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南鸟岛稀土开采?先别急着鼓掌,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最近有个消息挺热闹——日本说他们在南鸟岛发现了“够全球用上千年的稀土矿”,现在要正式开采了。消息一传出来,好多人跟着激动:“这下全球稀土不用愁了!”“日本这是要做‘资源救世主’?”可咱掰开了揉碎了看,这事儿啊,怕不是日本自己画了张大饼,连画饼的纸都还没捂热乎。

南鸟岛的“稀土神话”到底啥情况?

先给不太了解的朋友划划重点:南鸟岛在哪?它是日本东京都下辖的一个珊瑚环礁,孤零零躺在西太平洋上,离日本本土足有1800公里,离最近的有人岛都远得很。就这么个“荒岛”,咋就和“全球千年稀土”挂上钩了?

故事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和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南鸟岛周边海域勘探,说是在海底2000多米深的地方,发现了富含钕、镝等稀土元素的海底泥。按他们的算法,储量大概有1600万吨,够全球用1000多年——这数字听着确实吓人,毕竟现在全球每年稀土需求量也就30万吨左右。

可这事儿过去五年了,日本为啥现在突然要开采?最近有日媒报道,日本政府打算联合企业,在2028年前启动商业化开采试验。理由也很“冠冕堂皇”:一是为了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中国现在占全球稀土加工的85%以上);二是“为全球稀土稳定供应做贡献”。

消息一出,日本国内不少人跟着欢呼,好像“资源小国”终于要逆袭了。可咱仔细想想,这“千年储量”的背后,藏着多少没说的实话?

日本这饼画得有点虚,当心噎着自己

先泼盆冷水:就算南鸟岛真有1600万吨稀土,想从2000米深的海底挖出来,难度比登天还难。

咱先唠唠深海采矿的“技术门槛”。陆地上挖稀土,挖个矿坑、建个选矿厂就行;可海底不一样啊,2000米深的海底,水压相当于200个大气压,随便一个设备故障都可能出大事故。现在全球深海采矿技术啥水平?坦白说,还在“实验室阶段”。挪威、加拿大这些国家搞了十几年试验,连小规模商业化都没摸着边。日本倒好,直接说要“2028年前启动试验”,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再说成本。深海采矿的成本有多高?有机构算过,海底挖稀土的成本差不多是陆地开采的5到10倍。就拿现在全球最大的稀土矿澳大利亚芒廷帕斯矿来说,每公斤稀土成本不到20美元;要是南鸟岛的矿按这个成本算,每公斤得100多美元——这价格,下游的新能源、半导体企业不得集体“跳脚”?

更关键的是环境风险。南鸟岛周边是公海吗?不是,属于日本专属经济区,但海底生态同样脆弱。2000米深的海底,生活着很多特有物种,比如端足类、海绵动物,它们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要是采矿船一来,挖泥机一搅和,这些生物可能直接“团灭”。日本之前在北海道搞过陆地稀土矿,结果因为污染问题被当地居民抗议了十几年;现在跑到更敏感的海底,真以为不会闹“生态海啸”?

还有个扎心的事实:日本的“千年储量”,可能是个“注水数字”。当年勘探的是“海底结核”里的稀土含量,可这些结核分散在海里,要全部采完得多少年?再说,稀土分轻稀土和重稀土,现在新能源、半导体最需要的是重稀土(比如镝),而南鸟岛的矿里,重稀土比例有多少?日本没细说,但业内普遍猜测,可能和陆地矿差不多——那“供全球千年”的说法,基本就是夸大其词。

最逗的是日本说“为全球供应做贡献”。这些年全球稀土紧张,根源不是储量不够,而是加工技术被中国垄断。中国能处理全球90%的中重稀土,能把稀土矿石炼成高纯度的材料;日本呢?自己连稀土提纯技术都不过关,挖出来的矿石不得运到中国加工?到时候赚的钱,大头还是中国的,日本图啥?不就是想绕开中国,自己当“稀土二道贩子”吗?

说白了,日本的“稀土梦”更像一场“政治秀”。既想讨好国内民众,显示自己“能解决资源问题”;又想在国际上刷存在感,告诉其他国家“离了我日本,稀土供应不稳”。可现实是,技术没突破、成本降不下来、环境风险兜不住,这饼画得再圆,最后也得“啪嗒”摔在地上。

资源这事儿,急不得也虚不得

日本南鸟岛的稀土开采计划,说白了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算真挖成了,也不过是全球稀土市场的“小水花”——毕竟中国手里握着加工技术这张“王牌”,全球稀土的命脉,哪能说变就变?

咱普通人看这事儿,也别跟着瞎激动。资源安全是国家大事,但更得看清:真正的技术突破、可持续的开发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日本要是真想为全球稀土出力,不如先把深海采矿的环境标准定清楚,把提纯技术学到位,而不是急着挖个矿“刷政绩”。

你说呢?日本的“千年稀土梦”能实现吗?是真心为全球着想,还是另有打算?

#热点新知#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401198.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