躺在病榻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她听着殿外传来的喊杀声和喧嚣,心中却异常平静。她知道,这就是狄仁杰所预设的“时机”。
张柬之等人冲入殿内,跪倒在武则天榻前。
“陛下!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图谋不轨,臣等奉太子之命,已将其诛杀!请陛下废除伪朝,还政于李唐!”张柬之慷慨激昂地说道。
武则天缓缓睁开眼,她看着跪在面前的张柬之等人,又看向站在一旁的太子李显,以及神情复杂的太平公主。她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惊讶和恐惧,只有一种深邃的洞悉。
“是你们啊……”武则天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张易之、张昌宗,终究是难成气候。朕早知他们会有此下场。”
她的话,让张柬之等人心中一凛。他们原以为女帝会大怒,会反抗,却没想到她如此平静,甚至像是早已预料到了这一切。
“陛下明鉴!”张柬之连忙解释,“张氏兄弟结党营私,祸乱朝纲,妄图篡位,臣等实乃为大周江山,为陛下安危,方出此下策!”
武则天冷哼一声:“你们以为朕是老糊涂了吗?这些年来,张氏兄弟的所作所为,朕岂会不知?只是……朕需要一个时机,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时机。”
她的话语,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震惊。他们这才意识到,女帝并非真的昏聩,她只是在下一盘巨大的棋!
武则天缓缓坐起身,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最后落在李显身上。
“李显……你回来了。”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感。“大唐的江山,终究还是要回到李氏手中。朕……也该休息了。”
她的话语,如同一道圣旨,宣判了武周王朝的终结。李显连忙跪下,泪流满面:“母后!”
武则天没有理会他,她看向张柬之等人,声音中带着一丝悲凉:“你们做得很好。朕将大周江山,以及朕这一生的功过,都交给你们评判。只求……天下苍生,能够安宁。”
她看向张柬之等人,声音中带着一丝悲凉:“你们做得很好。朕将大周江山,以及朕这一生的功过,都交给你们评判。只求……天下苍生,能够安宁。”
她的声音中,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超脱,也带着一种巨大的疲惫。她知道,狄仁杰的“算计”,终于要完全实现了。而她,也终于可以卸下肩上的重担了。
09
政变结束后,李显顺利登基,恢复唐朝国号,史称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并迁居上阳宫,远离了权力中心。这场看似突然的政变,实际上是狄仁杰五年前布下的一局深远棋局,此刻正按照他的预想,一步步走向结局。
张氏兄弟被诛杀,其党羽也被清除,朝中风气为之一清。武氏宗亲虽然并未被赶尽杀绝,但按照狄仁杰的计策,武则天生前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削弱了他们的实权,使得他们无法再与李唐争锋。武三思等人虽然仍在朝中,但已是强弩之末,再也无法构成威胁。
然而,武则天在平静的上阳宫中,却并未感到真正的轻松。她时常想起狄仁杰临终前的叮嘱,以及他那深不可测的笑容。她开始回顾这五年来发生的一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决策,都似乎在印证着狄仁杰的预言。
她回想起当初狄仁杰让她放权于张氏兄弟,让他们成为众矢之的。事实证明,正是张氏兄弟的骄横跋扈,才彻底激怒了朝中所有派系,促成了他们的联合。若非如此,武氏宗亲和李唐旧臣之间,或许早已爆发更惨烈的内斗,反而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来推翻张氏。
她也回想起狄仁杰让她默许政变,并佯装昏聩。这让她在政变发生时,能够顺水推舟,将一切责任都推到张氏兄弟身上,从而保全了自己的名声。若她当时强行反抗,势必会引起更大的流血冲突,她的晚节也将毁于一旦。
“狄卿啊狄卿……”武则天坐在窗边,望着上阳宫外的落叶,心中五味杂陈。她感到一种巨大的后怕,也感到一种深深的敬佩。
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她曾经以为自己是天下最聪明的人,能够掌控一切。但狄仁杰的出现,却让她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并非是强行扭转乾坤,而是顺应大势,因势利导。狄仁杰的计策,并非是与她对抗,而是站在更高远的层面,为她,为大周,为李唐,谋划一个更为稳妥的未来。
然而,狄仁杰的算计,还远不止于此。
在政变结束后不久,武则天便遵照狄仁杰的遗愿,主动向唐中宗提出,要迁回长安。洛阳是武周的象征,是她的帝都,是她权力巅峰的见证。而长安,则是李唐的根基,是李氏家族的龙兴之地。
这个决定,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武氏旧臣和一部分李唐新贵,都希望武则天能够留在洛阳,以便他们继续借助她的余威。但武则天却坚持己见,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归途。
当凤驾缓缓驶离洛阳宫城时,武则天透过车窗,最后一次凝视着这座她亲手打造的城市。她看到城墙上斑驳的岁月痕迹,看到了宫殿里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她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
她知道,这一迁,不仅仅是地点的改变,更是时代的更迭。武周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李唐的时代重新开启。而她,将作为这个伟大变革的推手,以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形象,载入史册。
抵达长安后,武则天被安置在更显清冷的宫殿中。她每日深居简出,回忆往昔,也思索未来。她知道,狄仁杰的计策,已经成功地将李唐江山重新拉回正轨,也为她赢得了“顺天应人”的美名。
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她心中总会浮现出狄仁杰临终前的那个笑容。那笑容,是解脱,是欣慰,却又带着一丝她无法完全理解的深意。她总觉得,狄仁杰的“算计”,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个连她都无法完全看透的终极目的。
这种感觉,如同芒刺在背,让她夜不能寐。她知道,狄仁杰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每一步棋,都蕴含着多重含义。她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完全理解了他的意图。
10
武则天迁居长安后,深居简出,仿佛彻底放下了尘世的一切。然而,她的心却从未真正平静。她时常回想狄仁杰临终前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表情,尤其是他那深邃而带着一丝狡黠的笑容。她总觉得,那笑容中隐藏着她尚未完全领会的玄机。
唐中宗李显登基后,虽然恢复了唐朝国号,但其性情优柔寡断,难以服众。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开始干预朝政,朝中又逐渐出现了新的权力斗争。武则天对此看在眼里,却无力干预。她知道,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她当年放权于张氏兄弟、导致朝纲混乱的后遗症之一。
然而,狄仁杰的“算计”并未到此为止。
在武则天迁居长安后不久,一个她从未预料到的局面发生了。唐中宗李显,在狄仁杰生前所提拔的几位老臣的不断劝说下,竟然开始大规模地起用一些正直而有能力的李唐旧臣。这些人,正是当年被武则天压制,或是在张氏兄弟横行时被排挤出朝的贤才。他们的回归,让唐中宗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也让李唐江山恢复了一丝元气。
更让武则天感到震撼的是,唐中宗在一次朝会上,公开宣称,当年武则天禅位,并非是迫于政变,而是她深谋远虑,为了平息天下争议,顺应天命,主动还政于李唐。他甚至将武则天当年在狄仁杰病榻前的“承诺”,以一种美化后的方式公布于世,称赞武则天是“功盖千秋,顺天应人”的伟大女帝。
那一刻,武则天在上阳宫中,听着内侍传来的这些消息,脑海中轰然炸响。她这才猛然意识到,狄仁杰的“算计”,远比她想象的要深远得多!
狄仁杰不仅设局让她清除张氏兄弟,剪除武氏宗亲的羽翼,还政李唐,更是为她武则天,谋划了一个流芳百世的结局!他知道,以她的骄傲和掌控欲,绝不会甘心以一个“篡逆者”的身份被历史铭记。所以,他巧妙地利用她的这种心理,让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顺天应人”的明君。
他让她放权张氏,造成朝局混乱,是为了激起众怒,为政变创造条件。他让她默许政变,是为了让她以退为进,避免直接的流血冲突,并保全名声。他让她迁都长安,是为了彻底切断武周的象征,并让李唐的复兴显得更加顺理成章。而所有这些,最终的目的,竟然是为了让后世铭记她,并非一个篡位的女皇,而是一个深明大义,最终选择还政于李唐的“圣君”!
五年后,一个深秋的傍晚,武则天在上阳宫中,倚窗而坐。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她苍老的面容上,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她手中的茶盏滑落在地,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但她恍若未闻。
她的泪水,汹涌而出,模糊了她的双眼。她终于明白,狄仁杰好深的算计!他并非仅仅是李唐的忠臣,他更是她武则天,此生最深远的谋士。他以自己的忠诚和智慧,为她精心编织了一张网,一张看似让她痛苦,实则将她牢牢护住,并让她名垂青史的巨网。
“狄卿啊狄卿……”武则天失声恸哭,老泪纵横。她的哭声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凉,却也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敬佩和感激。“你好深的算计!深到……让朕五年后,才真正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这哭声,不仅仅是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王朝,更是为狄仁杰那份超越生死的忠诚和智慧而发。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她赢得了最后的尊严,也为大唐江山,开创了一个相对平稳的过渡期。
武则天,这位纵横天下数十载的女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彻底放下了所有的执念。她知道,她这一生,最大的幸运,便是拥有了狄仁杰这样一位深谋远虑的忠臣。而他的“算计”,也最终成就了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女帝之身,却能得后世相对公正评价的传奇人物。
她的心,最终归于平静。
声明:本篇故事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采用文学创作手法,融合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元素。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情节发展均为虚构创作,不代表真实历史事件。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9120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