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姜文电影梦碎?央视专访曝光真相,徐峥评价一针见血
在中国电影圈,姜文算得上是个别具一格的代表人物。
喜欢他的人,都觉得他的作品挺值得慢慢琢磨。
不喜欢的人,觉得他太过于迷恋自我,甚至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
最近一场央视的专访,把62岁的姜文的真实情况全都曝了出来,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徐峥说的话,确实一针见血。
这几天,姜文沉寂了七年后,带着新电影《你行!你上!》再次亮相,令人挺期待的。
这部积累了他多年心血的作品,让姜文信心满满,打算在暑期档大展身手。
没想到,电影一上映,结果却是一败涂地。
自7月18日上映以后,这电影的票房情况真是让人挺失望的。
上映当天就只赚了1790万票房,在这么激烈的暑期档里,算是很一般的表现了。
时间一长,形势越发不好,放映场次越来越少,座位利用率一直不见起色。
有一些圈里的人觉得,这部影片最后的票房可能无法超过3亿吧,跟制作费一比,亏得挺惨的。
与此同时,姜文的名声就像快倒塌的高楼,在观众一片吐槽声中摇摇欲坠。
关于“东北塑料方言听觉灾难”、“父权崇拜叙事”以及“隐喻用得太多,故事变得碎片化”的声音,基本上一直没有停过。
这电影好像成了众矢之的,曾经对姜文充满期待的观众们,现在都觉得失望透了,甚至有点气炸了。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影片是以钢琴家郎朗的少年成长故事为基础的。
本该是一段满满热血和梦想的激励故事。
可是,在姜文的拍摄里,这个故事就变得乱七八糟,没有什么高潮和波折,基本上就像散了架似的。
影片里反反复复在学琴、找大师、比赛、拿第一的循环,场景转换都挺突兀,感觉挺生硬的。
郎朗这个角色的刻画实在算不上丰富,挺单薄的。
虽然换了三位小演员,可这个角色的性格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没怎么变,少了点层次感。
影片后半部分显得有点软趴趴的,让观众看着看着就没啥兴致,渐渐困意袭来,想打瞌睡。
除了这些,影片里的人物关系也不太协调,搞得挺尴尬的。
姜文扮演的“郎国任”作为父权的象征,在影片里被刻画得太过绝对。
他的每个抉择都被刻画成没错的,缺少了哪些人心里的脆弱和复杂。
他和老婆、老师、朋友之间的关系挺单纯,也挺表面,没法让观众产生共鸣或是共情。
再加上整部电影节奏挺快的对话,原本就不太牢靠的剧情反而变得更乱哄哄的。
说起来,这部电影中最被吐槽的部分,还是姜文那迷恋“隐喻”手法的创作套路。
在2010年,《让子弹飞》票房冲到6.7亿的时候,姜文那句“站着挣钱”的说法,曾一度火遍大街小巷,成了当时的热门话题。
这部结合了黑色幽默、暴力美学和政治隐喻的影片,被认为是艺术电影成功走向商业的一个典范。
虽然整部影片算是民国时期的动作喜剧,可姜文在里面加了不少曲折复杂的情节安排,让故事更加丰富有趣。
加入“顶替县长”“真假黄四郎”这些不同元素,让剧情在高潮时带出点儿“悬疑加黑色喜剧”的味道。
像“吃两碗粉只付一碗的钱”、“好人难道就该被拿枪指着”这些经典隐喻啊,简直成了影迷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可以说,这部作品里,姜文达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不过啊,姜文好像被这种创作手法给束缚住了。
他一边想着站稳艺术电影的制高点,一边又想开拓商业片的市场,结果两头都没捞着,挺尴尬的。
在《邪不压正》里,这种艺术追求和商业需求的矛盾,展的特别明显。
为了维持影片的热度,姜文安排彭于晏在片里大展肌肉。
从艺术角度看,他又加入了不少政治象征,比如“谁还写日记”、“地上五把枪”这些画面,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这样一来,很多观众觉得姜文是在摆样子,搞神秘,甚至觉得他的创作已经走到头了。
可是姜文自己倒没觉得怎么样,他一直坚持自己那一套创作方式。
在这部《你行!你上!》里,隐喻反倒变成了“主角”,而故事本身反而成了陪衬。
一些观众觉得姜文在影片里用了很多隐喻,目的就是为了暗示什么,结果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挺难理解的。
像郎朗刚开始用4根手指弹琴,后来竟然变成用5根手指了。
有些影迷觉得,这个情节其实跟国旗的图案有点关系。
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源于郎朗小时候模仿《猫和老鼠》里汤姆猫弹琴那个趣味小动作罢了。
这样过头的解读,不仅让观众搞不懂,还把电影原本可能表达的美好意思变得扭歪了。
对姜文来说,观众越是迷糊,他似乎就越觉得自己更有本事。
不过,这种不管别人感受的“任性”最终还是让他的新电影吃了亏。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央视对姜文的专访里头,也许能从中看出这部电影遭遇挫折的背后原因。
前些日子,姜文被邀请到央视做了个专访,聊到了他的新电影的一些事儿。
在那次专访里,姜文表现得一如既往地满满的自信心和执着劲儿。
他特别强调自己在创作中会把杂念都抛开,专注于内心的表达,完全不在意那些奖项或票房成不成功。
对艺术那份坚持不懈的热爱,确实让人觉得很佩服。
可是在仔细看眼前的电影市场,这种想法就难免显得有点“空幻想”。
电影嘛,作为一种大众喜欢的文化东西,不光是导演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渠道,还得考虑观众能不能接受。
可是姜文呢,却深陷在自己那套世界里,忽视了观众对一个明白又精彩故事的渴望。
徐峥曾提过一句话:
他说,电影其实是一门得跟观众交流的艺术。
这句话在姜文的新片里,可算是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你行!你上!》这个作品不太成功,归咎起来,主要是姜文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出了问题。
他没太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和需要,结果让电影和观众之间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
姜文的新电影遭遇冷遇,这事儿其实给整个影视圈敲了个警钟。
一部出色的电影,得把艺术和商业两头捏得恰到好处,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佳作。
既得兼具深意浓厚的内涵,还得有自己的独特韵味,此外还能让观众明白懂得,接受得了。
创作者除了要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还得多贴近观众的心思。
只有这样,才能推出那种既赢得叫好又能卖座的作品。
对姜文而言,这次失败可算是一记沉甸甸的打击,但也变成了他重新反思自我的一个好时机。
盼他能吸取教训,今后在作品里找到和观众沟通的纽带,再次找回曾经的辉煌时光。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22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