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俄腹地能源命脉:泽连斯基的“石油施压战”与冲突升级风险

2025年10月2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基辅的记者会上抛出重磅表态:乌克兰将扩大对俄罗斯腹地重大石油设施的打击范围,所有深度打击目标须在年底前全部锁定,通过精准削弱俄能源产业动摇其战争支撑能力。这番话并非空泛威慑——自2025年初以来,乌克兰已成功袭击俄38家大型炼油厂中的21家,而随着国产远程武器储备到位与西方情报支持加强,一场直指俄经济命脉的“能源消耗战”正全面升级。

泽连斯基的“石油打击战略”有着清晰的逻辑闭环:石油和天然气销售贡献了俄罗斯总预算收入的四分之一,而炼油厂更是支撑俄军燃料供应与民用能源需求的双重核心。他在讲话中直言,前期对伏尔加格勒、诺沃库比雪夫斯克等炼油厂的袭击已显现成效,俄方被迫将原油调配至其他工厂填补缺口,“我们必须紧盯这些增产设施,尤其是柴油生产基地,每天都施加压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乌克兰正加速构建自主远程打击体系:泽连斯基已要求政府在年底前与制造商签订57份远程无人机及导弹长期合同,同时储备国产“火烈鸟”巡航导弹,为大规模打击做足准备 。数据显示,当前乌对俄境内目标的深度打击中,90%已使用自主研发的远程装备,仅在关键任务中辅以英国“风暴阴影”或法国“SCALP”导弹 。

这场“能源战”的底气,既来自乌克兰自身的装备突破,更离不开西方的隐性支持。英媒爆料称,美国数月来持续向乌克兰共享情报,深度参与打击行动规划,从飞行路线设计到突破防空系统的时机选择均提供指导,使乌方无人机能精准命中“远离前线”的能源设施。这种情报赋能与乌方的战术结合,已造成显著杀伤:仅2025年8月的三周内,乌克兰无人机攻势就令俄罗斯损失了13.5%的炼油能力,相当于年加工量减少4410万吨。其中伏尔加格勒炼油厂——这座承担俄南部军队燃料供应的关键设施,一周内连续三次遭袭并全面停产,直接冲击了俄军前线后勤保障。

对俄罗斯而言,能源设施遇袭已引发连锁危机。欧盟制裁导致炼油设备维修配件交付严重延迟,梁赞炼油厂等设施的修复周期远超预期,而国内燃料价格随之暴涨:2025年初以来,俄罗斯A-92和A-95汽油价格分别飙升40%和50%,创下每吨71970卢布和81337卢布的历史新高。民生领域的压力与战争经费的缩水形成共振,正是泽连斯基希望达成的战略效果。他明确将这种军事打击与西方制裁、俄资产冻结等手段绑定,期待形成“组合施压”,迫使俄方回到谈判桌前:“当普京意识到能源收入下滑、资产被用于乌克兰重建时,才会明白消耗战没有意义” 。

但激进的打击策略也将乌克兰推入“以牙还牙”的报复循环。2025年8月,乌克兰袭击伏尔加格勒炼油厂后不到24小时,俄军便出动270架无人机和10枚导弹,对乌克兰最大的克列缅丘格炼油厂发动饱和式打击,这座部分由阿塞拜疆投资的设施瞬间陷入火海,修复需数亿美元和数月时间。这种相互摧毁已形成恶性循环:俄打击乌能源设施意在切断乌军燃料供应,乌袭击俄炼油厂旨在削弱其战争融资,双方都在考验对方的能源耐受力。对乌克兰民众而言,这种报复意味着更严峻的生存危机——国内天然气储备已降至危险水平,工厂减产与供电不稳成为常态。

国际社会对这场“能源战”的担忧还在于其全球外溢效应。克列缅丘格炼油厂遭袭后,阿塞拜疆的原油供应被迫转道巴尔干,运输成本显著上升;中国、印度等主要买家也开始调整采购策略,中国石化与俄签订低价原油合同,印度则大幅增加哈萨克斯坦原油进口。欧亚能源贸易格局的动荡,正让越来越多国家被卷入这场冲突的涟漪中。

泽连斯基的“年底锁定目标”宣言,标志着俄乌冲突已从战场对抗延伸至经济命脉的对决。当无人机呼啸着飞向俄腹地的炼油厂,当导弹在双方能源设施上空交织,这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正变得愈发难以收场。对泽连斯基而言,打击俄石油设施或许是施压的“利器”,但如何避免引发更剧烈的报复、如何防止民生灾难失控,仍是摆在他面前的巨大难题。而对整个世界,这场围绕能源展开的攻防战,早已超越俄乌两国的边界,成为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与安全秩序的关键变量。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798405.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