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次轻松取胜?未参战但武器升级速度超越俄乌
据《防务博客》8月24日的报道,解放军已经开始部署中国新研发出来的FK-3000反无人机防御系统。
这套系统最早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亮相,专为应对低空无人机威胁而设计,特别是想到近年来像伊朗沙赫德这样的低成本自杀式无人机在多次冲突中带来的巨大破坏。
这套装备搭载在6×6高机动装甲车底盘上,配备了装甲驾驶舱、30毫米自动炮、短程地空导弹和多功能雷达,能在300米到12公里的距离内拦截各种空中目标。
它的两组导弹发射舱能装载24枚短程导弹,还具备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拦截的能力。
FK-3000主要用来保护战略要地和前线阵地不被低空蜂群无人机、巡航导弹以及武装旋翼机所袭击。这个平台的设计思路重点在于既高效又灵活,同时成本也相对容易掌控,专门针对低空防御需求量身打造的。
报道提到,中国在研发这款武器时,借鉴了俄乌战场上积累的教训,特别是无人机蜂群突防对老旧防空系统带来的巨大挑战,所以在FK-3000的武器搭配和火控算法上做了大幅度优化,从根本上增强了目标针对性和拦截的效率。
可以说,FK-3000的问世标志着解放军在低空反无人机作战能力上实现了一次重大飞跃。
从基本原理上讲,FK-3000集探测、干扰、拦截于一体,构建了一套低空防护的新思路,重点在于多层次的守备体系和智能火控系统的紧密结合。
系统主要靠顶部的超大相控阵雷达加上几组红外、光电传感器,能在150米到30公里的距离内不停地监控空中情况,还能根据目标的热信号、速度和轨迹,实时进行识别和分类。
它专门对低空、缓慢以及体型较小的目标进行了改善,甚至能识别直径只有20厘米的微型无人机。
火控系统加入了AI算法,能迅速算出最优的拦截方案,把来袭的无人机按照威胁程度排个序,还能合理分配导弹和机关炮的火力资源。
遇到无人机蜂群突袭,系统会首先锁定蜂群里的指挥机或中继节点,迅速打乱它们的配合和指挥能力。
在阻截方式上,FK-3000采取了弹药和炮火相结合的双触点策略:中远距离主要靠短程制导导弹来应对,专门打击体积大、飞行速度快的目标。
靠近时,把30毫米高速机关炮当成得力干将,发出密集弹幕,专门用来拦截低空的FPV和旋翼无人机。
FK-3000还能兼容外挂定向干扰设备,在5公里以内搞定无人机的遥控和定位信号,先用干扰,然后再进行拦截,省事又划算。
一台FK-3000能同时盯住40个目标,还能同时攻击6到8个,特别适合那些人多嚣张、低空突袭的场合。
跟俄乌战场上目前的防御方式比起来,FK-3000的优势真叫一个明显,亮瞎了眼。
俄军那个近距离防空系统,本来是为了拦截战机和巡航导弹打设计的嘛,没考虑到蜂群无人机啥的,结果在低空用FPV群攻一来,屡屡失灵,挺头疼的。
乌克兰这边主要靠电子战系统,用干扰无人机控制信号的办法来被动防御,物理上拦截手段就比较匮乏。
比起其他系统,FK-3000从头到尾都专门针对无人机威胁搞设计,武器搭配、火控算法以及雷达性能,都集中在低空防护这块儿。
在节省时间和花费这块儿,FK-3000用自动炮和微型导弹配合,拦截一发的成本比起传统的防空装备要低得多,变成了一套既实用又划算的经济方案。
FK-3000还能和红旗-17、红旗-22这类中近程防空系统搭配使用,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无人机防护网,显得挺有战术灵活性。
这样全方位、分级、智能化的布局,让FK-3000在低空防御这块,可真是站在了全球前列,综合实力杠杠的。
更令人关注的是,虽然中国没有参与俄乌冲突,但在低空防御武器的更新换代速度上,却超过了俄乌,这还打破了一个疑问,就是说没有介入俄乌的中国,实战经验方面会不会比那些参与的国家差点儿。
结果显示,中国没插手,反而在技术升级上进展得更快一些。
原因在于,中国一直在关注俄乌战场,直接获取了大量实战经验,没有走俄乌两边试错、调整、再试错那种缓慢的路子,而是在FK-3000上就提前设计好了符合未来蜂群作战需求的完整方案。
中国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没有陷入激烈的战场消耗,因此研发资源可以专注于下一代武器的研发,而不用把大部分用在战时修复上。
另外,中国在军工战略方面特别强调提前布局研发,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威胁提前做好准备,这和俄乌那种一边作战一边改进的被动应对方式不一样。
这并不是说中国就稳赢了,而是因为中国有更长远的眼光。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42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