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为何离开德云社?一场体制与江湖的抉择
北京的冬天,风吹得脸发疼。2010年李菁拎着快板,包一甩,走得比风还快。那天德云社后台,没人敢拦他。郭德纲也没挽留,倒像是习惯了身边人说走就走。门外的雪还没下大,后台却结了层薄霜。有人揣着手机准备拍点什么,结果什么都没发生——李菁连违约金都没磨嘴皮子,干脆得像提前背好了剧本。可谁知道他心里是轻松还是堵得慌?师兄弟们看着他背影,心里大概都在盘算:下一个会是谁?
翻回头看,李菁这一走,德云社丢了个台柱子,北京曲艺团平白多了个副团长。江湖里的规矩,从来写在脸上,不写在纸上。德云社给你票房分账、给你江湖地位,电视台递过来的却是编制、奖状、铁打不动的工资单。你说李菁是瞅准了体制的温床还是纯粹厌了江湖?当初连合同都没撕,违约金也没讨价还价,多少有点“累了,爱谁谁”的味道。可真要说他怂,那又太小看这老江湖了。
有时候想,他选体制,是不是早看穿了江湖的水有多深。票房分成的日子,今天你红明天你凉,跟赶集似的。德云社那几年,走的人不少,留下的各有算盘。李菁选了副团长,手里多了把铁饭碗,心里却未必少了根刺。体制内的舞台,观众换成了领导、同事和奖项评委。台上少了点烟火气,多了点规矩。不是谁都能适应这节奏。可说到底,谁没被生活磨过?有些人宁可安稳,有些人还想在江湖里蹦跶。
德云社没被他这一下掀翻。相反,郭德纲像是打了鸡血,合同一改再改,违约金翻倍,徒弟们连跑都跑不利索。票房数据往上窜,新人换旧人,师父带着徒弟继续追着热搜跑。说白了,这帮人就是一群在泥里打滚的顽主,谁都不愿被人看扁。李菁的离开,倒成了个标本。后来那些想走的,心里都要先掂量掂量违约金够不够买辆车。
有意思的是,网友们每隔一阵就把李菁拎出来念叨一遍。有的说他是职场人设的典范,有的说他要是没走,德云社会不会更大?这问题就像问姚明要是留在火箭能不能进总决赛。历史没“如果”,只有一地鸡毛和一嘴瓜子壳。副团长的名片印得再亮,台下观众也不会记得你去年得了什么奖。江湖的好处是你能红,坏处是你能凉。体制的好处是你稳,坏处是你稳得发闷。谁都不是傻子,都是在各自的路上过日子。
有时候看李菁现在在台上教学生,偶尔露个脸,心里也会嘀咕:他会不会想念德云社那堆疯子?会不会夜里做梦还回到台下人声鼎沸的日子?体制给了他安全感,也收了他的江湖气。奖状、学生、编制,都挺好,可少了点台下观众的起哄和掌声。德云社那头,换了几波人,热闹还在继续。谁能想到,李菁走后,郭德纲直接把合同年限拉到天上去了,违约金堆成了一座小山。连业内都说,这波操作,算是李菁无声的“教育”了全行业。
说起来,体育圈那些“跳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一地鸡毛。姚明回国,孙杨风波,郭艾伦回归本土,都是一边是情怀一边是现实。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主角,等到了岁数才明白,谁都只是剧本里的配角。李菁要是没走,是不是能和郭德纲一起坐镇江湖?说得轻巧,真留在德云社,他能分多少蛋糕?郭德纲的核心资源是能分的吗?副团长的光环再大,也盖不过社长的威风。江湖就是江湖,铁打的郭德纲,流水的李菁。
其实这事儿扯到今天,不就是个生活选择题?江湖的自由和体制的安稳,谁都想抓住。你说李菁赢了还是输了?他自己大概都懒得想这个。副团长过得安稳,德云社还在闹腾,粉丝还在追着热闹跑。你要说谁活得更好,恐怕连他们自己都答不上来。有人喜欢台下热闹,有人喜欢铁饭碗的稳当。谁也别替谁操心,谁也别笑话谁。
你要问我,李菁到底是潇洒走一回,还是看破红尘?这问题和“网友有时候就像放大镜,专盯着别人的芝麻,却自家西瓜也丢了”差不多。旁观的人永远比当事人更热情。留言区见,有本事你来说说,你要是李菁,你选哪个?江湖还是体制?快板还是奖状?说不定你的答案,比他的还有意思。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31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