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战役:我军利用骑兵漏洞重创马家军,马继援反击未果西安梦碎
1949年5月下旬,一份从大西北传来的电报交到蒋介石面前。看完之后,他突然神采奕奕,立刻命令向西北地区送电,还大肆奖赏一番。
那会儿,国民党接连失去南京、杭州这些重要城市,小朝廷只好搬到广州。连续几个月得到的消息都是败仗,愁得蒋介石焦头烂额。唯独这封电报,居然是西北的二马主动写信,请求反攻西安。
在这末世的情景里,居然还能看到“忠勇之士”,连蒋介石自己都有点难以置信呢。
一、马家军请战
青海的马步芳和宁夏的马鸿逵这两位地方军阀,一向与国民党中央闹不合,主要就想保住自己在青宁两省的势力。可没想到,他们竟然突然改变主意,主动请求出兵反攻西安,这是咋回事儿呢?
其实嘛,这事儿不太难琢磨。到了1949年5月中旬,胡宗南把西安给撤了。到5月20日,彭德怀带着一野部队轻轻松松就拿下了西安城,也算是把这个古老的西北政治重地给占了下来。
其实,青宁二马本来对西安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野心,胡宗南想守也罢,放弃也行,都不会对青宁两省造成多大影响。不过,胡宗南撤得太快,不仅丢了西安,连宝鸡都不敢坚持守住,一路往汉中撤退,几乎把整个关中平原都给丢掉了。
彭德怀自然没啥异议,带着大军一路向西南推进,很快逼近西府,形成对甘肃东部的威胁。原本胡宗南的部队在关中地区坚守,青甘宁新四省一带可以说是真正高枕无忧。如今胡宗南缩入汉中,嘴上说得振振有词,要效仿解放军那样大步快跑,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随时准备北上夺回关中,可谁不懂,你胡宗南那满编的兵力还打不过彭德怀,现在主力都被他打得差不多了,你说的大踏步进退,其实也就是在打撤退的旗号罢了。
中央军一从关中收兵,甘肃东边的地界立马就摆在明面上了,青宁两省的要害位置也变得一览无遗。青宁二马(青海、宁夏)一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是“唇亡齿寒”,不敢再坐视不理,只能硬着头皮主动去找蒋介石,请求出战,打算反攻回西安。
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直点头,马上回电让胡宗南赶紧出兵,同时青海和宁夏两省也要联合出动,反攻西安,务必要把失地夺回来。
二、矛盾重重的胡马联军
胡宗南收到电报后,心里挺不痛快的。
二马心里明明白白,能干嘛,自然知道。不过说起来,联合攻打、西安,实际上就是帮二马把陇东围起来,防止解放军钻进去进入甘肃。帮别人大忙,胡宗南带着一百八十个人,心里可不太情愿。
原本胡宗南打算撤回汉中,主要是想躲避彭德怀的攻击,暂时休养调整,把时间拖得越长越好。现在却要重新回到汉中,不仅折腾一翻,部队还得重新绕弯路,可能还会被二马拖下水,成为替死鬼,先受打一顿。
胡宗南多次给蒋介石回信,详细说了西北那边的情况,不过蒋介石这边啊,最关心的还是能打赢一仗,扭转一下士气的颓势。于是,他立刻下令胡宗南赶紧从汉中北上,和二马联手开战,务必取得胜利。
胡宗南没得办法,只能咬牙硬着头皮折返回去。一想自己能怎么办呢?既然二马主动要跟西安较上,那就让他们去拼,反正马家军那股悍劲儿,要打几个胜仗,收复了西安城,也未尝不是个好事儿。
于是,胡宗南一边下令第5兵团的司令裴昌会带领在宝鸡附近的残部先行出发,一边慢悠悠地搞起“蘑菇战术”。这支部队折腾了好几天,却始终没能前进到汉中去。
带兵的裴昌会也是个有两把刷子的人,这人除了拖延和“蘑菇战术”之外,别的本事没啥,但在这方面,可比胡宗南还厉害几分。虽然裴昌会挂着兵团司令的官衔,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真正掌控兵权的还得是胡宗南和他的亲信,他连手下一个团都调动不了,基本上就是个提线木偶罢了。
裴昌会刚开始是挺恼火的,甚至曾经打算辞职走人。可时间一长,他居然就想开了,反正当个提线木偶也挺风光的,吃香喝辣的日子也不差。倒是那些握有兵权的大将,打个败仗就得背锅,居然还会自杀,真是挺悲哀的。比起来,做个木偶司令还挺轻松的,至少不用担心啥太多。
一旦选择了躺平,裴昌会的日子就过得挺悠哉,每天睡到自然醒,太阳都快爬到头顶了也不动弹,那些军事事务基本都由手底下的人打理。他在军中的名声可不少,大家都爱凑热闹,给他起了个外号“懒猴”。裴昌会听到后虽然没把这当回事,依然继续嘿嘿躺着晃,所以吧,这样的司令还能指望他在反攻西安时带头冲锋?
胡宗南派人带着作战方案急匆匆赶到兰州,想和二马讨论对策。一眼看过去,二马就都看清了胡宗南的阴谋,但也顾不得指责他在那儿按兵不动。说到底,二马之间也不是没矛盾,事情复杂得很。
二马的实力差距明显,青马强、宁马弱,所以青马一直打算压倒宁马,成为青宁两省的头头。蒋介石为了拉拢二马,想让他们跟共军拼个你死我活,还打算把一直由中央系官员担任的西北军政长官位置,让给二马去当。
青海马步芳出生于1903年,比宁夏马鸿逵小11岁,按照族中的辈份,他称马鸿逵为“老爸爸”,但实际上毫不尊重马鸿逵,心里盘算着要蚕食宁马的势力。马鸿逵经历丰富,8岁时在西安行宫见过逃难中的慈禧、光绪、李莲英等前清的要人,20岁的时候在北京为袁世凯担任侍从武官,可以说是清末到民国时代变革的亲历者。
马鸿逵虽然兵力没有马步芳多,但把宁夏打理得像铁桶一样,马步芳是插不进去手的。不过在争夺西北军政长官这个位置上,嘴上功夫比不过马步芳,最终还是输了,败给了他。
马鸿逵跟马步芳讨价还价,要他提名自己当甘肃省主席,否则就不合作。马步芳答应得挺快,结果一到任却迟迟不搭理马鸿逵,反而让当时的甘肃省主席郭寄峤继续主持大局。马鸿逵那边一直被搁置一旁,想让他自己知道难堪退缩。这事儿让马鸿逵心里憋了一肚子火,也埋下了日后出兵不力的祸根。
胡宗南的参谋官来到兰州,跟马步芳谈了好几圈,最终敲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
二马各派出兵力超过4万,总数差不多9万多。青马方面的两个军由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来指挥,而宁马的两个军则由马鸿逵的儿子马敦静担任司令,卢忠良则为前线的实际指挥。二马的兵团由马继援统一调度,配合胡宗南第五兵团向东推进。
不管怎么说,为了拿下西安这个目标,胡宗南和二马算是联手了。二马这边对解放军还算有点心理优势,他们的军队里一半是骑兵,一半是步兵,行动特别快,挺适合在西北的复杂地形中灵活机动。而且,提起当年河西走廊的那场战役,马家军记忆犹新,根本不畏惧解放军。
而且啊,彭德怀手底下的野战军兵力一直没有太多,攻占西安以后也就十五万左右的人马。而二马和胡宗南的队伍加起来,有二十五万多,兵力上绝对占优。用多打少,用强打弱,二马这边信心可是十足得很。
可实际上啊,1949年夏天的一野,比起当初那个吴下阿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三、一野兵力扩大一倍
一野的兵力其实不算多,自1947年3月成立以来,全军不过2.6万多点人。后来在彭总英明指挥下,部队规模逐步壮大,打得越来越狠,兵力也扩大到15万,基本上有了与胡宗南展开对攻的实力。不过,从整体兵力来看,确实比不上胡宗南和青宁二马的联手兵力。
可到了1949年4月太原一解放,局势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要说这事,还得提起徐向前。当时,他带领华北野战部队在山西坚持战斗,队伍有6万左右,面对阎锡山十多万的部队,却反倒掌握了主动,不断击败阎军,还攻占了晋南、晋中的几个大城市。到1949年3月左右,就已经逼近太原城了。
徐帅这段时间身体一直不太好,山西的战斗压力也挺大,他的肋膜炎经常发作,瘦得跟竹竿似的。那会儿攻打太原城遇到了一些挫折,阎锡山在西山布置的防线非常稳固,徐帅感觉自己有些吃力,急需找到一位能干的指挥员顶上来替他出力。
碰巧彭总去西柏坡开会,中央就让他顺路到太原指挥那最后的攻城战役。其实指挥这场战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央还另有安排,打完太原之后,准备把华北的18、19两个兵团抽调到陕西,集中力量对付胡宗南和马家军。
1949年5月,18、19两个兵团还没来得及休整好,就赶紧向关中出发,计划大概在6月中旬左右到达西安。
18、19兵团是中央直属的部队,战斗力量挺强悍,长期以来一直在山西、河北一带奋战,和晋绥系的阎锡山、傅作义这两大敌人死磕,牢牢拖住了阎、傅两伙敌人。
18兵团大致上是徐向前带出来的部队,等到开赴陕西时,徐身体不太舒服,不再担任18兵团的司令兼政委,由副司令员周士第顶上。19兵团由杨得志担任司令员。这两大主力兵团,加起来共有6个军、24个师,兵力总共差不多19万人。顺带说一句,解放后,徐向前提起这次入陕作战时,还挺遗憾的。他心里希望能亲自奔赴河西走廊,狠狠击败马家军,为当年牺牲的西路军战友报仇,顺便完成他一生的梦想,可惜身体条件实在不允许他再那么折腾了。
18、19兵团调到一野,不禁让人吃惊,一野的兵力一下子就增加到34万人,甩开胡马联军不少。
不过兵力再多,也无法一下子全部投入关中战场,那会儿我军还没掌握远距离大规模运兵的本事,只有少数部队能坐汽车赶到晋陕交界的黄河渡口,其余的大部分还是靠徒步走过去的。
18、19两兵团在行进途中,西北二马和胡宗南联手反扑的消息已经被我方提前掌握,彭德怀赶紧命令各兵团加快推进的速度,确保一定要在6月初到达西安外围。
两个兵团加快了行军速度,每天坚持80里的快马加鞭,结果超过70%的士兵都脚泡了水。18兵团多半是山西来的子弟兵,不少官兵都舍不得离开故乡,但在野司一句命令下,大家很快改变了想法,决心学习上古圣王大禹,不管家门事,把精力集中在解放大西北上。
186师经过运城,走出山西的军队,有些干部战士的家属听说消息后,就纷纷跑到部队经过的地方,想再见一面。186师557团的一个排长,刚刚有了个儿子,妻子得知丈夫要去远征,就抱着孩子走了30多里,费了好大劲才赶到部队。连队指导员对那个排长说:“你快去村里找个地方,好好和你爱人聊会儿天,天还没黑就赶上队伍就行。”那排长只简单地抱了抱第一次见面的儿子,和妻子说了句“让老人和孩子多保重”后,就匆匆地出发了。
两个新组建的兵团加入了西北战场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国民党军的耳里。二马打算趁着18、19兵团还没赶到之前,抢先占领西安。
马继援才28岁,挺骄傲的,觉得自己一野的兵马都不是他的对手,带着部队迅速冲过去,还没等胡宗南的部队赶到,就打算赶快上阵拼一把。
消息一传到西安,顿时引起了不小的混乱。毕竟,西安一直被国民党军把持着,解放才刚一个多月,市民们对共产党还没完全信服。再加上潜伏的国民党特务不停地散布谣言,劝说民心,大家听说胡宗南和马家军要卷土重来,心里都慌成一团,谣言满天飞,社会秩序也变得乱哄哄的。
彭德怀本来挺有把握的,想着趁马家军主力攻打西安的时候,把他们在城郊一口气全歼,省得以后还得跑到青海宁夏去追剿。不过,马家军打得实在太快了,以西野那15万兵力,根本难以实现把马家军一网打尽的计划。
提交给中央请示之后,彭德怀把目标改成了“阻胡打马”,就是说集中力量先把马家军一个军给解决掉,赶跑这次的侵略。
彭德怀不断催促18、19兵团加快推进速度,经过努力,18兵团的先锋61军终于在6月10日晚间赶到了西安郊区。为鼓舞士气,他特意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入城仪式,让61军展现雄壮的军威,这样一来也能稳定众人的心情。
61军军长韦杰不顾长途奔波的劳累,立马布置三个下属师奔赴西安周边,准备迎战实力最强的181师入城。
6月11日上午9点,一八一师的部队排成四条纵队,在军号声的引导下,从东门浩浩荡荡地跨入。全体指战员都穿得整整齐齐,戴着绿色钢盔,脚踏黑力士鞋,肩扛各种武器,昂首阔步,按照军乐队、五四三团、炮兵、五四一团、师直、五四二团的编队,沿着大街隆重前行,伴随着鞭炮震天的声音。街道两旁彩旗飘扬,热闹非凡,围观的群众兴奋得不得了,纷纷拍手叫好。
181师一进城,顾不得歇歇脚,立马就赶路,穿城而过,直奔咸阳。目的嘛,就是阻挡那马上就要卷土重来的马家军。
四、咸阳战斗大破马家军
马家军的凶猛和勇悍,早在我军中就名声在外。彭德怀非常重视对马家军战法的研究,从1947年五六月份开始的陇东战役那会儿,就一直关注这支队伍。到1948年5月结束的西府陇东战役时,咱们对马家军,特别是“青马”部队,已经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总的来说,青马的家族体系很强大,对士兵实行封建式的人身控制,士兵不容易散伙,战斗意志一直很顽强。
一野的官兵和马家军擦过几次枪,大家也总结了点马家军骑兵的特点。彭德怀让他们多跟18、19兵团的官兵切磋比试,把自己的一套经验传授过去。19兵团64军还专门组织了专门针对骑兵的训练,目的就是提高 combat 效率。
其实这个世界上可没有什么灭不掉的对手。马家军虽然来去如风、打仗挺厉害,但众所周知,战争早已进入热兵器时代,骑马这种老旧的作战方式,早就被速度快、射程远的枪炮给压制了。只要抓住骑兵的特点,用火力优势一打就得了。
官兵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加上一野老部队传授的经验,很快就掌握了诀窍。与坦克、装甲车、地堡这些新兴兵器比起来,骑兵的作战其实挺简单的。64军的战士们还编了一套顺口溜,总结打骑兵的办法:
遇到敌方骑兵别慌张,
我就是那铁打的,硬如钢。
得把队伍稳住别让散了。
保持冷静,勇敢去迎战。
目标既远又容易实现。
集中兵力把敌人消灭掉。
……
6月11日晚上,一野一、二兵团的部队对马家军开展阻击后,被命令撤退,意在把敌人引入内线。马继援兵临咸阳,满嘴嚣张,说再过3个小时就能攻占西安,到时候还能在城里吃饺子。这位得意忘形的马家少主,根本没料到,他即将在咸阳城下遇到什么样的命运。
6月12日下午,马继援的一个骑兵营在咸阳城外侦察时,突然遇到解放军一个班。那班士兵很沉着,凭借地形立刻卧倒射击,导致马家军的骑兵频频中弹,战马先倒地,再被补射中弹。马家军一下子慌了,急得叫个不停,立刻变阵,朝着包围圈猛攻过去。
打到最后,这个班人少力量弱,最终牺牲了8个战士,重伤了4个。那4个后来幸运地被当地老乡救了出来。这支英勇的战斗班,就是由181师侦察参谋王青山带领出来的侦察班,战斗之前,王青山还特意派过去一名战士骑自行车赶回去报告情况,为181师的阻击战争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6月12日下午18点30分,马家军骑兵第八旅到达咸阳郊外,稍作整顿后,就对181师两侧的阵地发起了猛攻。
马家军骑兵在冲锋的时候,拿马刀劈砍,攻坚时就下马,跟着马由一人牵着,几个人在前面冲。181师的官兵们一看,心里就放了下来。在冲锋的阵地上,最忌讳的就是人太挤、装备太多,跑得太密、跑得太慢,结果就会伤得很多。马家军这种进攻的战术水平,比起国民党正规军还差得远,更别说我军那些机动灵活的战术了。
果不出所料,官兵们一猜就对,骑兵一下马冲锋时,马听到炮火声吓得乱颤,还得有人专门牵着马往前跑,原本是用来灵活机动的战马,反倒变成了拖累。马家军士兵安排步兵队形不怎么专业,队形一被打散,恢复起来就挺慢,碰到壕沟还在原地打转,简直变成了一个个靶子。
181师的战士们用在太原战役中缴获的自动武器对准敌人疯狂扫射,把敌人打得一片片倒地。打到快天黑时,马家军骑兵想靠闪电般的冲击一口气攻占咸阳,可惜没成功,只得在上召、石村一线停了下来,跟解放军对峙着。
之前181师从没和马家军骑兵正面交过手,据说对方比国民党的中央军还难对付,第一次攻克成功后,破除了对敌骑兵的神秘感和顾虑,士气为之一振,也更增强了战胜敌骑兵、完成阻击任务的信心。
第一次碰壁后,马家军免不了有些泄气,打算所向披靡的骑兵冲锋战术居然没奏效,马继援费了三个小时才赶到西安吃饺子的幻想也破灭了。听说共军打得如此坚韧,他竟然心生胆怯,留在后方的礼泉指挥所,不再继续前进。
13号,马家军的主力部队到了咸阳城外,马继援下令各部都要拼尽全力,赶快攻占咸阳,给胡宗南的部队一些颜色看看,也让马家军的威风更响亮。
此刻,抵达咸阳城外的马家军人数已达3万,比守城的181师多了四五倍。敌人兵力占优,变得越发嚣张。在马继援的死命令推动下,马家军毫不犹豫,动用整营兵力连续不断地展开密集冲锋。面对敌人的疯狂攻势,181师的守军保持镇静,等敌人逼近到100米以内时,再进行火力还击,山炮、迫击炮轮番轰击,步枪和机枪齐齐开火,把敌人打得满身伤。
经过几次交锋,一线部队基本上了解了敌人骑兵的战术特点。我们军队一向以善于从战斗中吸取经验而出名,官兵们动脑筋,迅速找到了一套制衡敌骑的应对方法。
前线部队布置了三层防线,第一道主要由力量大、会用刀的士兵组成,尽量多安排一些在打太原时缴获的日本战刀。这种刀特别锋利,放在第一线可以和敌人的马刀对拼,虽然马家军的马刀也挺锋利,但比起日本战刀还差点意思。第二道防线搭配冲锋枪和卡宾枪,第三道则是轻重机枪。
这套防线对马家军的抑制作用挺明显的。
敌骑兵一开始发动攻击,拿刀的战士冲出战壕,倒在地上。而第三线的轻重机枪早在远距离就开火了,既可以击伤,又能减缓敌人的冲锋速度。当敌人冲到大约一百米左右时,第二线的冲锋枪和卡宾枪发挥出最厉害的火力,用密集的弹雨大量消灭敌人。等到剩下的敌人快到阵地前,就由第一线的士兵先扔手榴弹,然后迎着浓烟冲出去,和敌人拼起了白刃战。
马家军的刀既短又钝又重,和解放军的刀比起来,既长又锋利又轻,面对刀刀相碰,马家军明显处于劣势,不出多久就败退了。
虽然如此,但马家军兵力实在挺厉害,人数多又骑马冲锋,拼体力占优势,而我们181师的官兵们连续奔波了一个多月,累得不行,天天苦战,很多阵地都被马家军给突破了。
181师师长王诚汉充分发挥部队擅长近战夜战的优势,天一黑就发动反攻,把前沿阵地夺了回来。打到14日拂晓,配合增援部队,把咸阳城外丢掉的全部阵地都收复了。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硝烟慢慢散去,王诚汉正准备好好教训一下马家军,可这时侦察队传来消息,敌人已经撤了。
原来马家军连战连败,付出了不少伤亡,但还是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夜里作战又遭遇巨大损失,白天抢占的阵地都丢掉了。马继援心里想,这样打下去,白白耗费兵力也没啥用,要是攻不下来咸阳城,就没力气再去攻西安。于是他下令各部快点撤退,那些战前说的话,只能当空气一样放出去,让它随风飘散去好了。
咸阳阻击战,181师打得可谓大获全胜,用了伤亡200多人的代价,击毙伤伤敌2000多名,还俘虏了29个。这场仗不仅仅是守住咸阳、保障西安,更重要的是戳穿了马家军骑兵锋芒毕露、善打硬仗的假象,让我军官兵对这种落后于时代的老旧部队,树立了很强的战术信心。一来二去,把西北战场上马家军骑兵连续取胜的纪录,给敲打破了。
http://50061.net/xinwendongtai/242286.html