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李家钰将军事略
引子
#本文摘自《成都文史资料》第十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辑之二)(1985年6月),龙腾、奉伯常、靳兢等稿,原标题《李家钰将军事略》
请注意出版时间,勿做无聊争论!
正文
李将军,讳家钰,字其相,四川省蒲江县人,汉族,一八九〇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出生于蒲江大兴乡一富农家庭。有兄弟四人,长兄为前母所生,他与三弟注东、四弟家英等三人为后母所生。李于一九〇九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四期,一九一一年毕业后,适逢辛亥革命,参加了推翻帝制的斗争。一九一二年,升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一期学习。一九一三年春,反对袁世凯的走狗四川都督胡景伊,与同学愤然离开学校,夏季赴南京,入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的癸丑讨袁之役,加入柏文蔚组织的将校团参加上海“龙华之役”,很为出力。一九一四年返川,继续插队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一九一五年毕业后,分配到川军第四师刘存厚部队。
一九一七年袁世凯卖国称帝,护国军兴,李家钰随刘部参加讨袁的“泸纳战争”,于马鞍山之役,击溃北洋军曹锟,张敬尧等旅,战绩卓著,晋升营长。以后他在历次战役中,均以英勇善战著称,遂由川军第三师邓锡侯部的第十二团团长,第六旅旅长,屡迁至第二十八军第一师师长,四川边防军总司令等职。曾统辖三个师,四个混成旅,共有步兵二十二个团;划遂宁、乐至、安岳、潼南、简阳、华阳等县及蓬溪县之一部为其防区。人事经理全部独立,与邓锡侯仅保持形式上的上、下级关系。
一九三三年,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入川,在嘉陵江左岸建立“川陕省苏维埃”革命政权,解放被压迫人民。蒋介石勾结指挥一切反动军阀大举“剿共”,一九三三年七月七日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共总司令”,分路进攻红军。李家钰被刘湘任命为第三路总指挥,参加围攻红军的战争。一九三四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经粤、桂、湘、黔入川,一九三五年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继续挥师北上抗日。此时,送走了红军的蒋介石乘机囊括四川的军政权力,大肆裁遣川军。原有二十余团的“四川边防军”因与红军作战已溃不成军,被蒋介石缩编为两旅四团制的一个师,李家钰被任命为一O四师的中将师长,指定驻防西昌及大凉山一带。蒋介石为了牵制西康的刘文辉,一九三六年让李家钰部恢复了军的建制,发表李为陆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于十一月九日在成都就职。所辖第一〇四、一七八两个陆军师,仍驻西康。
李将军青年时期志切救国,历次革命战役,无不英勇以赴。自四川防区制建立后,连年卷入军阀混战与“剿赤”之役。他深感国难日般,渴盼早日统一,共御入侵之敌。一九三五年,他在四川整军会议上慷慨陈词说:……·故唯整军,才能谋中国之统一,唯整军才能抵御外侮,才得复兴中华民族……。”爱国思想,溢于言表。(原词见一九三六年成都《新新新闻》日报)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李将军从出川抗日直至英勇殉国为止,用鲜血实践了他在洛阳会战期间的亲笔题词:“男儿欲报国恩重,战死沙场是善终”的豪言壮语(一九四四年五月将军在新安会晤刘砻潮先生率领的慰问团时亲笔题词)。他参加抗战,历时七年,其光辉事迹,令人永志不忘!
请缨杀敌 意志坚决
“七、七”事变的芦沟烽火,唤起了全国各族爱国人民。李将军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底发出了“卅电”,敦促蒋介石动员全面抗战,充分表达其高度爱国热情。电文略谓:“……·窃维国难至此,已达最后存亡关头,应恳钧座立即下令全国,一致动员,挥师应战,还我河山,严惩群奸,以雪公愤。职军正事整编,士气激昂,倘蒙移调前方,誓当执芟赴难。迫切陈词,伫候训示!职李家钰叩卅卯”(原文见成都《新新新闻》一九三七年八月三日第六版)蒋介石虽准其所请,但却指令他将第一七八师留驻西康,只允率第一零四师出川。经将军再次代表爱国将士坚请全军共赴前敌,才获电准,并编入第二十二集团军邓锡侯部的序列,开赴前线。同年九月,李将军即率全军由西昌出发。经成都,沿川陕公路徒步北上,行抵宝鸡以后,乘陇海铁路火车东进。甫抵西安,即奉驻陕绥靖主任蒋鼎文转达蒋介石电令:“四十七军拨归第一战区,受司令长官程潜之节制指挥。”因长官部在郑州,全军乘原车东驶。到郑州后,又奉程潜长官转蒋介石之令,开赴晋东接管长治守备任务,受第二战区阎锡山长官之指挥。乃再由郑州转乘平汉铁路火车北上,在新乡下车,再转道清铁路之火车,在博爱下车,徒步经高平到达山西长治。
第四十七军出川之际,时值农历中秋,长途跋涉四十余日,关山四千里,行抵黄河北岸,已是初冬,一片冰雪,人马僵冻,官兵犹是单衣草履。军至博爱,始穿上棉衣。但川军武器十分窳劣,遇装备精良的日寇,全仗血肉之躯,高昂之士气,与强敌相搏斗。全军将士沿途受到人民群众夹道迎送,愈益坚定杀敌报国之决心。
防守长治 首战失利
第四十七军到达长治,防阻日寇西犯晋东。李将军派遣第一七八师李宗昉部守备长治以东之东阳关,此为由河北入晋东的门户,该师为前进部队,另以第一零四师李青廷部及军直属部队,构筑阵地,固守长治城郊。一九三八年二月,敌之一零四旅团下元雄弥部队,在大量空军掩护及优势炮兵坦克配合下,沿平汉线南下,在邯郸经武安、涉县转向东阳关进犯。我一七八师奋力抵抗,因火力与敌悬殊,官兵死伤累累,营长周泽初等军官阵亡。
次日敌攻陷东阳关直趋长治。我一零四师在长治城郊迎战,阻止敌寇狂进,保卫晋东地区安全。敌初以飞机多架次猛袭长治城、继之以疯狂炮击达半日之久。郊外守军多战死,城垣多处被炸塌。敌以坦克掩护步兵冲入城内,我守军与敌展开激烈巷战四日,卒以我火力悬殊,又无制空权、官兵牺牲过半。是役,一零四师营长杨狱岷、连长夏抚涛、杨显谟等多数军官阵亡。
长治城陷后,李将军以川军武器太落后,损失奇重,决心西渡黄河,入陕整补,换发武器,以利再战。但行抵荣河县渡口以木排试渡,均被波涛击沉,乃率残部东返,在晋南安邑、平陆等地袭击敌人,驱逐附近刚占领风陵渡之敌,使我对岸陇海铁路免遭其炮火袭扰,确保我军补给运输之安全。第四十七军主力转移至中条山南麓休整后,继续与这一带和入侵太行山之敌搏斗,将军命令一七八师一零六三团团长孙介卿攻占安邑县城。二日后,日军纠集其闻喜、夏县、运城之敌千余人反攻,包围安邑县城。战斗至午,孙团伤亡过半,县城垣被陷,团长孙介卿只身逃出。将军以孙作战不力,将其枪决,以整饬战场纪律;而孙团第一营营长赵前裕,营附贾国华、连长陈绍虞,中尉副官黎迓冬,在巷战中与敌反复冲杀,最后被敌围攻而壮烈牺性。
一九三八年夏秋之间,在第一次反扫荡战斗中,我一〇四师同日寇在侯家岭及平陆县冯单村一役,战斗半日,连长李国亮等四十余人英勇牺牲,使敌死伤百余人而溃退。
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五日,李将军下令攻夏县城,在裴介村,大吉村及平陆县境与敌搏斗,连长胥泽宗,陶学皋等多人阵亡。
一九三九年六月六日,第二次反扫荡战役,第四十七军与同蒲路沿线之敌军牛岛师团部队战斗,日寇出动飞机多架次轰炸我军阵地,并以数千人插入我一O四,一七八两师之间,直攻南村军部。李将军率军部向东北山中撤退,两个师亦转入第二线阵地,各组织小部队乘夜出袭敌人,恢复了原阵地。
是年冬,李将军奉命调防晋城,并指挥三个游击支队,防守太行山南麓之获嘉、焦作、博爱以北地区,向道清铁路之敌警戒。一九四〇年春,道清铁路之敌一千余人,扫荡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以主力犯晋城,将军派部队阻击未成,遂退北洋泉河山地,命一七八师以一部侧击敌后,迫其后退,在激战中,营长龚盛卿等阵亡。
学习游击战术与八路军建立友谊
李将军多次与日寇作战,因火力逊于敌人,伤亡较重,认识到自己非蒋嫡系军队,武器装备不可能获得圆满补充,要杀敌致果,必须学习游击战。特别是“平型关战役”,八路军以近似川军装备的一个师,歼灭敌板垣师团之一个旅,从这个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之敌的典型战例,更加坚定将军学习游击战术的决心。
一九三九年秋,将军特派侍从副官孟体富、营长樊德摩、副营长龙德云等十余人,到翼城地区,向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部队学习游击战术。然后,将军亲自主持在平陆槐树庄开办军的干部班,对本军干部进行游击战术的训练,以后均在实践中收到辉煌战果。
一九四〇年春,李将军驻晋城郝匠村时,曾派科长谭席珍赴第十八集团军总部联络。在李军退守北洋泉河时,八路军朱德总司令赴洛阳经过四十七军军部时,留宿一夜,与将军欢谈至深夜。次日将军派出一营部队,护送朱老总通过敌人封锁区,直至黄河渡口。后来,将军向参谋长魏粤奎说:“我与玉阶(朱德之别号)谈到民主问题,听他说后,受到很大启发,很感兴趣”云云。
早在一九三八年一月,第十八集团军刘伯承师长参加开封会议回部途中,也曾在长治城四十七军军部留住一周以上,李将军曾邀请这位有名军事学家为全军营级以上军官讲授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和战略战术。当时十八集团军也有一个连驻长治城内。山西省晋东专署行政专员薄一波亦住长治城,与将军常相往还,军政关系十分融洽。
由于以上因素,李将军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尔后在蒋介石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中,他认为蒋分裂抗战阵营,打击进步力量,有碍团结对敌。蒋下令四十七军进攻八路军太行游击支队,并令将有关共党的情报、密令等,另立保密专案陈报,将军十分鄙弃这些指令,只是敷衍应付而已。
一九四〇年夏,第四十七军奉调由晋城南渡黄河时,有少数政工人员掉队,第十八集团军派员发给证明,护送至黄河渡口。这是团结对敌的友谊表现。
晋升总司令 坚守河防四年
李将军在晋南指挥作战数年,屡奏战功,一九三九年夏,晋升为第四集团军孙蔚如的副总司令,同年冬再晋升为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辖原四十七军及陕西之第十七军高桂滋部队。一九四〇年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曾为第三十六集团军派来一位苏联军事顾问,即皮斯诺夫中校,住在总部。一九四一年,三十六集团军奉命东移,总部移住河南省新安县北的古村,当时守备洛阳的第十四军张翼鹏部队也划归此集团军序列,并指挥河北民军驻渑池的部队,担任黄河的防卫任务。在河防四年间,将军经常巡视警戒线,了解敌人动态,每月轮番派遣游击部队过黄河北岸美击敌军,捕捉敌伪俘虏,搜索情报,以加强戒备,防御日寇越河南犯。
整顿法犯 提高士气
李将军治军,纪律严明,既密切了军民关系,也提高了官兵士气。第三十六集团军,在与共军部队并肩战斗过程中,深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宣传教育和政治感染,认识到“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是共军每战必胜所一贯遵守的信条。例如在一九三八年春节期间,将军据报查实“有一个军官奸污了当地一个民妇”,立即下令“就地枪决!”受到长治一带人民称赞,群众皆说:“川军比阎锡山晋军的纪律严明得多。”九四二年,河南发现蝗灾,李将军下令全军抽出部份人力,在新安、北治、官水磨地区,协助当地群众消灭蝗虫,保障民食,收效不小,使军民之间的团结益臻巩固。
此外,李将军在战场的法纪,更是奖惩分明,不仅对作战不力的团长孙介卿就地予以正法,而且对勇敢杀敌而受伤不退的炊事兵李发生,则专案报请中央从重奖赏,并在李的家乡仪陇县为之新建住房一所,以资表彰,还将他晋升为炊事班班长。李发生是一七八师某团第三连的炊事员,在晋南毛家山战斗中,因送饭到前线,途中偶遇敌人与我士兵正在战壕边拼刺刀,他放下饭挑,手持扁担,乘敌不备,猛力打死打伤敌人数名。接着他又被敌兵数名围攻,我全线官兵,乘势冲出战壕,打得敌人狼狈逃窜。李此时身负八伤,还夺获敌人三八式步枪三支,亲自背下战场。其英勇事迹传遍全军,受到勋章奖赏,使部队士气为之大振。
以后,全军陆续出现不少英勇献身的烈士,如: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三日,云梦山之战,第一〇四师三一O团八连连长李某(名字待查)与敌激战至最后一人,身受数伤,仍坚不退却。不幸被一敌军官使用战刀,从其背后拦腰劈为两段而壮烈殉国。五月十七日,第一七八师五三二团团长彭仕复执行掩护大军转进的任务,在陕县和尚沟地方,被敌炮榴散弹击中,炸得粉身碎骨而壮烈殉国。这些悲壮事迹,充分说明第四十七军将士,在李将军指挥下血战抗日之一斑。
主动承担后卫 壮烈殉国
一九四四年三月,中原会战前夕,李将军在将阳军事紧急会议上提出:“先发制人”的方针,主张使用飞机轰炸北邙山头(日寇在黄河铁桥南端北邙山占领的桥头堡阵地),并继之以半渡以牵制之,使敌立于被动,我争取主动。这一正确主张,竟未得到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的重视和采纳。以致敌寇采取主动,出我不意,西渡黄泛区,造成洛阳会战时的一次大溃败。
同年五月十七日,洛阳会战开始,敌军分由中牟、陕县两处渡黄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率先西逃,群龙无首,部队失去统一指挥,各自盲目后撤。李将军当晚在途中渑池县之翟涯,与洛阳西撤的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刘戡、十四军军长张翼鹏、新八军军长胡伯翰、暂四军军长谢辅三等将领相遇,因各军拥挤一途,极度混乱。经会商研究,根据当时状况,必须统一指挥和派遣掩护部队,指示退却目标和退却道路,集结整补,再图反攻。一致公推李家钰将军出任统一指挥官。他主动指派自己的四十七军承担后卫掩护任务,掩护各军转进。五月二十日宿营于陕县之东姚院村,为了明瞭敌情,将军派其总部参谋宋洪勋,赴高树勋军部联络。据回报,始知敌人千余已由陕县太阳渡渡河,进犯大营村,与友军发生战斗。李将军判断敌之行动,还不致立即到达,同时,为了忠实地执行掩护友军西撒的殿后任务,未能及时对敌情作深入侦察。五月廿一日上午七时,将军得知敌人距东姚院村仅十余里的紧急情况。此时,第四十七军李宗昉军长率两个师向西前进。行军序列是:第一七八师是先头部队,总司令部跟进其后;李宗昉军长则和一O四师在总部之后跟进。因总部的人员辎重较多,行动迟缓。在行进中,停停走走,不时由张庄方向飞来炮弹。李将军考虑人员安全及加快行动,临时改变行军计划,把原来由西而南的行军路线,改为由南而西的行军路线。还未登攀秦家坡高地前,突然发现秦家坡顶上麦地边沿有着伪装部队,将军同总部人员还认为是自己的先头部队一七八师。在登坡时,坡下老百姓呼喊:“上面有日本人啦,去不得!”惜未引起将军等的注意,仍然往上攀登。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的敌军,我毫无战备的队伍登至近距离时,突然用机枪袭击,一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齐发。不到半小时,第三十六集团军总部人员全被日寇机枪的伏击歼灭。李家钰将军不幸身中数弹,颜上和左肋均被洞穿而壮烈殉国,终年五十三岁。同时殉国的高级军官有步兵指挥官陈绍棠(曾充任三一O旅少将旅长)、少将副官长周鼎铭、连长唐克俊等多人,幸存官兵无几。
继任的第四十七军军长李宗师惊闻将军殉国噩耗,立即命令第一〇四师师长杨显名率三一二团跑步赶到秦家坡,对敌烈仰攻,战斗至夜,敌始溃退。在一麦田崖下寻着李家钰将军之遗体。全军将士闻耗,无不热泪泉涌。
重庆《新华日报》于一九四四年六月十日发表了“上月中原惨烈战役中,李家钰将军壮烈殉国”一则。川康绥靖主任邓锡侯等人亲到文庙前街李宅向家属慰问,蒋介石也致电吊唁。李将军以一个集团军总司令在前线牺牲,全国悲悼。忠骸运回四川,灵枢抵达成都,受到省会各界群众团体、成都行辕、四川省政府、川康绥靖主任公署、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等,联合举行公祭和隆重追悼后,被安葬于成都南郊红牌楼广福桥“李上将墓园”。
李将军英勇为国捐躯后,一九四四年六月十一日《新华日报》还曾发表《悼李家钰将军》短评,文章指出:“中原大战……。我将士英勇,李家钰将军在此役中杀敌殉国,是应受到全国尊敬的。……我们哀悼李家钰将军抗战殉国,希望前线将士都抱为国牺性的决心!……”
一九四四年六月十三日,行政院第六四四次会议讨论通过“军事委员会以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于此次豫中会战,亲冒锋镝,壮烈殉职,忠勇之风,尤足矜式,请转呈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以慰忠魂而励来兹案。”六月二十二日,国民党政府下令:“故陆军中将李家钰;追赠为陆军上将。”
同年,六月十九日《新华日报》又曾报导:“蒲江旅蓉同乡会,前些时旅蓉曾开会决定:为纪念李其相将军壮烈殉国,拟请政府将蒲江县改名为‘其相县’。但李将军夫人却谦词婉谢,她说:‘其相殉国本是军人天职,何劳更改梓里名称’等语,实堪令人钦佩!”
一九四四年七月十日,国民政府又下褒杨令:“陆军上将、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器识英毅,优娴韬略。早隶戎行,治军严整。由师旅长洊[jiàn]领军符。绥靖地方,具著勋绩。抗战军兴,奉命出川,转战晋、豫,戌守要区,挫敌筹策,忠勤弥励。此次中原会战,督部急赴前锋,喋血兼旬,竟以身殉。为国成仁,深堪矜悼。应予明令褒扬,交军事委员会从优议恤,并入祀忠烈祠。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用旌壮烈,而励来茲。此令!”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复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同日寇作战中牺牲的李家钰将军为革命烈士,将军夫人王明德率其三子李克林代表烈士家属,受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之《革命烈士证明书》。人民政府还拨款重新修整李上将之陵寝。
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曾作有《挽李其相上将》诗一首以示悼念,诗曰:
万里中原转战来,前师急报将星颓。
归元先轸如生面,化碧苌弘动地哀。
军令未闻诛马谡,思论空遣重曹丕。
灵旗风雨无穷恨,丞相祠堂锦水隈。
(见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柳亚子诗词选》第一三八页)
原编者注:本文根据李家钰将军部属:原川军第二十八军军官奉伯常、陆军第四十七军营长靳兢的来稿和蒲江县文化馆龙腾同志搜集徐翰香(前四十七军监察官)、李浩东(前四十七军一O四师参谋主任)、安和璧(前三十六集团军总部搜索营营长)、杨克思(前四十七军五三二团营长)以及李家钰将军之子李克照(现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庆水文总站工作)、李克林(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等同志提供的珍贵资料、文献撰写之《抗日殉国革命烈士李家钰将军》一稿,并参照李卓夫同志撰写的《四十七军抗战经过》等资料,由成都市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编辑组合并整理而成。执笔人万金裕。
(一九八五年七月完稿)
资料来源:
《成都文史资料》第十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辑之二)(1985年6月)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8195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