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扩招,宿舍不够住!新一轮高校扩招开启,但硬件设施并没有跟上
今年开学,北京科技大学海淀校本部的新生们遭遇了尴尬一幕:原本 6 人间的宿舍被改成 8 人间,四个上下铺挤在房间角落,两张窄课桌横在中间,300 多名学生共用 2 - 3 台洗衣机、8 个吹风机,洗澡高峰期要排半小时队,上课前连水龙头都要抢着用。
这一切的根源,是学校今年扩招了近 300 名学生,而校本部多年没新建宿舍楼,只能靠 “挤一挤” 解决住宿问题。
北科大的困境不是个例,随着新一轮高校扩招开启,“双一流” 高校和省属高校纷纷增加招生名额,但宿舍、师资、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却没跟上,扩招带来的 “成长痛” 正在蔓延。
2025年9月8日,北京科技大学海淀校本部学生公寓。
一、扩招潮里的 “冷热不均”:省属高校扛下主要压力
这轮扩招不是所有高校都 “一碗水端平”。教育部提出 “优质本科扩容”,但不同学校的扩招力度天差地别。
部属 “双一流” 高校大多 “小打小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今年各扩招 150 人,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扩招超 100 人,华中科技大学只多招了 80 人,像是 “象征性响应”。
真正的扩招主力是省属高校,尤其是地方 “双一流”。山西的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一次扩招 1000 人,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各增 600 人,郑州大学常年保持全国本科招生规模第一,2024 年招了 10800 人,2025 年又加了 150 人。
对这些学校来说,扩招不是 “选择题”,而是 “任务”—— 地方高考人数年年涨,有的省份 8 年增长 40%,个别地方甚至涨了 80%,但部属高校在当地的招生名额基本没动,只能靠省属高校 “兜底”。有高校负责人直言:“协商空间不大,这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
为啥部属高校不愿多招本科生?核心是 “性价比”。
研究生的生均经费比本科生高,还能帮导师做项目、出成果,管理起来更 “划算”;而本科生培养成本高、产出慢,很多名校更想把资源倾斜给研究生,甚至出现了 “研究生比本科生多” 的 “本研倒挂” 现象。
这种 “冷热不均”,让省属高校成了扩招压力的主要承担者。
二、硬件跟不上:不止宿舍,经费、师资全 “吃紧”
扩招带来的压力,最先暴露在宿舍上。
除了北科大把 6 人间改成 8 人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直接把 93 间闲置厕所、功能房改成宿舍,网友调侃 “粪围感拉满”;有的学校让学生住到周边租赁的商住楼,通勤要半小时,安全和管理都是问题。
其实早在 2001 年,教育部就提出 “本科生 4 人间、研究生 2 人间” 的目标,但 20 多年过去,能实现的学校寥寥无几,现在扩招一来,更是 “雪上加霜”。
山西的数据很直观:全省高校宿舍生均只有 7.02 平方米,缺口 349.72 万平方米,32.79% 的学生住得 “挤破头”。
不少学校为了赶工期,每年暑假都像 “打仗”—— 毕业生一走,立刻连夜刷墙、换家具,四五十天要完成几百间宿舍的翻新,根本顾不上质量。
除了宿舍,经费和师资也 “跟不上趟”。有省属高校财务负责人算过账:财政给的生均拨款,连培养一个学生的成本都不够,扩招越多,经费缺口越大。师资更是 “捉襟见肘”,宁波大学在评估时就被指出 “师资紧张”,扩招后只能让老师超负荷上课,有的专业课从 “小班研讨” 变成 “百人大课”,学生连提问的机会都没有。
更隐蔽的是实验设备:原本 100 个学生用一台 2000 万的仪器,每人能操作 1 小时,扩招后 200 人用,每人只能练半小时,教育质量悄悄打了折扣。
三、解决办法的 “两难”:新建宿舍怕浪费,租赁宿舍不划算
面对硬件缺口,学校们也在想办法,但大多陷入 “两难”。
最主流的是新建宿舍,国家鼓励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省级财政支持,比如内蒙古大学计划花 1.88 亿补 4.2 万平方米缺口,华南师范大学投 3.96 亿建 3 栋公寓。新建的好处是 “楼归学校自己”,长期来看划算,但问题是 “不敢建太多”—— 现在出生人口在下降,十几年后生源可能锐减,到时候新建的宿舍可能会闲置。
有学校负责人就坦言:“只敢先建一栋试试水,怕将来空着浪费。”
另一个办法是租赁周边公寓,但实操起来困难重重。学校要找整栋、离校区近、安全达标的房源,市面上很难找;而且租金全靠学校自己掏,学生交的住宿费连零头都不够。
上世纪 90 年代末高校扩招时,试过把宿舍外包给社会机构,但效果很差,学生抱怨 “服务差、管理乱”,后来又纷纷收归学校自己管,走了一圈弯路。
还有人提议 “涨学费”,但这更是 “敏感题”。多数高校学费二十多年没涨过,现在物价翻了几番,学校投入早已今非昔比,但学费调整要过发改部门的关,还要考虑家长承受能力。
有学校算了笔账:就算学费涨到上限(不超过生均成本 25%),也只能缓解一小部分压力,根本填不上扩招带来的缺口。
四、扩招的本质:不能只 “求数量”,更要 “保质量”
新一轮高校扩招的初衷是好的 —— 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但现在的问题是,扩招成了 “任务式推进”,只盯着 “招了多少人”,却没配套 “硬件升级计划”,把压力全甩给学校和学生。
其实,扩招不该是 “一刀切”。部属高校有资源,应该多承担本科生扩招任务,不要总盯着研究生 “出成果”;省属高校扩招要和地方产业结合,比如职业本科扩招可以对接企业需求,用 “校企共建宿舍、实验室” 分担压力。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 “扩招和硬件挂钩” 的机制,比如教育部提出 “招生计划与宿舍面积达标挂钩”,但目前执行还不够严格,有的学校 “先扩招、后补硬件”,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也要理性看待 “扩招”。
不要觉得 “扩招了更容易上大学” 就掉以轻心,填报志愿时要多关注学校的 “硬件配套”—— 比如宿舍是否达标、实验设备够不够用,这些细节直接影响四年的学习体验。
毕竟,上大学不是 “凑个数”,而是要真正学到东西,硬件设施就是 “底线保障”。
新一轮高校扩招,不该是 “简单的数量增加”,而应该是 “有质量的扩容”。如果只追求 “招得多”,却让学生挤在 8 人间、听着百人课、抢着用仪器,这样的扩招,反而违背了 “让更多人享受优质教育” 的初衷。
未来的关键,是把 “硬件升级” 和 “扩招计划” 同步推进,既让更多学生有学上,也让他们能在大学里 “好好学”。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60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