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扫码成魔障银发族困在数字迷宫
武汉街头那家便利店老板至今忘不了那个深夜——凌晨两点买宵夜时,自家店门口居然杵着个熟悉的身影。王大妈左手举着手机,右手哆嗦着对准墙上的收款码,嘴里还念叨着"这回该成了吧"。语音提示突然炸响:"取消支付!"惊得路过的野猫都炸了毛。
这出闹剧要从三天前说起。王大妈在女儿反复教学下,终于学会了扫码付款这门"高科技"。可谁承想,老人家愣是把移动支付玩成了俄罗斯轮盘赌。那天买二十块钱的酱油,她硬是扫了十七八遍,每次听到"微信到账20元"就赶紧点取消,活像在跟收款码玩捉迷藏。店员小张看得直嘬牙花子:"阿姨您这哪是付款,分明是给二维码做心肺复苏呢!"
更绝的是大妈把柜台拍了个遍,回家接着研究。邻居李婶半夜起夜,听见隔壁屋"取消支付"的电子音此起彼伏,还以为进了电信诈骗窝点。第二天全小区都传遍了,说王家闺女教老妈扫码,愣是教出个午夜凶铃。
要说这王大妈可不是抠门的主儿。早年间厂里发劳保用品,她总把多领的肥皂悄悄放回仓库。如今对着手机屏幕较劲,纯粹是被那些花花绿绿的优惠券整蒙圈了。满30减5、新客立减3块、周三支付打九折......这些规则在大妈眼里比孙子奥数题还难,活脱脱当代版"乱花渐欲迷人眼"。
便利店老板后来发现,大妈手机相册里存着上百张不同商家的收款码。敢情老人家把全城的二维码都当成了刮刮乐,指不定哪个就能扫出惊喜。有回看见她在早点摊前魔怔般重复扫码动作,油条师傅都看不下去了:"大姐您要实在不行,我送您根油条得了!"
这种事儿在老汉口街头早不是新闻。江汉路步行街上有个张大爷,天天举着手机挨家扫商户二维码。起初商家们吓得够呛,后来才晓得是他儿子给安排的"工作"——说是什么"线下推广有提成"。老头哪懂这些弯弯绕,就知道听见"叮"的一声就能跟儿子交差,活像只被编程的机械鸟。
移动支付这玩意对年轻人是便利,对不少老人简直是渡劫。返现要绑卡、优惠要凑单、红包要分享,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年轻人尚且眼冒金星,更别说记性差的老辈人。就像玩超级玛丽,明明吃蘑菇就能长大,非给你设三十道隐藏关卡,这不是存心难为人嘛!
王大妈那晚在便利店门口的执着,细想起来怪心酸的。她反复核对账单的样子,多像当年在供销社柜台前数粮票的模样。只不过从前算错账顶多红着脸道歉,现在弄错支付,手机马上能给你整出个"涉嫌诈骗"的提示。数字时代的不近人情,在这代老人身上硌出深深浅浅的淤青。
技术原本该是暖手宝,现在倒成了烫手山芋。商家把支付页面做得跟迷宫似的,满屏跳动的红包像极了捕蝇草。老人们战战兢兢伸出手,生怕点错哪个按钮就掉进消费陷阱。有个段子说得好:从前怕小偷,现在怕智能手机——小偷只偷钱,手机能把你整存折都忽悠进去。
这事儿说到底是个死结。儿女们觉得教会扫码就算尽孝,却忘了往老人兜里塞点安全感。商家琢磨着怎么让人多消费,哪顾得上考虑银发族的老花眼。就像教鹦鹉说"欢迎光临",却忘了给它准备喝水的碗。
现在王大妈成了社区名人。老年大学特意开了"防支付眩晕"培训班,把支付流程拆解得跟广播体操似的。便利店老板也学乖了,特意给常来的老人准备了手写账单。有回看见几个老太太围在一起研究手机,那认真劲儿堪比科研小组攻坚——只不过她们攻的是"如何用三块钱买四块钱的东西"这道世纪难题。
数字洪流里,这些老人就像搁浅的贝壳。我们该做的不是嘲笑他们跟不上趟,而是该在沙滩上多留几道缓坡。毕竟谁都有老的那天,到那时要是被个二维码难住,那才叫真憋屈呢。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http://50061.net/yiangtiyujieshao/18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