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会场当众痛哭反对傅作义起义,被“送走”的石觉,为何反成蒋介石眼中最大功臣?
1949年1月21日,北平中南海居仁堂,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黄埔三期石觉中将,在会议上听到傅作义说要和平起义,当场痛哭反对,坚决要回南京。
结果,他不仅没受罚,反而被蒋介石视为最大功臣,之后更是官运亨通。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答案就藏在他离开北平后的一系列表现里,尤其是他后来办成的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1
1949年1月那会儿,北平城里天寒地冻。
傅作义把华北剿总的高级将领都叫到中南海居仁堂开会。会场外头戒备森严,进去的人基本就与外界断了联系。
傅作义在会上摊牌了,说天津刚被解放军攻破,北平城这25万人被围着,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平解决。
石觉一听这话,脸色立马就变了。他是黄埔三期毕业的,是汤恩伯的老部下,在华北剿总系统里算是“外来户”。他手下管着第九兵团,那是汤恩伯的基本部队。
石觉站起来发言,声音都在发颤:“总司令,咱们手里还有几十万人马,怎么能就这么放下武器?”
旁边的李文(黄埔一期,时任第四兵团司令)也跟着附和。这两个中央军将领的态度,让傅作义感到很大阻力。
石觉是真急了。他从抗战开始就跟着汤恩伯打硬仗,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豫中会战,哪次不是玩命?现在让他起义,他感情上根本转不过弯来。
他说着说着,情绪失控,眼泪就下来了:“总司令,我跟着党国打了这么多年仗,您让我这么办?我做不到!”
会场里的气氛瞬间降到冰点。傅作义系的将领们看着石觉激动落泪,神情复杂。
傅作义强压着火气,解释说:“石将军,现在不是讲个人意气的时候。天津的情况就摆在那儿,咱们这点人马被死死围在城里,没有别的选择。”
石觉抹了把脸:“反正我不能起义!我要回南京,向委员长当面报告!”
李文也态度坚决:“对,我们必须走。”
傅作义知道强留不住这些人了。这些中央军将领手下还有不少部队,万一在城里闹起来,局面就没法收拾了。
他权衡之后,松了口:“好吧,既然你们态度这么坚决,我安排飞机送你们走。”
1月22日,石觉和李文等几位中央军将领乘飞机离开北平,先到青岛,再转往南京。
飞机起飞时,石觉回头望了一眼北平城。他心里充满了不甘和愤懑。
他决心到南京后,要向蒋介石彻底说明傅作义不可靠。
02
到了南京,石觉第一时间去找老长官汤恩伯。
汤恩伯此时担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还掌握着部分兵权。见到石觉安然归来,他明显松了口气:“回来就好!北平的事我已经听说了。”
石觉把北平会议的经过详细汇报了一遍。汤恩伯听完,拍拍他的肩膀:“你做得对!傅作义那边我们已经管不了了,现在的关键是守住长江防线。”
汤恩伯随即任命石觉为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兼淞沪防卫司令。石觉手下掌握了几个军的部队,负责上海地区的防务。
上任后,石觉和汤恩伯一起重新部署了上海防线。他们设置了三层防御:外围阵地从浏河延伸到华泾镇,主阵地沿狮子林到黄浦江展开,市区内的高层建筑都被改造成了坚固据点。
汤恩伯对外宣称要坚守上海6个月。但石觉心里清楚,这更多是宣传口号,能守多久谁也没底。
4月下旬,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南京迅速解放。
5月12日,解放军开始进攻上海外围。战斗异常激烈,石觉的部队每天都在后撤。
到5月24日晚,解放军已攻入市区。汤恩伯见大势已去,立即带队撤往吴淞口,准备从海上撤退。
石觉也跟着撤退。他率领淞沪防卫部的人员登上了军舰。船启航时,他站在甲板上望着上海,心情复杂。
从北平到南京,再从南京到上海,短短几个月一路败退。石觉内心充满了挫败感。
03
上海失守后,蒋介石对汤恩伯的表现非常失望。
汤恩伯之前夸口要守6个月,结果连半个月都没撑住。蒋介石觉得此人不堪大用,开始考虑换马。
此时,舟山群岛的战略价值凸显出来。
舟山群岛由300多个岛屿组成,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江浙沿海和上海的门户。蒋介石决心全力经营舟山,将其作为反攻大陆的前进基地。
那么,派谁去守舟山最合适呢?
蒋介石权衡再三,认为汤恩伯已不可靠。他需要的是一个绝对忠诚的将领。
这时,有人向蒋介石推荐了石觉。
推荐理由很充分:石觉在北平会议上坚决反对傅作义起义,证明其对党国忠心可鉴。而且他在上海防御战中虽然失败,但至少尽了力。
蒋介石想起石觉在北平痛哭表态的一幕,确实觉得这样的忠臣难得。他认为这样的人值得托付重任。
1949年7月,蒋介石发布命令,任命石觉为舟山群岛防卫司令官,兼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和绥靖总司令。
这一任命对汤恩伯不啻一记重击。
他与石觉有多年的上下级关系,如今石觉不仅与他平起平坐,甚至掌握了更重要的实权。
更让汤恩伯难堪的是,舟山原本在他的防区内,现在直接被石觉接管。这明确显示了蒋介石对他的不信任。
石觉到舟山上任时,心情复杂。他明白汤恩伯肯定会不满,但这是蒋介石的直接命令,他必须执行。
石觉接手舟山防务后,立即巡视各岛,重新调整部署。他将第75军放在西部,第87军放在东部,暂一军守岱山和衢山。
到了8月,解放军开始进攻舟山外围岛屿。金塘岛、大榭岛、桃花岛相继易手。
石觉忙不迭地调兵遣将,勉强守住了主岛。
11月初,解放军进攻登步岛。石觉的守军与解放军登陆部队激战,由于解放军后续增援不及,在给予守军重大杀伤后主动撤离。
石觉立即将战况上报,并称之为“登步大捷”。
蒋介石闻讯颇为欣慰,认为石觉还是能打仗的,于是又从台湾和金门抽调了两个军增援舟山。
到1950年初,舟山守军已达5个军16个师,加上海空军,总兵力约12万人。
解放军也在积极准备大规模进攻舟山。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04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的消息传到台湾。
蒋介石闻讯心惊。海南岛那么大、守军那么多,说丢就丢了?他开始担心舟山也会守不住。
而此时,解放军正在舟山对面集结重兵。情报显示,解放军计划投入多个军的兵力进攻舟山。
蒋介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讨舟山守弃问题。
会上有主张死守的,有建议撤退的。蒋介石犹豫再三,最终拍板:撤!
他的理由很现实:与其让12万精锐困守孤岛被歼,不如撤回来加强台湾本岛的防御。
5月13日,蒋介石下达撤退命令。这次行动必须绝对保密,不能引起解放军的察觉。
台湾当局紧急调集了44艘舰船,总吨位达15万余吨,准备将舟山守军全部接回。
石觉接到命令后,立即秘密组织撤退。这可是个高难度的任务,12万人要在短时间内悄无声息地全部上船撤离。
石觉制定了周密的撤退计划。部队分批登船,先撤外围岛屿守军,最后撤主岛部队。
5月13日晚,撤退行动正式开始。
舟山各码头上灯火通明,却井然有序,鸦雀无声。官兵们列队默默登舰。
石觉亲临码头,看着一船船官兵离去。驻守舟山近一年,如今说走就走。
到5月16日,12万守军全部安全撤抵台湾。整个撤退过程组织严密,解放军未能及时察觉。
石觉是最晚一批登船的。舰船启航时,他回望舟山群岛,百感交集。
而正是成功完成了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撤退任务,让他真正成为了蒋介石眼中的最大功臣。
抵达台湾后,蒋介石亲自接见了石觉,并授予其一等宝鼎勋章。
蒋介石握着石觉的手说:“这次撤退任务完成得非常好,部队完整带回。这12万人对台湾防务至关重要。”
听到最高领袖的肯定,石觉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舟山撤退后,石觉的军旅生涯进入了新的阶段。
蒋介石对他信任有加,任命其为台湾防卫副总司令兼北部防守区司令。这是个实权职位,手握数万兵马。
1951年,石觉又兼任了南部防守区司令。
1954年,石觉升任陆军第二军团司令。1956年,他出任金门防卫司令官。
一路晋升,顺风顺水。
1959年,石觉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这在当时台湾军界,已是顶尖层级。
他还先后担任过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总司令、考试院铨叙部部长等重要职务。
与他同期的许多将领,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兵败被俘,有的选择留在大陆。能像石觉这样在台湾安度晚年、善始善终的,实在不多。
石觉晚年热心体育事业,尤其推崇太极拳。他投入大量个人财力在民间推广太极拳运动,几乎倾尽所有。
1986年9月23日,石觉因中风在台北病逝,享年78岁。
从黄埔三期学员,到陆军二级上将,石觉的一生大起大落。他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最终在台湾度过了后半生。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其最终的命运。
史实来源:
1.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3.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平津战役亲历记》
4.国防大学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
5.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6.张朋园等《中国现代史辞典》
7.相关人物传记及学术论文交叉验证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8612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