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冷凉了谁,国企CBD狂欢,普通住户沉默

广州大学城的学生李鹏轩,每年夏天都在27℃的宿舍里醒来。宿舍的集中供冷系统常年开着最低档,但冷气仿佛被高温吞噬,只在深夜勉强够用。 白天,他和同学不得不逃向图书馆或教室,那里有同一套系统提供的冷气,但开放时间固定,温度依旧不够“解渴”。这个运行了19年的项目,覆盖10所高校上百万平方米区域,却让学生们感慨:“凉了个寂寞。 ”

在济南CBD的写字楼里,白领享受着集中供冷带来的恒温环境,却鲜少有人知道:同一套系统在住宅区屡屡碰壁。 重庆能源公司老板吴小龙曾调研江淮流域上百个城市,超七成居民声称“愿意每月花700元购买集中供冷服务”。

可当真落地时,一栋楼里往往只有3户签约。 用户不足导致成本飙升,想用的人用不上,供冷公司也濒临亏损。 他最终放弃了住宅市场,转向半导体工厂和农业基地,那里才是甘愿付费的“真客户”。

集中供冷究竟卡在哪里? 算环保账,它的优势明晃晃摆着。 广州大学城的冰蓄冷系统在夜间电力低谷制冰,白天高峰时段融冰供冷,单次就能为电网削减4万千瓦峰值负荷,堪比一座抽水蓄能电站。 济南CBD项目更宣称年减碳12万吨,相当于种下2600亩森林。

但转到经济账本上,数字立刻变得刺眼。 太原市2000年启动的集中供冷项目,苦撑14年勉强回本,最终因道路改造和电厂关停彻底停摆;济南部分住宅区因接入率太低,设备常年闲置锈蚀。

清华大学江亿院士算了一笔能效账:集中供冷管道输送的能耗占总能耗30%-40%,这些能量最终转化成热量,反而加剧制冷负荷。 相比之下,分体空调随开随关,实际能耗可能仅为中央空调的1/6。

而华南理工的王钊工程师则反驳:在深圳前海这样的超密CBD,30栋楼集中供冷只需10台水泵,分散式却要300台,设备集约化才是城市高密度区的解方。

瑞典斯德哥尔摩用4℃的深海寒流集中供冷,被称作“无法复制的神话”;青岛奥帆中心抽海水降温,济南CBD打百米深井取地热。

但内陆城市太原试图用电厂余热制冷时,改造管网的巨额成本直接压垮了项目。 当王钊在湖南某水电站坝底抽取4℃冷水给数据中心降温时,普通住宅用户还在为每平方米110元的管道接入费犹豫不决。

广州大学城对学生免费供冷,换来的是27℃的妥协温度;而重庆某住宅区按面积收费,住户赌气全天开着窗户“赚回本钱”。 某高端楼盘集中供冷后房价每平涨千元,开发商赚足绿色概念溢价,物业却因管理成本飙升叫苦不迭。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263160.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