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遭遇孤立危机,欧盟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局势或将转变

这阵子,欧洲不少国家,尤其是几个“头号”玩家,居然齐刷刷地“背叛”了,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消息一传开,不少人觉得挺振奋的,觉得这算是迟到的正义到来;也有人心里打鼓,怕局势会变得更乱。这到底是大家长期积累起来的觉醒,还是在国际大环境的压力下,不得已的选择?

西方多国开始掀起一股对巴勒斯坦国的“点头认可”热潮。第80届联合国大会刚刚召开完,不少人觉得9月22日这一天成了个重要的转折点。这天,法国和沙特阿拉伯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一块主持个国际会议,主要推行“两国方案”的事儿。

联合国里的193个成员国,大概有四分之三左右都认可巴勒斯坦国。在欧洲联盟的27个成员国中,只有少数几个承认巴勒斯坦,主要是一些前共产主义国家,还包括瑞典和塞浦路斯。

2012年11月,联合国大会同意把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的观察员身份由“实体”改为“非会员国”,实际上确认了巴勒斯坦的主权地位。

这次以色列那边确实是陷得挺深的,深到自己都没想到会搞成这个样子,说实话,以前大家还觉得还能维持点平衡,谁知道内塔尼亚胡那家伙巴不得制造个大新闻。

你想啊,九月初那个“卡塔尔斩首行动”,原本打算干掉哈马斯的头头,结果不仅没搞成,还把自己之前那点“和平谈判”的努力给打得粉碎了。

欧洲国家承认巴勒斯坦这个事儿,其实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不过,这次的情况感觉完全不同。以前那些举手赞成的,基本都是前东欧国家,在加入欧盟之前就已经表态了。如今,站出来支持的,变成了西班牙、爱尔兰,甚至还有打算行动的法国,这些都算是西欧的传统核心力量。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算盘打得挺精明,他打电话给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告诉他承认巴勒斯坦是为了孤立哈马斯,也是推动“两国方案”的一种手段。这个说法明显带有战略的考虑。而比利时方面则更直白,把承认巴勒斯坦的理由归结为加沙地区的人道危机和以色列对国际法的践踏,完全站在道义立场上。

各种动机五花八门,有的出于算计利益,有的源自价值取向,但最终的趋势都一样: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正在逐步凝聚,共同向以色列传递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

面对这股“承认潮”,以色列官员的反应也挺直接,他们觉得这是在“奖励”哈马斯在2023年10月7日那次袭击。这话一出口,不只是外交上说说而已,揭示出双方在事件的根本说法上差异大得很。国际社会想用压力促成和平,但以色列却觉得这是在帮恐怖组织撑腰。

政治上的态度要是真材实料地配合,才能不显得空洞。这次,欧盟明显是实打实的。一套针对以色列经济命根子的制裁方案,在9月17日由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正式公布了。

为什么说欧盟的经济牌那么厉害呢?数据不骗人。到了2024年,欧盟已经成为以色列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到整体贸易的32%,双边的交易额高达426亿欧元。而且,欧盟还是以色列最大外资来源地,2023年的投资额达721亿欧元,远远超过美国的392亿欧元。

这套制裁方案可以说挺精准的:针对价值58亿欧元的以色列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让以色列每年多花2.27亿欧元成本。而且,还暂停了大约2000万欧元的各种项目直接资金支持。虽然对个人的制裁要求所有成员国达成一致,但经济方面的措施只要“合格多数”批准,门槛其实也不高。

这股外来的压力正好击中了一个因为战争变得特别脆弱的经济体。到2024年底,以色列在加沙和黎巴嫩的战争开支预计会达750亿美元左右。它的军费预算也从2023年的大约180亿美元,猛涨到今年的354亿美元。

在内外压力的夹击下,以色列的经济早就吃不消了。到2024年中,外债占GDP的比例首次接近70%。曾经引以为豪的科技行业,外国投资总额竟然暴跌了45%,达到了八年来的新低。就连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9月15日也不得不坦言,国家正逐渐陷入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孤立”。

当然啦,美国还是挺坚强的靠山。到了2024年,美国国会批准了超过260亿美元的援助法案,全美大约30个州和地方政府的公共养老基金,也投入了大约17亿美元买以色列债券。不过吧,这批钱,主要还是用在军事和政府融资方面,没法真正填补在欧洲市场准入、民间投资还有科技合作方面,长期累积的那些结构性伤害。

要是说外交和经济方面的压力还能勉强应付得过去,那地缘战略的格局一动摇,可就真的是触及到根本的危机了。最近以色列那些激进的军事行动,比如在短时间内对六个国家发起空袭,还包括攻击卡塔尔境内的哈马斯目标,结果带来的反作用力,真得出乎意料。

特别这次对卡塔尔的空袭,据说还得到了美国的点头。这一下子就成了个大麻烦。卡塔尔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境内驻有不少美军基地,这么重要的地方都可能在美国默认下挨打,其他海湾国家心里怎么想?他们那会儿就真切地感觉到,美国的安全保障,在涉及以色列利益的时候,未必能让他们百分百放心。

一旦信任破裂,大家就只能靠自己找路走。为此,海湾合作委员会决定制定一份防御协议。而最引人注目的事,恐怕就是巴基斯坦和沙特在9月17日签署的联合战略防御协议,这基本上就算搭起了一个攻防一体的联盟。

这个新联盟的意义可不小呀。沙特那雄厚的财力,加上巴基斯坦稳健的军队实力,甚至核武能力,一股不依赖美国、专注应对区域威胁的新势力正在悄然形成。毫无疑问,这等于是在美国领导的中东安全格局上挖了个坑,也让以色列所谓的“安全铁壁”露出了明显的裂缝。

在这个过程中,以色列的国际形象悄悄发生了变化。内塔尼亚胡那句“每个拿着手机的人都握着以色列一部分”被一些舆论解读成一种技术威胁,令人不禁想起以色列过去曾经用电子设备发动袭击的事迹。曾经被誉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现在在某些人眼里看来,渐渐变成了一个“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

回头来看,外交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制裁以及地缘政治的重组,这三股压力其实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外交认可的趋势为经济制裁提供了道义和法律依据,而激烈的军事措施又刺激了周边国家相互依靠,组建起了反制的联盟。

以色列目前遇到的,就是一个根本性的战略难题:要么继续走靠军事实力硬拼,再加上依赖一个超级大国的老路,结果很可能是在这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里,把自己推到全面孤立的边缘。这种多方面的危机,不仅考验着目前的政策怎么走,更关乎以色列未来国家的定位问题。面对这种思路转变,该怎么应对,关系到它未来几十年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在地区中的角色。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593570.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