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创成:开国中将
邱创成:开国中将
邱创成中将是我国炮兵事业的先驱与开拓者之一。自1937年起,邱创成将军在人民军队炮兵系统的领导岗位上辛勤耕耘了26载。期间,他先后担任了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委、延安炮兵学校政委、东北民主联军与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政委、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政委、中南军区炮兵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委及司令员等要职。他为我国人民炮兵的创建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赢得了炮兵部队广大官兵的深厚爱戴。
“牛肉情深”
1912年10月17日,邱创成在湖南平江县安定桥镇虾公塘村一个简朴的农民家庭中降生。幼年时期,他曾在地主家中牧牛,11岁时便开始了木匠学徒的生活。他的师傅房思桃,一位共产党员,性格温和、品行端正,时常向他传授做人的道理。1927年1月,邱创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党的秘密通信员,以木工为掩护,从事情报传递工作。次年年初,他投身工农游击队,成为一名通信员。在1928年3月的平江起义中,邱创成巧妙地混入城中,与平江城区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成功获取了敌人从长沙向平江增援的情报,使得起义部队免遭可能的损失,为此,他受到了起义总指挥部的嘉奖。
1930年春三月,邱创成投身红5军随营学校深造,仅三月光景,便以卓越的学业成绩圆满结业,继而荣膺连长之职。
长征启程之际,邱创成担任红3军团供给部政治委员。他时常为战友编织草鞋。在宿营时,他总会优先让同志们休息充足,而自己则亲自为战士们烧制洗脚水,细心处理他们的脚泡,力求降低非战斗减员的数量。行军路上,他常常帮助年轻战士背负行囊,并将自己的坐骑让给生病的战友或掉队者。面对物资的极度匮乏,邱创成及其战友们每日不仅要跋涉数十公里,更要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和敌机的狂轰滥炸,他们不惧危险,迎难而上,想方设法筹集粮食与物资,以确保长征队伍的后勤供应。
中央军委前任副主席张震回忆称:“当两个方面军胜利会师后,中央政治局于两河口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作出决策,红军将北上甘南,旨在建立川陕甘根据地,并据此制定了松潘战役的详细计划。为了夺取松潘,打通北上的道路,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了梦笔和长板两座险峻的雪山,最终抵达芦花和黑水地区。我接任团管理主任一职,主要负责粮食的筹集,想方设法寻觅食物。一日,我途经军团供给部,恰逢他们正在宰杀一头牛。邱创成政委见我路过,便慷慨地赠送了我几斤牛肉。我深知牛肉的珍贵,不舍得独自享用,于是带回了分发给同志们。在那个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几斤牛肉所承载的情谊尤为深厚。”
长征抵达陕北之际,1935年11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了军委特务团,邱创成首任团长兼政委。翌年4月,在东征途中,特务团与红1军团独立团的三个连队在山西合并,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警卫团”,下辖五个步兵连和两个直属连,曾保堂担任团长,邱创成则担任政委。至1937年2月,为了增强对党中央及军委总部机关的保卫力量,警卫团在陕西三原县云阳镇进行了扩编,升级为大团,增设了三个营部,总辖九个步兵连和三个直属连,团长由朱水秋接任,邱创成继续担任政委。
创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
在无数关乎我军命脉的关键时刻,炮兵部队屡建奇功,赢得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随着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炮兵装备几乎损失殆尽。然而,在东征和西征中,中央红军缴获了敌人的山炮。1936年3月,以此为基础,一支山炮连应运而生,这成为了日后八路军炮兵团的雏形。次年9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正式组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八路军总部遂决定着手筹建这支炮兵团,并将这一光荣使命赋予了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武亭以及八路军特务团政委邱创成。
1938年1月28日,我军历史上首个正规炮兵团——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于山西临汾卧沟村举行了盛大的成立仪式。八路军太原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在大会上宣读了中央军委的命令,其中任命武亭为团长,邱创成为政治委员,匡裕民担任参谋长,袁邦光出任政治处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亦在会上发表了讲话。邱创成、武亭等领导提出了“巩固部队,勤奋学习,严守纪律,互相团结互助”的口号,并在炮兵团内开展了抗日教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以及军事技术训练,为炮兵学科教程的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的条件极为严苛,炮兵团自成立之初便遭遇重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武器装备的极度匮乏。尽管红军时期曾拥有炮兵,但那些为数不多的火炮在漫长的行军与激烈的战斗中悉数损毁。此次重建炮兵,可谓是从头开始,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装备的不足。1936年伊始,红军东征之际,在石口子一战中,我军缴获了四门山炮。随着全民族抗战的爆发,阎锡山部在大同失利,慌乱中将部分重炮抛入河中,我军从河中打捞出十二门炮。党中央及总部领导对炮兵团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竭尽全力协助解决种种难题。例如,观通队急需的经纬仪、炮队镜、测距仪等设备难以寻觅,周恩来同志在武汉借助统战关系,亲自设法购置。炮兵团成立不久,政委邱创成便带领人员奔赴武汉,将这些关键设备运回。至此,炮兵团拥有了十余门山炮和四门迫击炮,以及一系列必需的装备与器材,规模初具,基本具备了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为了提升全团官兵的军政训练水平,确保熟练掌握炮兵的技术与战术,邱创成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团党员代表大会,并据此成立了炮兵团总支委员会,由他本人担任委员会书记。得益于邱创成同志的开创性工作,炮兵团官兵在较短的时间内,军政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邱创成事业心极强,他十分注重学习,对知识分子尤为尊敬。他敢于启用国民党少将沈毅担任总教练,这在当时实属顶着压力之举,他是我军首位任用国民党少将担任总教官的人。”此外,邱创成还向政治部门明确指示,知识分子若需调离炮兵团,必须获得他的亲自批准。邱创成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培养、团结与使用,赢得了周恩来和朱德的高度赞誉。
1938年3月4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了武亭、袁邦光等领导,强调炮兵团应如同母鸡孵化蛋般,致力于为未来炮兵部队的壮大培育骨干力量,并扩充更多炮兵团,以满足革命事业的需求。翌年春天,炮兵团完成整训后,第一营在袁邦光和匡裕民的带领下驻扎洛川,肩负起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任;而第二、第三营以及团直属部队,则由武亭和邱创成领导,开赴晋东南抗日前线。1939年9月,武亭与邱创成指挥第七、第九连的炮兵,与115师688团协同作战,攻克了河北磁县彭城的敌军碉堡。随后,他们又指挥第四连协助120师358旅,攻占山西昔阳东冶镇的日军重要据点。1940年二三月之际,武亭与邱创成率领第四、第五、第九连的炮兵,与步兵并肩作战,反击石友三、朱怀冰、庞炳勋等顽固派势力对太行山区根据地的进攻。在战斗中,武亭和邱创成始终坚守在前线指挥所,亲自指挥作战。有一次,敌机进行猛烈轰炸,指挥所的房屋被震得摇摇欲坠,部下劝他们前往防空洞躲避,但他们依然坚定地留在前沿指挥所。得益于炮兵的紧密协作,成功全歼朱怀冰部三个师,挫败了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浪潮,炮兵团因此获得了八路军总部的嘉奖。
1940年8月10日,武亭与邱创成率领炮兵团投身于百团大战。战事间歇之际,他们深入各连,组织战士们就地展开战评,对技术、指挥及勇敢精神进行全面评估,此举成为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正因如此,炮兵团在百团大战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战斗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在关家垴的激战中,为彻底消灭百米内依托坟丘负隅顽抗的日军,炮兵团成功摧毁了敌人的机枪阵地。
毛泽东赞许地对邱创成说道:“你们炮兵团在南泥湾的整治工作中表现优异,成效显著啊。”
1941年,陕甘宁边区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战胜这些挑战,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战略方针。同年6月,邱创成将军率领炮兵团返回延安,随即受命率两个营前往延安南泥湾的陶宝峪,从而开启了南泥湾开发的序幕。那时的南泥湾景象荒凉,芦苇丛生,狼牙刺遍布,荒草连绵,野羊、野狼、野猪等野生动物在荒草中出没无踪。陶宝峪位于南泥湾北部约五公里处,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荒谷,周围仅有几户人家零星散布。炮兵团初抵此地,面临着窑洞、粮食及各种补给物资的匮乏。
在面临接踵而至的艰难挑战中,邱创成秉承红军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率领官兵共克时艰,自力更生。为解决居住难题,邱创成与官兵们一同在陶宝峪沟口西坡凿挖窑洞。至1941年9月底,首批窑洞顺利完工,初步缓解了住宿问题。当朱德总司令得知炮兵团在生产工具匮乏、发展生产面临重重困难之际,便批示边区政府为炮兵团拨款购置锄头、镐头、铁锹及铸铁等生产用具。当时,延安至南泥湾间仅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部队往返及物资运输均极为不易。上级遂决定修建一条自延安城南三十里铺直通南泥湾的公路,这项工程由炮兵团3营9连承担。9连刚踏上山路时,朱总司令在邱创成的陪同下亲临现场,实地考察公路建设路线。朱德强调,修筑这条公路对边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要求9连指战员务必遵循政府指令,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彼时,秋风凛冽,气温渐低。总司令见干部战士们仍身着单衣,便指示总后勤部迅速为部队配发棉衣。为解决牲畜饲料问题,炮兵团官兵在河沟里割草,有时甚至将草料驮至延安出售,再购买生活用品带回。
左齐、邱创成、贺龙、朱德、王震、谭文邦。
自1942年至1944年,朱德总司令每年均亲临南泥湾,慰问炮兵团并督导工作。在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深切关怀下,邱创成带领官兵们迎难而上,克服了粮食短缺、住房紧张等重重难关,迅速在荒芜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不久之后,王震率领第359旅抵达南泥湾,使得垦荒队伍迅速壮大。此后,众多部队以及边区政府、中央军委等机构亦陆续进驻南泥湾,掀起了一股垦荒的热潮。随之,南泥湾的粮食、副食品及工业品得以源源不断输送至抗日战场的最前线。
“没有炮兵,便无胜利。”毛主席的话语极大地振奋了炮兵团全体官兵的士气。全团在确保生产与整风任务的同时,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大练兵热潮。
我军炮校主要创建者
为满足抗日战争大反攻时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1944年12月4日,中央军委果断决策,成立炮兵学校,旨在集中资源,迅速培育一批素质过硬的炮兵人才。学校选址于延安南泥湾的陶宝峪。翌年2月4日,中央军委、中央组织部及中央西北局联合发布招生指示信。信函发出后不久,抗大总校、七分校、延安属分区各机关以及陕甘宁边区各旅纷纷选拔出众多优秀学员与干部,调往炮兵学校。1945年2月,这批新学员与干部加入原有炮兵团,共同组成了10个炮兵学员队、1个工兵科(下辖2个工兵学员队)及1个迫击炮教导队。军委一局局长郭化若被任命为炮兵学校校长(后由朱瑞接任),邱创成则担任政委。在郭化若与邱创成的领导下,延安炮校的组建工作进展顺利。从接受任务到学校正式成立,仅用了短短一个月;而完成招生、编队及开课准备工作,则仅耗时三个月。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正式开课,人民军队首所炮兵专业学校在南泥湾宣告成立。
◆延安炮兵学校。
邱创成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将学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视为首要任务。延安炮校的学员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既有红军和八路军的老战士,也有众多投身革命的沦陷区和国统区的知识青年,更有海外华侨。由于出身背景、社会经历、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各异,每位学员的思想基础和觉悟水平都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将学员培养成为适应革命战争需要的炮兵指挥官,首要任务是塑造他们成为合格的革命战士。因此,在制定教育方案时,邱创成将政治思想教育置于核心地位,严格遵守毛主席关于学校各项工作旨在转变学生思想的指导方针。尽管当时条件有限,无法开设系统的政治课程,但邱创成高度重视形势任务教育。他经常为学员们作时事报告,深入浅出地讲解国内外形势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在邱创成的倡议下,学校创办了校刊《炮光》。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他强调要贯彻延安整风精神,引导学员在学习理论、提升认识的同时,自觉联系自身思想实际,改造世界观。同时,邱创成要求炮校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学员的党性修养。他还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和劳动锻炼,以强化他们的革命人生观。学校内政治氛围浓厚,宛如一座革命大熔炉,众多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邱创成十分关心青年学员的成长,经常与他们进行个别谈话,及时将具备党员条件的积极分子吸收进党组织。值得一提的是,在整风抢救运动中,部分同志遭受了冤屈,心灵受到了伤害。邱创成亲自领导甄别平反工作,细致地开展团结工作。
邱创成等校领导秉持着严谨求真的治校理念。学校对学员的培育极为严格,自学员踏入校门的第一日,便从严格的军事生活入手,着力塑造他们的战斗意志与精神风貌。延安炮校的严谨求实作风,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益,老同志得以加强党性修养,知识青年实现了从平民到军人的蜕变,养成了优良的思想和战斗作风。邱创成等校领导在延安炮校期间,大力倡导并践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炮校初创时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住房、用具及教学设备仍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学员们入学后,自行修缮窑洞、烧制木炭、种植蔬菜粮食,不仅奠定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思想基础,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生产劳动技能。
延安炮校虽装备简陋,器材稀缺,然而校领导如邱创成、郭化若、朱瑞等,却极为重视训练质量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倡导“精讲多练”的教学理念。教员们竭尽全力,力求将课程讲解得深入浅出,激发学员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使学员既精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学校经常举办演练活动。学期末,更会组织实弹射击,让学员轮流担任指挥官与炮手。此外,学校还时常在恶劣气候和夜间进行训练,以此锻炼学员适应抗日游击战的能力。由于缺乏正规教材,学校便油印讲义,因印数有限,只能分发给每个班级和区队,学员们便自行抄录于个人笔记本中。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克服了重重困难,更磨砺了革命意志与创业精神。
1945年9月20日,延安炮校师生逾千名,从南泥湾启程,迈向东北的征途。自那日起,延安炮校的勇士们投身于新的战斗,构成了人民炮兵的中坚力量。
1946年夏日,东北军区将延安炮校更名,更名为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朱瑞被任命为炮校校长,邱创成则担任政委一职。在1945年年底,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成立了东北坦克大队,邱创成动员了一批学员前往深造。自那时起,炮校陆续参与了东满剿匪、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斗。在每一次战役前夕,邱创成都会亲自进行战前动员,并亲临车站为战士们送行。
在辽沈战役爆发前夕,东北军区炮校成功培育出两千余名炮兵干部,极大地壮大了东北军区的炮兵力量。1946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在哈尔滨正式成立,朱瑞同志担任司令员,邱创成同志担任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党委作出重要决策:“将学校转变为部队,以部队为学校”。据此,炮校选派了500余名干部奔赴各部队,致力于培养骨干力量,并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早的高射炮部队。至1947年3月,共组建了160个炮兵连。东北地区的炮兵部队初具规模,在历次重大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炮兵与兵工事业先驱
1950年8月1日,我国军委炮兵正式诞生,标志着我军炮兵事业迈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邱创成同志于1951年3月起担任炮兵第二副政治委员,次年8月升任炮兵副政治委员兼副司令员。1957年2月,他被任命为炮兵政治委员,同年12月又兼任炮兵党委第一书记。1959年10月至1963年9月,邱创成同志担任炮兵司令员。1970年12月至1976年2月,他肩负重任,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匡裕民、邱创成中将。
邱创成,作为新中国炮兵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贡献卓著。他亲自领导成立了众多炮兵部队,包括高射炮、火箭炮、反坦克炮以及榴弹炮等,并着手建立了高级炮兵学校、高射炮兵学校、军区炮兵学校、炮兵技术学校、炮兵预备学校和导弹部队学校。在军委炮兵的领导岗位上,他特别注重提升干部群体的文化科学和专业技术水平。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炮兵党委积极向军委总政治部申请,为炮兵部队引进了1000余名知识分子担任文化教员,并先后设立了九所文化预科学校和两所文化速成中学。1959年10月,邱创成出任炮兵司令员后,经常深入炮兵基地和院校进行调研,总结炮兵建设的新经验,并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他大力推动炮兵院所的创建与发展,于1960年成功组建了炮兵工程学院、炮兵技术研究院以及炮兵技术学院。
1955年9月,邱创成荣膺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1958年至1960年这段时间里,邱创成在高等军事学院深造学习,这是他唯一一次踏入正规学府的大门。当时47岁的他,不仅担任系主任之职,还肩负支部书记的重任。他的同班同学,曾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回忆道,邱创成堪称学习的楷模,他勤奋刻苦,深思熟虑,潜心钻研,所撰写的学习心得,时常刊登在学院的简报之上。
1963年,邱创成肩负重任,荣任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之职。在兵器工业的开拓与发展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着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崇高精神,引领部队装备实现了从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跨越式转变,并致力于打造坚实的兵器工业基地。五机部不仅专注于常规武器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还承担了诸如人造地球卫星推进剂、导弹辅助设备以及核武器引爆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任务。在邱创成的英明领导下,相关单位成功研制出聚氨酯复合固体推进剂,并应用于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第三级运载火箭;成功试制了“东风”地地导弹地面瞄准设备;此外,还成功参与了以黑索金为主要成分的高能塑料粘结炸药的研制,解决了核武器第二代引爆药的重大技术难题。即便在“文革”动荡时期,邱创成依然迎难而上,全力保障兵工生产的稳定,连续完成了一系列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任务,为国防工业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无尽的努力。
1958年,陈锡联(居中)与沈阳高级炮兵学校的孔从洲(左二)、宋承志(左一)、邱创成(右二)及王文介(右一)共同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炮兵、装甲兵作为专业技术兵种,要胜任这一职责,不仅需要掌握马列主义理论,更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邱明将父亲的教诲牢记于心,并将其贯彻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
“革命生涯,就是要活干到最后一刻。”即便如此,他依旧坚守一线,指导工作,身边的同志无不为他这种精神所动容。邱创成的心脏病时常发作,几乎每隔几天就犯一次,服药控制后,第二天仍旧坚持上班,为我国炮兵事业和军工发展倾注了无尽心血。
1979年2月,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之际,邱创成不吝翻阅书柜中的笔记与书籍,日以继夜地伏案疾书,时常更是彻夜不眠。他感慨道:“自卫反击战激烈异常,火炮的威力尤为显著。我愿将战争中炮兵作用的发挥经验与教训整理成文,以期炮兵指挥员能借此良机,积极投身实战锻炼,撰写一份建议。”历经十数日,邱创成克服病痛的折磨,终于完成了建议稿,并将其呈送给了时任炮兵司令员宋承志。宋承志深受感动,对老首长对炮兵的深切关怀表示感激,并对他那老当益壮的精神深感钦佩。1982年2月21日,邱创成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0岁。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23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