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为何详载“盟会”?左丘明的礼治观念值得探究
《左传》作为儒家经典,记载了春秋时期数百年的历史。细读此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书中详细记载了大大小小数百次诸侯盟会,从会盟的准备、过程,到盟誓的内容、仪式,都记录得极为详尽。有人说这是流水账,可左丘明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记载这些盟会?一个盟会的记载,有时竟占据整章的篇幅,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鲁昭公曾经问他的太史:"先师为何如此重视这些盟会的记录?"太史答不上来,这个问题流传数百年,直到孔子读《左传》时才恍然大悟,他对弟子们说了一句话:"左丘明深得礼治之道。"究竟什么是礼治之道?这与盟会记载又有何关系?
01
鲁国的国学中,年轻的学子们正在听老师讲解《左传》。老师是位年迈的大儒,曾师从孔子的再传弟子。
"今天我们讲《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于鄄。"老师翻开竹简,"你们注意,左丘明用了整整一章来写这次盟会。"
一位学生举手问:"先生,这盟会有什么特别的吗?为何要写得这么详细?"
"这正是我要讲的。"老师说,"你们可知,春秋时期为何盟会如此频繁?"
学生们面面相觑,有人说:"是为了联合抗敌?"
"不全是。"老师摇头,"盟会的意义,远比你们想的要深。"
这时,一位老学究走进学堂,正是当年跟随孔子读书的颜回的弟子。老师连忙起身行礼,请他坐下。
老学究坐定后,笑着说:"我刚才在门外听到你们在讨论盟会。这个问题,当年我也问过夫子。"
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
"那年,夫子正在整理《春秋》,我在旁边帮忙抄写。"老学究回忆道,"我看到《左传》中那么多盟会的记载,就问夫子:'左丘明是不是太啰嗦了?这些盟会有必要记得这么详细吗?'"
"夫子怎么说?"有学生迫不及待地问。
"夫子当时放下手中的竹简,看着我说:'你以为左丘明只是在记录盟会吗?他记录的,是礼崩乐坏的过程。'"老学究说。
"礼崩乐坏?"学生们不解。
老学究点头:"夫子说,周朝建立之初,天下有序,诸侯朝觐,各守其位。那时候,不需要盟会,因为大家都遵守周礼。可是到了春秋,礼制松弛,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他们需要用盟誓来约束彼此。"
"所以,"老学究继续道,"盟会越多,说明礼制越坏。左丘明详细记载这些盟会,不是歌颂它们,而是在记录一个时代的衰败。"
学生们若有所思。
老师接着说:"不只如此。你们再看看左丘明是如何记载这些盟会的。每一次盟会,他都会详细记录盟辞的内容、参与者的言行、仪式的细节。这些看似繁琐的记录,实际上都在说明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学生们问。
"礼的重要性。"老师说,"即使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仍然需要礼。盟会就是在没有强制力约束的情况下,用礼来维持秩序的一种尝试。"
一位聪明的学生说:"先生的意思是,左丘明通过记载盟会,来说明礼治的必要性?"
"正是。"老师点头,"你们看《左传·襄公十一年》,晋悼公与诸侯会盟于戚。左丘明不但记录了盟誓的内容,还记录了盟誓后各国的表现。有的国家遵守盟约,有的国家背弃盟约。遵守的国家得以长存,背弃的国家走向衰亡。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礼的力量。"学生们异口同声。
"不仅如此,"老学究又说,"夫子当年还告诉我,左丘明记载盟会,还有一个深意,就是在记录'信'的变化。"
"信?"
"对,信用。"老学究说,"你们看早期的盟会,比如齐桓公时期,诸侯会盟,盟约一订,大家都遵守。可是到了后期,比如晋楚争霸时期,盟约订了又背,背了又订,反反复复。这说明什么?"
"说明世道变了,人心变了。"一位学生答道。
"不错。"老学究赞许地点头,"人心一变,礼就维持不住了。左丘明通过详细记载这些盟会的变化,实际上是在记录人心的变化,记录信义的沦丧。"
老师补充道:"左丘明的记载,还有一个用意。他想告诉后人,当礼制松弛、信义不存的时候,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可是,"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盟会只是礼崩乐坏的产物,为何左丘明要如此详细地记载?他不是应该记载那些美好的、符合周礼的事情吗?"
老师和老学究对视一眼,都笑了。
"这个问题,"老学究说,"正是左丘明礼治观念的核心所在。你们想知道答案吗?"
02
见学生们都点头,老学究缓缓说道:"左丘明记载这些盟会,不是为了歌颂盟会本身,而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
"当周礼还存在的时候,"老学究解释道,"天下有序,不需要盟会。可是当周礼崩坏后,人们发现没有了约束,天下就乱了。怎么办?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盟会来代替。"
"盟会虽然不如周礼那样完善,但至少还有一套仪式、还有誓言、还有见证者。"老师接着说,"这些都是礼的残余。左丘明详细记载这些,就是要告诉后人:即使在最坏的时代,也不能完全抛弃礼。"
"我明白了!"一位学生恍然大悟,"左丘明是在说,礼是不可或缺的。就算原来的礼坏了,也要创造新的形式来维持它。"
"孺子可教!"老学究赞许道,"这就是左丘明礼治观念的第一层意思:礼是社会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那第二层意思呢?"学生们急切地问。
"第二层,"老师说,"是关于礼的本质。你们注意到没有,左丘明在记载盟会时,不只记仪式,更记人心。"
"什么意思?"
"比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与晋国会盟于辕。"老师举例道,"左丘明记载说,楚庄王虽然战胜了晋国,但在盟会上却表现得很谦恭,没有凌辱晋国使者。盟会结束后,晋国虽然战败,却心服口服。"
"这说明什么?"老学究问学生们。
"说明礼不在形式,在于心。"一位学生答道。
"正是!"老学究击掌,"楚庄王虽是蛮夷之国,但他懂礼、行礼,所以赢得了尊重。这就是左丘明想说的:礼的本质,不在于繁琐的仪式,而在于人心的敬畏。"
老师补充:"你们再看《左传·成公二年》,齐晋会盟,齐国因为一点小事就背弃盟约。左丘明记载得很详细,齐国君臣如何商议、如何找借口、如何背信弃义。这些记载,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没有敬畏之心,再隆重的仪式也是空的。"
"所以,礼治的关键,不在于制度多么完善,而在于人心是否敬畏。"老学究总结道。
"那第三层意思是什么?"学生们问。
老师沉吟片刻:"第三层,是关于礼的传承。左丘明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地记载这些盟会?因为他知道,礼一旦失传,就很难再恢复了。"
"你们想想,"老师说,"如果左丘明不详细记载这些盟会,后人怎么知道当时的人是如何用礼来维持秩序的?怎么知道礼在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
"左丘明是在为后世保存一份珍贵的资料。"一位学生说。
"不仅如此,"老学究说,"他还在为后世提供一面镜子。当后人读到这些盟会的记载,就会明白:礼崩乐坏会带来什么后果,维护礼制有多么重要。"
"这就是《春秋》大义。"老师肃然道,"孔夫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夫子推崇周礼,左丘明记载盟会,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让后人明白礼治的重要性。"
老学究站起来,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天空:"我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当年夫子给我讲完这些后,又说了一句话:'左丘明记载盟会,实际上是在记载人性。'"
"人性?"学生们不解。
"对,人性。"老学究转过身来,"你们想想,为什么需要盟会?因为人心善变。为什么需要盟誓?因为人会背信。为什么需要繁琐的仪式?因为没有约束,人就会放纵。"
"左丘明通过记载这些盟会,让后人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老师说,"这些弱点,就是礼存在的理由。礼不是束缚,而是保护。它保护我们不被自己的欲望吞噬,保护我们不被他人的恶意伤害。"
"所以,礼治不是愚民,而是教化。"老学究说,"通过礼,让人们学会自律,学会尊重,学会信守承诺。这才是礼治的真正含义。"
"左丘明的礼治观念,"老师总结道,"可以概括为三点:一,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不可或缺;二,礼的本质在于人心的敬畏,不在形式;三,礼需要传承,需要实践,需要不断地教化。"
"他通过详细记载盟会,"老师继续说,"向后人展示了礼在实践中的作用,也展示了失去礼的后果。这些记载,看似繁琐,实则字字珠玑,都是智慧的结晶。"
天色渐晚,学生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今天不只学到了知识,更理解了左丘明的苦心,理解了礼治的深意。
最后,老学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左丘明用一生的时间,写下了这部《左传》。他不是史官,却比史官更懂历史;他不是礼学家,却比礼学家更懂礼。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礼不在庙堂,在人心;不在典籍,在实践。这就是为什么他要详载盟会,因为盟会虽然是礼崩乐坏的产物,却也是人们试图维护秩序的努力。这种努力,值得记录,值得传颂。"
从那以后,这些学生每次读《左传》,都会特别留意那些盟会的记载。他们终于明白,那不是流水账,而是一部活生生的礼治教科书。左丘明用他的笔,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也为儒家的礼治思想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7698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